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賢
在這本書中,作者分六個景點(章節(jié))帶讀者走進免疫系統(tǒng)的六大知識領域,首先認識了復雜而神奇的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要素和工作機制,接著將眼光轉向免疫系統(tǒng)的早期發(fā)育過程,講述免疫系統(tǒng)是如何從無到有,并且逐步發(fā)育成熟的。尤其著重回顧了免疫系統(tǒng)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數億年的演化歷史,對免疫學史上的一些重大進展和有趣的錯誤做了總結分析,最后還從當前對免疫系統(tǒng)的干預和演化趨勢兩個方面描畫了人類免疫系統(tǒng)的未來圖景。
本書作者伊丹·本-巴拉克是一位知名的微生物學者,他廣泛研讀并引用了大量科學文獻,在浩如煙海的免疫學史料中,進行了合理的取舍和選擇。作者認為,面對復雜的免疫系統(tǒng),“與其告訴你免疫系統(tǒng)很復雜,不如讓你親身體會一下,為了活下來,我們究竟需要一個多么負責的免疫系統(tǒng)”。因此,作者試圖設計一個身體需要的復雜而精密的免疫系統(tǒng),借此調動讀者參與閱讀的積極性。這種做法不僅使抽象的免疫系統(tǒng)變得立體易懂,而且有助于讀者對全書內容的把握和接受。
作為一本科普著作,作者的科學表述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充滿藝術的想象力。比如,對于病原體進入免疫系統(tǒng)的過程,簡直不亞于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作者借助一個細菌,詳細描寫了它進入人體幾種可能方式的艱辛過程,感嘆“當一個病原體可真是不容易”。對于那些經過艱難險阻,終于進入免疫系統(tǒng)的病原體,作者把他們比作亨利五世的軍隊,認為他們應該發(fā)表一番勝利演說,同時又毫不留情地指出這些病原體的麻煩才剛剛開始,整個過程非常有畫面感。全書的章節(jié)安排也獨具匠心,每一部分開頭作者基本都從自己的經歷出發(fā),盡可能從日常引入專業(yè)的免疫學知識。
嚴謹的科學精神是本書的另一個特點。作者認為,在科學探索中,“真理”這個概念會引發(fā)許多意外的難題,“謹慎務實的科學家往往回避討論它”。對于早期的演化歷史,作者行文較多使用了“也許”“可能”這樣的模糊詞語,他認為畢竟這方面的研究才開始起步。在免疫系統(tǒng)的研究歷程中,作者不加隱晦地指出了免疫學歷史上的錯誤,并進行客觀分析。即使面對免疫學取得的重大進步,作者還是抱有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因為在本書寫作的2017年,免疫學的很多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
在序言中,作者開篇就表明“本書不提供任何健康指南”,直言“自己對所謂的‘有用信息有點過敏”。作者甚至明確指出,本書是寫給特定的讀者群體的,“也許你是對免疫系統(tǒng)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也許你是興趣廣泛的學生”。事實上本書受眾面比較寬廣,任何讀者都可以在書中得到適用的信息:比如寶寶需要母乳,不只是為了存活,也是為了活得更好;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廣告,都是不可信的,等等。這如同旅途歸來,不僅觀賞了美景,品嘗了美食,還意外地收到了他人贈送的伴手禮。無可置疑,這本書將會給每一位參與人體免疫系統(tǒng)漫游的讀者帶來滿滿的知識干貨。
(摘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