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妍
長江上的貨輪
也許你和我一樣,兒時起便常常聽長輩們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長江與黃河像兩條巨龍,橫臥于中華大地。那山河之勢,僅是想想便覺得氣吞云天,令人心生自豪。古往今來,各代文人詩賦千百篇,對江河的贊美不絕:“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薄俺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年少時讀著這些詩詞,只當是人間勝景,而如今則深感到山河塑造了一方水土與一方人的生活。除了風景,江河更帶來水源、水產、水運……依水而居是千千萬萬長江人家的生活,是祖祖輩輩世代傳承的文明。
沿江大道邊看夷陵長江大橋?
長江沿岸城市眾多,如我一般生活在江南一帶的人,對長江并不陌生。然而長江橫臥千里,上中下游景色各有千秋。令人贊嘆的長江之景,除了廣闊浩渺,更有雄奇險峻、山水相依,而這番美景是屬于長江三峽一段的。巫峽與瞿塘峽靠近重慶,西陵峽則在湖北宜昌境內。宜昌雖不大,卻因長江三峽而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與獨特的地域風情。
土家族美食臘蹄子
從武漢到宜昌,不過兩小時動車的路程,同在長江邊的兩座城市卻顯得那么不同。華西重鎮(zhèn)的武漢,“九省通衢”、江湖浩瀚、人杰地靈,生活節(jié)奏亦快。而宜昌小城,“宜于昌盛”,也宜于安居。沿著長江晨跑,穿越長江上下班,飲長江水,食長江味。山山水水間,宜昌的長江人家過著安閑自在的生活。
濃湯肥魚鍋
飲食尤其能展現一個地方的風貌,來到湖北,首先要嘗嘗當地的美食。宜昌富力皇冠假日酒店是國際五星品牌酒店,酒店的中餐廳“聚品軒”是宜昌本地高端中餐的代表。在行政總廚張大為看來,湖北各地風味不盡相同,武漢風味是辣中透著干香,襄陽和荊州偏好重口、重色,宜昌則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毗鄰巴蜀之地,深受川菜影響。湖北菜本身也會受到湖南風味影響,于是宜昌菜是在川湘之味共同影響下的菜系,不過,它沒有那么麻,也不會特別辣,口味上比川湘之味略柔和,似有長江之水的柔情貫穿其中。因為地處長江之畔,所以食材選擇上又會與川湘菜有明顯的差別。宜昌自古便多江鮮,長江的韻味暈染其中。
宜昌傳統(tǒng)小吃涼蝦?
當地人說,涼蝦是宜昌人的情結,他們從小吃到大。宜昌自古產有一種特別的石灰?guī)r,在宜昌人眼中,以這種石灰?guī)r做成的石灰水調制米漿,制成的米涼蝦,才叫“涼蝦”。上好的糯米與大米做成米漿,濃稠的米漿過漏勺而落入涼水盆中,得到一條條像蝦一樣細長的面食,因此得名“涼蝦”。吃的時候配紅糖水、堅果、水果,可當前菜,也可以做甜品,吃起來爽滑又開胃。
宜昌所轄的長陽縣是土家人的聚集地。土家族的臘蹄子火鍋在整個宜昌都很有名。生長了12~18 個月的黑山豬,臘月間宰割腌制,以松木熏制后再烤。臘蹄子做成火鍋,湯水浸漬中的臘蹄子,伴著升騰的熱氣,肉的鮮美中透著咸香,格外誘人。長陽亦盛產小土豆,口感軟糯,和臘蹄子一起燉,更添香氣。
花開富貴
濃湯肥魚鍋尤其能體現長江生活的特色,肥魚即鮰魚,亦稱“江團”。雖然如今長江禁捕,不能吃江中的魚,但這難不倒主廚燒出精致的魚美味。主廚選用宜昌水庫的魚,以山泉水燉至奶白濃稠。冬日食之,口感鮮美又暖胃暖身。搭配上湖北人愛吃的豆皮,更覺美味。說是豆皮,其實是生粉、面粉、雞蛋和豆?jié){調和制作成的皮,以豆干、臘肉、香菇、糯米炒成餡,裹在豆皮里煎,令人口齒留香。
老酒燒肉
?文火煨??与钆浣鸾壑?/p>
宜昌水運發(fā)達,經濟貿易往來多,人們襟懷開闊,既鐘愛傳統(tǒng)風味,也對創(chuàng)新融合的美食接受度很高,“聚品軒”的許多菜品就頗受歡迎。老酒燒肉,選用長陽黑山豬第五至七根排骨下的五花腩。燉的過程中,加了十多種香料,融入十年陳釀咸亨太雕酒,文火慢燉6 小時,皮軟嫩而不乏質感,肉鮮香而透著一絲酒韻;鹵制的牛腱肉融入海鮮醬、花生碎、脆椒,微辣中伴著一絲香;牛肋排煎完再燉,鮮嫩而不乏質感,扣上帕馬森芝士烤成的杯子,造型和吃法都很別致;蛋清與生粉、淀粉調制成漿,做成晶瑩的氣泡包住蝦,尤其特別;竹蓀里釀蝦膠,搭配上清雞湯隔水蒸的白菜,呈現出一道美麗的“花開富貴”。
地理課本上常常講到的“三峽”,聽來與生活相去甚遠,而事實上三峽正是許多人的家與日常,他們的文化與生活被國家5A 級景區(qū)“三峽人家”集中呈現。來到宜昌,尤其值得專程去探訪。
巴王寨中以石頭建房屋
三峽人家景區(qū)主要由龍津溪與巴王寨兩部分組成。這里風景秀美,碧水青山,溪水像是一條玉帶延伸向山林深處。土家族的姑娘站在一葉扁舟上,撐著油紙傘,如同畫中人。土家族的小伙子站在橋頭,吹著笛子。年邁的長者坐在岸邊補著漁網,中年女子在岸邊用木棒捶打著浣洗衣裳。兩岸茂林修竹,盡管是冬日,依舊是青翠的顏色。步入這樣的生活畫卷,不禁贊嘆,三峽人家的風情是這般淳樸自然,清新美麗。
山清水秀的三峽人家
巴王寨在山上,需要爬一段山路。山上有個石頭巷,巷子里都是石頭建的房子,土家族人曾經就生活在這樣的石屋中。巴王寨的表演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法師祭祀、吞火、飛刀……不禁令人贊嘆,這就是原始的文明,它被人們世代傳承,作為一種文化,被后人瞻仰。
長江水運是古時東西運輸的要道,然而自古它又是一條險路。在修筑三峽大壩之前,三峽水勢之險,尤以宜昌境內的西陵峽出名。古時,人們行船自西向東沿江而下,過了西陵峽便松了一口氣,再向東便沒有大的險阻了。修筑三峽大壩后,水面提升,江面變寬,水勢變緩。如今在西陵峽已想象不到曾經它有多險,但山河壯美依舊在。行船于西陵峽,秀美的山巒立于長江兩岸,仿佛人在畫中游。
“三游洞”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 年),詩人白居易與弟弟白行簡來到夷陵,也就是如今的宜昌。恰在此地與詩人元稹巧遇。三人一同游玩,無意間發(fā)現了這個洞穴,見洞奇景異,十分贊嘆,感慨之余各賦詩一首。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寫于洞壁上,三游洞便由此得名。后來宋代“三蘇”亦游覽至此,人們便將其稱之為“后三游”,而將白居易一行三人成為“前三游”。
1.長江之上的古帆船2.?土家族人表演吞火?
三游洞后山就是始建于東漢晚期并延用至六朝的古軍壘,山頂南側便是張飛擂鼓臺。據《東湖縣志》載,張飛任宜都(今宜昌)郡守,督兵于此。相傳張飛曾在此修筑擂鼓臺,擊鼓操練水兵??粗缃竦木跋?,想象著2 000 年前的金戈鐵馬、戰(zhàn)火紛飛,感嘆這一切都消散在歷史的煙云里,別有一番體會。
三游洞外石刻?
日落時分,夕陽染紅了天邊的云朵,望著長江之水靜靜地流向天際,不覺間心生美好,這便是祖國壯美的山河,這便是華夏兒女引以為傲的長江。它閱盡了多少歷史,承載了多少文明。游人于此,尚如此感懷,想來那些生長于此、生活于此的長江人家,更有這般情感吧!
古軍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