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福建省閩北大隊,福建邵武354000)
長期以來邊坡工程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尤其邊坡工程勘查、治理技術方案趨于成熟,但山區(qū)鄉(xiāng)村人工邊坡工程因其規(guī)模小、投入少、施工條件差等因素,缺乏相應的研究對策,城市建筑邊坡、基坑邊坡等成熟的勘查與治理技術方案很難適用于山區(qū)鄉(xiāng)村人工邊坡治理工程,山區(qū)鄉(xiāng)村人工邊坡缺少合適的勘查與治理技術方案,山區(qū)鄉(xiāng)村人工邊坡難以得到有效的治理?;诖藢︵l(xiāng)村人工邊坡治理進行深入研究。
山區(qū)鄉(xiāng)村邊坡分布呈點多、面廣、規(guī)模小的特點,對所有邊坡全面進行治理難度大,同時存在治理經費投入與產生的效益不成正比的情況。鄉(xiāng)村邊坡治理工程常常受到場地限制,如坡腳距小、坡度陡、坡頂為生態(tài)林等,限制了施工設備的進入,也限制了治理方案的選擇。鄉(xiāng)村邊坡治理工程規(guī)模雖小,但施工場地及治理方案多受限制,且投入的經費有限,治理工程只能做到降低或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很難徹底消除邊坡安全隱患。
根據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等成果資料統(tǒng)計分析,人工邊坡多是在降雨過程中失穩(wěn),發(fā)生滑坡、崩塌,其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人工開挖斜坡,破壞了斜坡原有較穩(wěn)固的坡面形態(tài),降低了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二是降雨過程中雨水沖刷邊坡表面,破壞了邊坡的整體性,容易形成臨空面,另外雨水下滲,增加了邊坡土體的重度,同時降低了邊坡土體的抗剪強度,在多因素綜合作用下,最終導致人工邊坡失穩(wěn),發(fā)生滑坡、崩塌災害[1]。
鄉(xiāng)村人工邊坡治理工程應以縣為單位,全局統(tǒng)籌考慮,對人工邊坡數量總體遵循“控增量,降存量”原則。對新批建設用地,應在源頭上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形成有安全隱患的人工邊坡;對于符合開展簡易工程治理的人工邊坡,應積極開展簡易工程治理,逐步減少有安全隱患的人工邊坡;對于未列入簡易工程治理的人工邊坡,應參考地質災害點防治措施,開展群測群防相關工作,條件允許的可以逐步開展易地搬遷,消除地質災害安全隱患。
縣域鄉(xiāng)村人工邊坡簡易工程治理總體工作思路:首先,通過收集、統(tǒng)計、分析已有的人工邊坡相關基礎數據,篩選出適合開展簡易工程治理的人工邊坡點。其次,通過勘查、設計與施工等工作,完成人工邊坡簡易治理工作。最后,實現降低或減少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的目的。
人工邊坡簡易工程治理工作流程:收集分析統(tǒng)計已有人工邊坡基礎資料—篩選出適合簡易工程治理的人工邊坡—選擇合適的方法開展勘查工作—分析勘查成果—選擇合理的治理方案—組織實施治理方案[2]。
人工邊坡治理成效受到邊坡所處地形地質結構、承災體規(guī)模大小、場地施工條件及治理經費投入等多因素的影響,因此不是所有的人工邊坡都適合開展治理工程,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選擇適合人工邊坡開展簡易工程治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或減少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因此,人工邊坡簡易治理點的選擇,應充分利用以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高陡邊坡調查等成果資料,在此基礎上統(tǒng)計分析縣域人工邊坡坡高、坡度、承災體等基本特征數據,然后根據數據統(tǒng)計結果,選擇邊坡后緣地形坡度相對較平緩、坡高相對較小、能夠滿足方案實施的場地空間,承載體規(guī)模應與投入的治理經費相適應,同時應有較好的預期治理效果的人工邊坡列為簡易工程治理點,此類邊坡治理工程是本文研究對象。
人工邊坡簡易工程治理常用的勘查方法主要有:地質調查、工程地質測量、工程地質鉆探、山地工程、樣品采集與測試等。各工作方法具體工作內容及適用范圍如下:
地質調查包括地質環(huán)境調查、承災體調查,地質環(huán)境調查主要調查人工邊坡所處的地形地貌條件、自然斜坡高度、自然地形坡度、坡向、坡面形態(tài)、植被發(fā)育情況,調查人工邊坡類型、坡高、坡度、不利結構面、邊坡出露地層巖性、邊坡變形特征、坡墻距及邊坡支護情況,調查場地地下水類型、水位、流量、泉點地下水溢出位置等。承災體調查主要是調查人工邊坡影響范圍內坡腳受威脅對象人員信息、人口數量、房屋結構類型、數量及建造年份等信息。地質調查工作方法適用于所有類型的人工邊坡治理工程。
工程地質測量主要有地形圖測量、剖面測量及孔位放樣等工作。地形測量主要是開展人工邊坡及影響范圍內1∶1000 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工作,為邊坡勘查及治理方案設計提供基礎圖件;主要開展1∶100~200 比例尺剖面實測工作,為邊坡勘查、方案設計提供準確的實測剖面;鉆探孔位放樣主要是為工程鉆探孔定位服務。地形圖測繪工作適用于所有的人工邊坡治理工程,剖面測量及鉆探孔位放樣工作適用于有布設鉆探孔的邊坡治理工程[3]。
工程地質鉆探主要是通過各類鉆機,開展地質鉆探、原位測試、采樣及水文試驗等工作,在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人工邊坡巖土層的空間分布情況,查明各巖土層巖土工程性能、是否存在軟弱層,查明地下水類型、地下水位埋深、水量等,為人工邊坡治理方案設計提供基礎地質參數。工程地質鉆探工作適用于土質邊坡、土巖結合的邊坡,同時人工邊坡應滿足鉆探工作施工所需要的場地空間要求。
山地工程主要是通過探井、探槽等工作,查明不同巖土體的界線、厚度、物質成分,各巖土層工程性能、是否存在軟弱層等,并對相應的巖性進行人工采樣。適用于表層土體厚度小的邊坡治理工程。
樣品采集與測試主要是通過鉆探、探井、探槽等獲取各巖土層樣品;各巖土層樣品主要進行黏聚力、內摩擦角、壓縮系數、含水量、液限、塑限等指標測試。樣品采集與測試工作適用于土質邊坡及土巖結合的邊坡治理工程。
人工邊坡常用的簡易工程治理方法主要有分級削坡、擋墻支護、截排措施、坡面防護等。簡易工程治理主要方法及適用條件分述如下:
分級削坡:通過削坡、分級削坡的措施,消除潛在滑塌體、降低人工邊坡坡度、改變人工邊坡坡面形態(tài),提高人工邊坡的穩(wěn)定性。主要適用于土質及土巖混合的邊坡,且人工邊坡后緣自然斜坡地形坡度較緩、坡高較小、場地施工條件不受限制的人工邊坡。
擋墻支護:簡易工程治理擋墻支護措施常用的主要有重力式擋墻、護面墻,是根據不同邊坡類型選擇支護類型、增加人工邊坡整體性及抗滑能力,阻止人工邊坡發(fā)生滑坡、崩塌現象。重力式擋墻主要適用于土質邊坡及表層土體厚度較大的土巖混合邊坡;護面墻主要適用于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較好的各類風化巖質邊坡。
截排水措施:通過截排水溝、泄水孔等措施,阻止坡外地表水進入邊坡,并快速地將坡內地表水、地下水排出坡外,有效保障邊坡土體抗滑強度、保障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地表截排水溝主要布邊坡后緣及邊坡范圍內,主要適用于邊坡后緣有一定匯水面積的土質及土巖混合邊坡;泄水孔主要在邊坡坡腳設置仰斜式泄水孔,排出坡內地下水,降低坡內土體重度、保障邊坡土體抗滑強度。主要適用于存地下水較發(fā)育、地下水位較高的人工邊坡。
坡面防護:坡面防護主要包括坡面植草、掛網等防護措施。坡面植草適用于坡度較緩的土質邊坡,防止坡面受雨水沖刷侵蝕影響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掛網措施適用于巖體破碎的巖質邊坡,是被動防御措施,對小規(guī)模的巖質崩塌、掉塊起到緩沖作用,降低危害程度。
邊坡勘查方法,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應全面的綜合應用,但對于巖質邊坡或受場地條件限制無法開展鉆探工作,可以不開展鉆探工作或采用背包鉆機、麻花鉆、洛陽鏟、人工采樣等方法代替常規(guī)的鉆探工作。
治理方案選用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邊坡類型、場地施工條件及治理經費預算等因素,選擇經濟合理、技術可行、預期治理效果良好的治理方案。不同邊坡類型適用的治理方案簡述如下:
土質邊坡:適合采用分級削坡、重力式擋土墻、設置截排水溝、泄水孔及坡面植草等治理措施。如:無放坡條件、土體厚度較大的邊坡應選用重力式擋墻支護方法;對于地下水發(fā)育的邊坡應設置仰斜式排水孔等。
土巖混合邊坡:適合采用削坡、重力式擋土墻、護面墻、設置截排水溝及泄水孔等治理措施。如:邊坡上部土層厚度較大的可選削坡方法,對于上部土層厚度較小的可選用護面墻等。
巖質邊坡:適合采用護面墻、設置截排水溝、掛網等治理措施。如:邊坡巖體破碎,易產生小的崩塌與掉塊,但又無施工空間的可采用掛網方法。
綜上所述,人工邊坡簡易工程治理項目,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在有限的經費條件下,開展多方面的綜合勘查工作,并選擇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