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姐:
你好!過年與父母相聚,最初的歡愉時光過去之后,就要進入不大愉快的爭吵。父母年紀漸長,一些老年病也找上了他們,我勸他們該吃藥吃藥,可是他們寧愿相信電視上的養(yǎng)生節(jié)目,相信自己摸索出的食療方法,也不愿意相信醫(yī)生,不愿意吃藥。有一次吵急了,我媽說:“吃了藥,我就真的病了,不可挽回了!”我才明白父母的心理,他們不愿意吃藥,其實是不愿意承認自己老去,不愿意承認自己病了。可是,老去、生病是事實啊,不吃藥不是讓健康惡化得更快嗎?
我都不知道怎么勸服他們,林君姐,你有辦法嗎?
已步入中年的80后
苦惱的中年80后:
你好!看了你的來信,非常理解你的心情。說實話這個問題十分普遍,我前幾年也經(jīng)歷過和你一樣的煩惱。我八十歲的媽媽有一段時間迷上了各種保健品,無論我怎么勸說,她都不聽。她可以花一兩萬買一張保健床墊,卻不愿意吃一顆醫(yī)生開的藥。當時的我和你一樣無計可施。不過,后來這一切卻奇跡般地改變了,你知道為什么嗎?
面對衰老和疾病,人有兩種態(tài)度:一些人一有風吹草動就往醫(yī)院跑,一天到晚懷疑自己生了大病;而有一些人卻死活不愿意去醫(yī)院,他們信奉“是藥三分毒”,相信自己的判斷、民間的偏方。這兩種人看似完全不同,實際上卻有一個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就是恐懼,恐懼生病和死亡,恐懼孤獨。他們渴望和親人在一起,渴望自己能如從前那樣年輕有活力,渴望自己還能發(fā)揮價值,所以他們用各種自己認可的方法來延緩衰老、去除疾病。你的父母寧可看各種養(yǎng)生節(jié)目,從很多細節(jié)上保護自己的身體,卻諱疾忌醫(yī),就是這個原因了。
當你看到這一點,就可以“對癥下藥”了。
首先,我們要了解父母的心態(tài),接納他們對疾病和醫(yī)院的恐懼和逃避,因為并不是所有人對“事實”都能接受,你的父母有他們不希望面對的事實。仔細想想,我們也有自己想要回避的事實真相,不是嗎?如果你能理解他們的心理,你和他們溝通的態(tài)度,就不再是簡單地責怪“這么簡單的道理都不懂”“你們應該如何”的語氣了。我們可以嘗試貼近他們,傾聽他們的想法。比如我媽媽,其實她買保健品也就是因為兩個恐懼,一是害怕孤獨,二是擔心自己生病成為孩子的負擔。
當我們了解父母的真實想法之后,就可以貼近他們的內心了。害怕孤獨的父母,做子女的應該常常陪伴他們;害怕生病的父母,做子女的多和他們講講疾病的起源和醫(yī)學上治療的方法。對老人來說,恐懼的情緒和心理的不安更容易引發(fā)身體上的疾病。
所以,我回這一封信的目的并不是要如何勸服父母相信醫(yī)學,而是要如何聆聽父母內心的恐懼和需求。
從你來信的字里行間,我能看到你對父母深深的愛,也能看到你因為愛而產(chǎn)生的擔憂,因為擔憂而控制不住和父母產(chǎn)生了沖突??蓻_突不但不能化解父母的恐懼,反而加深了他們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之類的擔憂,結果他們的行為就會變本加厲,你說是嗎?
不吃藥讓健康惡化得更快,是你的判斷,也加深了你的恐懼,所以你和父母之間的沖突看起來是“有病是否一定要吃藥”,實際上我看到的是都充滿了恐懼的人緊緊抓著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而不肯讓步。
我個人不贊成生病不吃藥,但也不贊成一有病就立刻吃藥。因為從科學上來看,人體是有一定的自愈能力的,目前的醫(yī)學還在持續(xù)發(fā)展中,我們也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判斷。
相信一切方法都不是唯一的,也相信我們倘若情緒良好,從容接納生命的各種狀況,那么即便疾病到來,也并不可怕,你說對嗎?
祝福你的父母健康平安,也祝福你一切安好!
你的朋友:南林君
南林君,國際正念減壓(MBSR)受訓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生命完整療愈師、國家高級兒童情商師、南京崇正書院前執(zhí)行院長,著有《靜待花開——從中等生到港大才女》《生命完整療愈》《靜待花開——好媽媽學會陪伴》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