許榮哲
如果你是國王,國家時不時就鬧饑荒、戰(zhàn)爭,作為主食的小麥常常不夠吃,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替代小麥的好東西——馬鈴薯,它營養(yǎng)價值高、產(chǎn)量豐富、容易種植,你一定會想大力推廣,對不對?
很不幸的是,你一定會失敗。在你之前,俄國的彼得大帝失敗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也失敗了。路易十六甚至叫王后頭戴卑賤的馬鈴薯花,傾全力提升馬鈴薯的地位,但人民就是不買單。
為什么?因為“馬鈴薯”有“三壞”。第一壞:鬼影憧憧。歐洲當時的主要糧食是小麥,小麥朝天長,一派光明磊落;而馬鈴薯埋在地底下,這不是心里有鬼嗎?第二壞:染毒陰影。出身茄科家族,跟出身黑道差不多,因為吃了茄科植物中毒的案例太多了。事實上,馬鈴薯確實有毒,它含微量的生物堿,不過只要經(jīng)過高溫烹煮,毒素就會分解。第三壞:《圣經(jīng)》沒有說它可以吃。
簡單來講,就是吃了馬鈴薯之后,身體和心理可能都會生病。當大家都這么瘋傳的時候,你還敢吃馬鈴薯嗎?商品的價值分成兩種,一種是“實質(zhì)”的價值,一種是“認知”的價值。聽起來很悲傷,空洞的認知價值,影響力居然遠大于鐵打的實質(zhì)價值。
在18世紀的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遭遇了和俄國彼得大帝、法國路易十六同樣的難題,人民就是不肯吃馬鈴薯。腓特烈大帝先來硬的,威脅農(nóng)民種,強迫軍人吃。然而就算是大帝,也有權力所不能及的地方。農(nóng)民種了馬鈴薯,卻沒有人愿意買,等于白費功夫。
硬道理說不通,腓特烈大帝換一招,用軟故事誘惑你。既然老百姓不想吃,那就通通不許吃。腓特烈大帝下令將馬鈴薯定為“皇家蔬菜”,只有皇親國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連種都不能種,只有國王能種。
腓特烈大帝進一步派士兵看管馬鈴薯田,但暗地里要士兵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策略奏效了,老百姓好奇得不得了,馬鈴薯真有這么好?好到必須派士兵來看管?那非得去偷一點來嘗下滋味不可。
老百姓偷了馬鈴薯,煮了馬鈴薯,吃了馬鈴薯之后,整個身心都改變了。當一回皇親國戚的感覺真不賴,吃了也沒中毒,口感綿綿軟軟的,還挺好吃,不如自己也來偷偷種一點。沒想到馬鈴薯這么好種,一種就活,一活就活了一大片。既然吃不完,不如拿一點出去賣。打著“皇家蔬菜”的名義,馬鈴薯又賣了個好價錢。偷、吃、種、賣,這一連串與馬鈴薯從看不對眼到不能沒有你的親身體驗過程,就是最好的宣傳。
馬鈴薯的認知價值改變了——什么東西會埋在地底下?當然是黃金。馬鈴薯從不吉祥的東西,變成了珍貴的寶藏。
(司志政摘自《青年文摘·彩版》2020年11月上)
【素材運用】在歐洲推廣艱難的馬鈴薯,卻在普魯士大帝的一手策劃下遍地開花,原因何在?奧秘就在于改變了馬鈴薯的“認知價值”。商品的價值分成兩種,確定的實質(zhì)價值和虛幻的認知價值,在實際生活中,認知價值可能遠大于實質(zhì)價值,假如某樣東西不被人們接受,試著思考是不是它的認知價值出了問題吧。
【速用名言】
1.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
2.我的理性沒受過彎曲和折疊的訓練,能夠那樣做的只是我的膝蓋?!?法國思想家 蒙田
【適用話題】思維方式;進與退;舍與得;價值;嘗試
(特約教師 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