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日本執(zhí)政黨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在2月16日的總務(wù)會上表示,在干部會議中女性議員可以旁聽,但不能發(fā)言。二階俊博這一言論不僅招致社會輿論的強烈批評,而且再次凸顯日本女性從政之難。
1868年明治維新后,西方自由民主思想進入日本,使婦女運動開始在日本擴散,但日本女性真正獲得參政權(quán)還是在二戰(zhàn)后。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投降,由美國主導(dǎo)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開始按照非軍事化和民主化原則對日本進行改造。其中,賦予女性參政權(quán)便是GHQ當時向日本政府發(fā)出的5項改革指令之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頒布修改后的《眾議院議員選舉法》,規(guī)定男女公民平等地享有選舉權(quán)和被選舉權(quán)。由此,日本女性終于獲得了參政權(quán)。
1946年4月10日,在新法施行后,日本舉行戰(zhàn)后首次眾議院選舉。鑒于日本女性獲得選舉權(quán)與被選舉權(quán),所以這次選舉也是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全民普選”。據(jù)日本政府統(tǒng)計,日本全國當天約有1380萬女性參加投票。在這次選舉中,共有82名女性參與競選,最終39人當選眾議員。日本共同社當時這樣描述女性參與投票的場景:因為是首次獲得投票權(quán),所以女性的投票熱情十分高漲,在東京都四谷的投票點,能看到很多婦女穿著木屐、背著孩子認真地行使自己的權(quán)力。
伴隨著女性議員的出現(xiàn),日本也由此開啟了戰(zhàn)后女性參與政治的歷史。不過,從戰(zhàn)后首批女性議員到首位女性內(nèi)閣大臣的誕生,花了14年。1960年7月19日,以“寬容與忍耐”為口號的池田勇人政權(quán)成立。由于前首相岸信介在任期間強行通過《日美安保條約》,致使民眾對自民黨政權(quán)強烈不滿,所以池田上任后既需要收拾亂局,也需要改善自民黨在日本社會的形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時年69歲的中山雅入閣擔任厚生勞動大臣,成為日本首位女性內(nèi)閣大臣。中山雅在任時間僅有短短的5個月,但在此期間,她積極致力于讓單親家庭兒童獲得補助金的法制化進程,可以說以女性身份為日本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做出了貢獻。
雖然二戰(zhàn)之后日本女性獲得了參政權(quán),社會地位不斷提升,但日本參眾兩院女性議員比例長期低迷也是不爭的事實。1946年,日本眾議院選舉誕生39名女性議員,占比僅為8.4%。從那時到1996年,日本眾議院女性議員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到2%之間。
從1946年至今,日本女性的從政之路雖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也不乏高光時刻,比如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土井旋風”。1986年7月,日本國會參眾兩院同時舉行選舉,自民黨在選舉中奪得空前勝利,而作為最大在野黨的社會黨(1996年改組為社民黨)卻遭遇慘敗。為此,社會黨委員長石橋政嗣引咎辭職,而當時該黨副委員長土井多賀子被推選為新任委員長,土井由此成為日本歷史上首位女性黨首。此后,在1989年的日本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在選前被爆出多個丑聞,且社會黨與公明黨等在野黨保持良好合作,結(jié)果使得社會黨取得歷史性勝利,共有22名女性議員當選。社會黨當時之所以能夠贏得大選,最重要原因在于土井多賀子在日本的超高人氣,因此當時日媒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土井旋風”(也被稱作“麥當娜旋風”,因為土井在大選期間曾說推選的女性候選人“都像麥當娜一樣富有魅力”)。
在1990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土井旋風”持續(xù)強勁。土井領(lǐng)導(dǎo)下的社會黨在這次選舉中取得長足進步,共獲得136個席位。除了在日本掀起“土井旋風”外,土井多賀子還曾擔任過日本眾議院議長,也是該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眾議院議長。
在土井之后,日本于2000年誕生史上首位女性知事太田房江(大阪府知事),2004年誕生史上首位女性參議院議長扇千景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女性參政地位的不斷提高。不過,相較于其他發(fā)達國家,日本女性議員的比例仍然處于低水準。根據(jù)各國議會聯(lián)盟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今年1月,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兩院制下院或一院制議會中,日本女性議員的比例為9.9%,位列166位。在剛剛誕生首位女副總統(tǒng)的美國,女性眾議員比例為27.3%,位列68位。在G7成員國中,日本女性眾議員的比例墊底。
從1946年到現(xiàn)在,日本社會對女性從政者的認可確實是在不斷提高,但日本國會中女性議員的比例、社會對女性從政者的刻板成見,也意味著日本女性的從政之路依然充滿坎坷與阻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