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印軍
冬月寒,粥湯暖
一到小寒,就進(jìn)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tuán)。”古時,人們對小寒頗為重視,到了這一天,南北方各地便大張旗鼓,總要在廚房里叮咚半日,以不同的食材燉煮出暖暖的粥湯,來抵御屋外的蕭寒。那時,生產(chǎn)力低下,種收糧食皆不易,一粥一飯,都有一種鄭重其事的儀式感。
如今,糧食是容易獲得了,但奔忙于生計,鮮少有人能騰出時間坐下來,細(xì)品慢味一碗粥湯的味道。時過境遷,那些苦寒的歲月早已過去,但所幸溫暖過歲月的粥湯,在一戶戶平凡人家的鍋灶里,翻騰過歲月,流傳到今日。
適逢小寒,不如為自己熬一碗粥,燉一鍋湯。為了剛過去的不容易的一年,也為了已到來的充滿希望的一年。
粥,是一粒粒開花的米,卻納得下中國文化這座須彌山:
上古時期,黃帝烹谷為粥,延續(xù)了華夏文明;《史記》里倉公以粥為藥,佐證了“藥食同源”;陸游食粥延年,留下了“只將食粥致神仙”的養(yǎng)生心得;尋常百姓,更是日日離不得粥……粥,在中國人的心中,早已超越飲食。
也許,正是因?yàn)閷こs又超乎尋常,粥才得以在中國各地生根,在平凡的煙火中歷久彌新。
說到喝粥,廣東人自稱第二,無人敢應(yīng)第一。廣東潮汕地區(qū)方言中,稱粥為糜。糜,其實(shí)是粥的一種古語,足見其食粥歷史之悠久。好食粥、善熬粥的廣東人,也用一碗粥,回贈歲月以溫暖。
上好的珍珠米,猛火燒滾,在米粒將開未開之際熄火,讓余溫析出米油。這樣一碗簡單樸素的白粥,最得潮汕人歡心,配上一碟咸菜,就讓人胃口大開,既可以果腹,又可以暖身,慰藉了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最能經(jīng)得起歲序更替、四時流轉(zhuǎn)。
偶爾,在熬粥時加入香菜、冬菜、蔥、姜等配料,與各類海鮮在砂鍋里咕嘟咕嘟熬上半天,掀開蓋子的那一刻,食客就開始吞咽口水。喝進(jìn)口中,粥有肉的鮮嫩,肉有粥的酥滑,香粥二字,足以叫人在每一個寒冷的日子里反復(fù)回味。
潮汕海鮮粥的香氣,來自食材,更來自潮汕人的講究?;鸷蚺c溫度自不必說,海鮮扔進(jìn)鍋中,就開始不停攪拌生怕食材粘在鍋底上的那種虔誠,才是這鍋粥滋味如何的關(guān)鍵。生活與美食一樣,很多時候就是在這些細(xì)碎的溫暖中,一次次變得溫柔且可愛。
潮汕之外,廣州、順德兩地的艇仔粥、生滾粥、毋米粥、豬雜粥等,也是各有風(fēng)味。北方人初到廣東,總不明白,何以一碗司空見慣的粥,到了廣東就花樣百出,頗有些“風(fēng)景這邊獨(dú)好”的意味。
整個北方地區(qū)的粥加起來,恐怕也不抵廣東的一半。在一定程度上,能與廣東粥勉強(qiáng)叫一下板的,恐怕只有臘八粥,但可惜臘八粥在各地的大鐵鍋里熬來熬去千百年,無非是米里多加了些豆,顏值是上去了,食材到底還是有些單一。
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曲阜率先推陳出新,將臘八粥分為兩類。一類是給孔府主人食用的,與尋常八寶粥并無二致;另一類是大米、白菜、豆腐里加了肉片,也叫臘八粥,是給孔府差人喝的。
如今,曲阜人冬天最常喝的粥,是羊肉粥。小米與豆?jié){熬成糊狀后,加入薄薄的羊肉片與咸黃豆,配上一根油條,吃得胃暖心也暖,身心得到滿足,整個冬天也變得歡快起來了。
北方地區(qū),尤其黃河流域,小米是最早被馴化并種植的糧食之一。北方人在熬粥這件事上,雖然并無多少花樣,但最早開始熬粥的北方人知道:無論南方北方,無論大米小米,無論哪種粥,都須久熬粥才醇香。熬過了寒冬,春天就來了,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粥要久熬才香,湯要慢燉才入味,這種耐心烹制食物的方法,常常不動聲色地教會我們?nèi)绾螌Υ龤q月——急不得,燥不得,一定要順其自然,一定要適得其法。在歲月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積淀與收獲,燉湯也一樣,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食材與方法。
胡辣湯,大概是北方人寒冬里喝過最多的湯。寒風(fēng)凌冽的早晨,喝一碗酸辣適口的胡辣湯,就像是穿上了厚實(shí)的鎧甲,有了和冬天“作戰(zhàn)”的勇氣。這種隨著河南人走遍全國的湯,“花”開在了省外,“香”卻留在了省內(nèi)。河南的胡辣湯,頗有些“諸子爭鳴”的味道:
其它各市喝加了肉丁的胡辣湯,開封就一定要喝素胡辣湯;南陽在胡辣湯里加熟牛肉,信陽就在胡辣湯中加不肥不瘦的豬肉,漯河一旦加了羊肉,駐馬店就必加雞肉……總之,外省人還沒嘗出來哪碗最好喝,就先看到了中原的地大物博。
但其實(shí),胡辣湯燉起來并不容易。三十多種食材,要按比例配制湯底,各種配料入鍋的時間也有各自的次序,最重要的是,不同的時間段要用不同的火候,什么時候用大火燒滾,什么時候用文火慢燉,都有講究,錯了,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越是簡單的食物,越需要用心烹制。正是因?yàn)檫@份用心的簡單,胡辣湯才可以“百搭”而不違和,油條、包子、蔥油餅、鍋盔、千層餅,樣樣搭配得得體又從容。
與胡辣湯一樣“百搭”的,還有啥湯。相較于胡辣湯,這種在江蘇、河南、山東、安徽等省部分地區(qū)流行的湯,似乎更隨意,名字都懶得正經(jīng)起一個,而且“顏值”也不高,黑乎乎的,但只要一入口,那鮮香醇厚的味道,就能征服每一個奔忙在冬天的人。
跨省的啥湯,也有不同的“版本”,有人專門為它做過一個統(tǒng)計,據(jù)說有三十多種,可以適應(yīng)不同的口味。酸的、辣的、咸的、甜的,無論哪種味道,含在舌尖,香濃綿密是一樣的,細(xì)細(xì)的,柔柔的,那是時間的味道。
啥湯之外,安徽沿江地區(qū),還會燉老鴨湯。一年以上的老鴨子,與酸蘿卜、老姜、花椒放進(jìn)燉鍋中,先是大火煮,再是小火燉,寒冬里吃一碗,驅(qū)寒暖身,最宜南方氣候。
粥湯本是尋常之物,卻在萬水千山的跨越中,容納著地域的差異與不同的食材,以它的清簡樸素,撫慰著我們的身心,溫暖著尋常的生活。那些能將一碗尋常粥湯熬燉得有滋有味的人,一定也是溫暖且懂得生活的人吧。
曾經(jīng)冬日里的夜市小吃
早些年,即便到冬夜,大同古城中街頭巷尾,仍會三三兩兩地出現(xiàn)銷售風(fēng)味小吃的小販。那熟肉所散發(fā)的陣陣香氣,不斷地引誘著街坊住戶。尤其是那小販的吆喝聲,在靜夜中聽起來格外清脆!
爛羊蹄是夜市小吃中最佳風(fēng)味食品之一。它的叫賣聲傳到哪里,都會引逗起哪里居民的食欲。當(dāng)年,有位家住城內(nèi)焦家巷的姓郭的老頭兒賣爛羊蹄,人稱“郭羊蹄”,他賣的爛羊蹄很出名。郭大爺煮制的羊蹄不僅調(diào)料全、異味小,而且筋爛骨酥、皮干肉嫩,甚是美味。買回家后,把爛羊蹄放在火爐上消去冰渣渣,稍微熱一會兒,蘸點(diǎn)鹽醋即可美餐,是下酒的好菜。
爛羊蹄味道鮮美,但售價不貴,一個大子兒買倆。郭羊蹄的小攤出售的爛羊蹄尤其搶手,有時不用上街,一籃子羊蹄便被左鄰右舍的人們買光了。
關(guān)于爛羊蹄的美味,大同人還流傳有一則令人捧腹的故事:過去,大同北街城隍廟大門后有座泥塑很特別,這尊神像高七尺,大白臉,身著黃袍,頭頂綠高帽。奇怪的是,它的嘴上含著半節(jié)羊蹄,兩只腳板被兩根粗大結(jié)實(shí)的鐵火柱牢牢地釘在石礅上,被人叫做“地方鬼”。這是怎么回事呢?據(jù)說,有回一個賣羊蹄的路經(jīng)此廟時,叫賣聲勾起了廟內(nèi)一神像的饞涎,便跟小販賒了三只羊蹄。第二天貨主來討貨款時,守廟老翁很吃驚,堅持說廟內(nèi)只他一人,并未買過羊蹄。小販很生氣,要進(jìn)廟里查看。最后,看到一神像口內(nèi)還含著半只羊蹄。老翁這下丟了面子,一氣之下便把神像釘死,不讓其走動……
上世紀(jì)三十年代,一種叫“鹵腐沙雞”的小吃更為吸引食客。這種風(fēng)味小吃是選用內(nèi)蒙豐鎮(zhèn)附近有名的“卓資山沙雞”加工而成。此雞個頭不大,毛呈灰白色,煮熟后再用調(diào)料濃汁澆制煨烹,入味鮮口。往往是熱氣騰騰的時候便串巷叫賣,“沙雞,誰買卓資山沙雞,鹵腐——沙雞!”這吆賣聲頭高尾音低,很有特點(diǎn)。
賣鹵腐沙雞的販子們左手提圍燈(一種玻璃制罩的煤油燈)照路,右手臂挎放貨的竹籃。竹籃編得很大,一只竹籃中足能放20余只沙雞,上面蓋有小被子,下面鋪著草席,里面包裹紙皮。沙雞的內(nèi)臟已掏空處理干凈,骨頭脆爛肉皮利,吃時只要抖動沙雞骨架,酥肉即可掉落,便于食用。鹵腐沙雞雖然油不大,但肉絲香口饞人。當(dāng)然,比起爛羊蹄,鹵腐沙雞并不常有,是稀罕物兒,即使賣得貴一些也總有不少人愿意嘗嘗。
脾子肉如今大同人已不多吃了,羊蹄筋不少人現(xiàn)在還愛吃。這兩種風(fēng)味小食品,過去老大同人經(jīng)常見。
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每到夜深時,一聲聲叫賣聲傳入老大同人耳朵:“脾子肉——羊蹄筋!”這時孩子們和大人們邊拉開大門邊把賣貨人喊進(jìn)來,把食物放在桌上,到昏暗的油燈下挑上一陣兒,然后美滋滋地吃起來,如同現(xiàn)今的夜宵一般。
何為脾子肉?它是豬、牛、羊的胰以及附帶下水,做好了既好吃又美口。當(dāng)時脾子肉受歡迎的最大原因是它十分便宜。羊蹄筋是把羊蹄子筋抽出煮制到七分爛出鍋,吃起來有嚼勁有滋味。當(dāng)年賣這種貨的數(shù)柴市角街一家昝姓人家出名。那時賣主賣貨時??嬷淮蟊饽就埃厦嬗脻窕\布苫好。
現(xiàn)今的大同人,上面提到的幾種小吃,怕是已經(jīng)記不得了,年輕些的壓根聽都沒聽過吧。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過去冬日里會有這么多夜市小吃供饗,而現(xiàn)今也只有回憶的份兒了。
選自《大同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