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蕊嵐
(重慶移通學(xué)院,重慶 401520)
《長恨歌》是白居易以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huán)的故事為內(nèi)容,結(jié)合史實(shí)、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的一篇敘事長詩,全詩以玄宗宮中寵美、安史之亂中失美、馬嵬兵變后思美,蓬萊仙山尋美為線索。詩歌成功塑造了豐富飽滿,卻又頗具爭議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形象。關(guān)于《長恨歌》中貴妃的形象的爭議主要包括,以陳鴻《長恨歌傳》中“懲尤物,窒亂階”為憑證的禍國尤物說,和以白居易自述“一篇長恨有風(fēng)情,十首秦吟近正聲”的至情愛人說。該文則以《長恨歌》詩歌文本為主,對比相關(guān)史料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對貴妃形象的悲劇性進(jìn)行深入的分析[1]。
楊貴妃以羞花之姿,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舊唐書》記載為“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太真姿質(zhì)豐艷”,《新唐書》也有記載“妃姿質(zhì)天挺”。詩歌中白居易分別從4 個層面描寫貴妃的美。
《長恨歌》開篇寫“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寫了兩層含義:一是玄宗對美色的標(biāo)準(zhǔn)與漢武帝的李夫人一般,需有傾國傾城的容貌;二是一個帝王集全國之力仍多年求之不得,通過側(cè)面烘托,鋪墊貴妃之美。
“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是對貴妃美貌籠統(tǒng)的描寫,下文具體寫道“溫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引用《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中描寫莊姜之美的句子:“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形容貴妃容貌。這里雖然僅選取了“凝脂”這一處,但美人的整個形象躍然紙上。
后文玄宗幸蜀歸來,在宮中睹物思人,感慨“芙蓉如面柳如眉”,這同李白在《清平調(diào)三首》中手法如出一轍,“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紅艷露凝香”“名花傾國兩相歡”,皆是以花喻人,凸顯貴妃的容貌之美。此外,詩文中還使用“云鬢花顏”“雪膚花貌”“玉顏”“玉容”等詞匯直接稱贊貴妃容貌。
華清賜浴除了寫出了容貌美,還凸顯了貴妃的情態(tài)美?!笆虄悍銎饗蔁o力”則是一幅美女出浴圖。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描寫荷塘之美:“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diǎn)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笨梢?,美人出浴既具有“裊娜”的形態(tài)美,又具有“羞澀”的情態(tài)美。詩歌如同一幅剪影,模糊、籠統(tǒng),卻給人無限遐想。
此外,詩歌中還渲染了貴妃悲喜的不同情態(tài)。歡愉時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悲傷時是“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完美詮釋貴妃的美不僅在皮相,也在骨相。
貴妃之美,既在于容貌、形態(tài)的外在之美,又具有才情美?!杜f唐書》記載:太真姿質(zhì)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缎绿茣酚涊d: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雖然兩史略有差異,但都可見,貴妃能歌善舞,通曉音律,并且機(jī)智聰穎。貴妃與玄宗一起教習(xí)梨園子弟,一起創(chuàng)作霓裳羽衣舞曲。在《長恨歌》詩文中也有“仙樂風(fēng)飄處處聞”“緩歌謾舞凝絲竹”“驚破霓裳羽衣曲”的描寫,包括玄宗幸蜀歸來,睹物思人時也特別提到“梨園弟子白發(fā)新”,可見,貴妃是才貌雙全的女子。
《長恨歌》中貴妃在馬嵬兵變時遭到了玄宗的背叛與拋棄,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蓬萊仙山中,聽聞天子使臣的到來仍然是“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甚至還“含情凝睇謝君王”“唯將舊物表深情”,這里的貴妃是柔順和長情的。與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中“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cè)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善妒且狠辣的貴妃形象迥然相異,可見《長恨歌》著意刻畫了一個具有性情美的貴妃形象。
總之,在《長恨歌》中玉環(huán)是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的結(jié)合,是人間至美的象征??擅酪渤蔀槠鋫€人悲劇的導(dǎo)火索[2]。
貴妃因美麗的容貌和媚人的情態(tài),被選入宮,獲得了玄宗的寵愛。在《長恨歌》中從“春寒賜浴華清池”到“盡日君王看不足”幾乎寫盡了一個君王對女子的恩寵。在“始是新承恩澤時”后,更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睆拇撕髮m佳麗三千皆成擺設(shè),不及貴妃一人。不僅有“金屋”“玉樓”這樣的榮耀,玄宗甚至大肆封賞楊家諸人,最后令得天下父母皆是不重生男重生女。這段描寫經(jīng)常作為李楊愛情證據(jù)的一部分,然而,仔細(xì)品讀會發(fā)現(xiàn)貴妃獲寵不假,但與愛情無關(guān)。
開篇即點(diǎn)明是因皇帝“重色”,貴妃才被“選在君王側(cè)”。這個“重”字在《長恨歌》的研究中,也被大勢解讀,諷喻說通常解讀為“貪念”,愛情說通常解讀為“珍重、看重”??刹徽撊绾谓忉?,都改變不了占有美色的本質(zhì)?!按汉n浴華清池”后貴妃便“始是新承恩澤時”,皇帝不僅“芙蓉帳暖度春宵”,還恨春宵短,一覺睡到太陽高起,甚至貪念溫柔鄉(xiāng),不再早朝,荒廢政務(wù)。“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是這一階段李楊相處的模式。詩中對地點(diǎn)的描寫是芙蓉帳、金屋、玉樓,對時間的描述則是春宵、夜,詩文通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dá)這一時期玄宗對貴妃美色的迷戀和肉欲的占有[3]。
這一時期,楊貴妃的行為是:承恩、承歡、侍宴、侍夜、春從春游等;承、侍、從等一些動詞不是尋常情侶、夫妻的恩愛舉動,而是明顯的帶有下位者對上位者乖巧聽話的順從、小心翼翼地討好意味。而玄宗的反應(yīng)卻是“盡日君王看不足”,此時的玄宗的身份更多的是一個看客。和貴妃看似恩愛的場面,不過是帝王對臣下的恩賞,這份賞賜不僅有帝王的專寵,還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和家族的榮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帝王而言,官位、錢財并非關(guān)乎帝王的核心權(quán)力,重點(diǎn)在于是否賜給臣下。所以,哪怕是被人解讀為愛屋及烏的封賞楊家的行為,也不過是帝王隨手恩賜的一部分[4]。
玉環(huán)因美入宮為妃,因美獲得帝王寵愛,可這份寵愛是一個帝王對美色的占有和權(quán)力的恩賞。詩文這一部分的描寫中玉環(huán)沒有思想、沒有言語、沒有自主行為,是玄宗權(quán)力的附屬品。因?yàn)橛癍h(huán)被選入宮,所以她失去了自主選擇愛情的權(quán)力; 又因?yàn)樯矸菥壒?,李楊相處天然帶著階級地位和政治意蘊(yùn),所以在現(xiàn)實(shí)的婚姻中,貴妃對于平等而平凡的愛情也是缺失的。
玄宗因沉迷美色,而荒廢朝政,濫用權(quán)力,任用非人,導(dǎo)致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不僅是玄宗政治生涯的終結(jié),也是大唐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蛇@過程中背負(fù)罪名的是貴妃,因而紅顏禍國;最終付出生命代價的也是貴妃,因而紅顏薄命。
貴妃之死是《長恨歌》故事的一個轉(zhuǎn)折點(diǎn),全詩只有短短的六句詩文進(jìn)行描述: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zé)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同為李楊愛情題材的《梧桐雨》和《長生殿》關(guān)于貴妃之死有不同的描寫。《梧桐雨》中雖然李楊的故事?lián)诫s著楊玉環(huán)與壽王的婚姻和與安祿山的私情,但是在第三折貴妃之死中,人物具有豐富的層次感。玄宗聽稟陳玄禮要求處死貴妃后,怒而告訴高力士,“道與陳玄禮休沒高下,豈可教妃子受刑罰”。在本能的反駁下,接著曉之以理反對誅殺貴妃,“他又無罪過,頗賢達(dá)。須不似周褒姒舉火取笑,紂妲己敲脛覷人”。最后,又希望能夠動之以情“早間把他個哥哥壞了,總便有萬千不是,看寡人也合饒過他,一地胡拿”。雖然玄宗極力阻止將士誅殺貴妃,但并沒成效。最終無奈之下,玄宗賜貴妃自縊于佛堂。
《長生殿》中《埋玉》一出寫得纏綿悱惻,肝腸寸斷。玄宗的行為表現(xiàn)為:生沉吟、生作呆想、忽抱旦哭,生旦抱哭,合哭等,已將兩人生離死別的悲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另外,還有皇帝寧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感性選擇:你若捐生,朕雖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則甚! 寧可國破家亡,決不肯拋舍你也!
雖然再深情的人物塑造也改變不了玄宗最終賜死貴妃的史實(shí),但據(jù)理力爭的維護(hù)和悲痛不已的離別是玄宗對貴妃真情的流露,而反觀《長恨歌》玄宗的行為就要絕情和冷漠許多,六軍不發(fā)無奈何,所以犧牲了貴妃,蛾眉只能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是救不得,還是不曾救? 掩面是因心中有愛不忍直視,還是心中有愧不敢直視?
《梧桐雨》中馬嵬之變時貴妃的行為與情緒起伏多變。先是以多年情愛為籌碼,以退為進(jìn),希望能夠免于一死,(旦云)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報得,數(shù)年恩愛,教妾怎生割舍?無果后,直接哀求玄宗能夠救下自己:(旦云)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 最終臨死前也能哀怨的嘆一句:陛下好下的也!
《長生殿》中楊貴妃是一個至情至愛的象征。在六軍嘩變之際,妃子自請以死保皇帝平安:臣妾受皇上深恩,殺身難報。今事勢危急,望賜自盡,以定軍心。陛下得安穩(wěn)至蜀,妾雖死猶生也。臨死前叮嚀牽掛: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舊人,能體圣意,須索小心侍奉。再為我轉(zhuǎn)奉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
與前面兩者不同,《長恨歌》中只一句“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沒有訣別,沒有留念,沒有掙扎,沒有嘆惋,一切歸于靜默,靜默得猶如一池死水。
在《梧桐雨》和《長生殿》中貴妃不管是本能求生,還是為愛求死;不管最終是怨還是念,都是有情感和溫度的。而《長恨歌》中貴妃臨死前哀婉纏綿,終歸平靜,可這種平靜代表的卻是一種心死。相和流的血與淚是對生命即將逝去的哀嘆,也是對世道慘淡、帝王無情的絕望。
背負(fù)禍國罪名已是貴妃的悲哀,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更是悲哀,此時,那個曾與你海誓山盟的人,卻竟然是掩面、回看,貴妃悲哀尤盛[5]。
貴妃再一次正式出現(xiàn)是在詩文的結(jié)尾部分:皇帝派遣臨邛道士尋找芳魂,在上天入地求之不得后,終于在海上仙山得見。這一部分通常被解讀為李楊愛情之深沉真摯,尤其是在《長恨歌》愛情主體說中更是被視為山盟海誓和至死不渝,是李楊愛情超越時空的升華??蛇@恰是貴妃無助與無奈的深深悲涼。詩文大寫特寫玄宗對貴妃的思念,從時間、空間、行為多角度入手,構(gòu)成一幅立體的丈夫悼亡圖。從空間上講,入蜀途中是“圣主朝朝暮暮情”,在行宮見月傷心,聞鈴斷腸,歸途中“到此躊躇不能去”“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后“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遷居西宮南殿更是“孤燈挑盡未成眠”。詩文幾乎是一步一景,處處浸潤著玄宗濃郁的思念之情。從時間上講,新舊唐書均記載,玄宗幸蜀歸來為至德二年12月。此時,顯然是不能因“芙蓉如面柳如眉”而睹物思人的,但“太液芙蓉未央柳”與后文“春風(fēng)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相結(jié)合,卻能很好地表現(xiàn)時間的變化。后文還選用了代表秋季意象的“秋草”“落葉滿階”,以及代表夏季意象的“夕殿螢飛”“耿耿星河”等來凸顯這種思念是“經(jīng)冬復(fù)歷春”,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從行為上講,玄宗更是“傷心”“腸斷”“盡沾衣”“信馬歸”“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最終讓臨邛道士馭氣排風(fēng),上天入地尋找貴妃芳魂??梢?,玄宗的思念,不僅表現(xiàn)在日常的行為舉止,還在于盡最大努力的尋求。
玄宗是沉溺過往、無法自拔的一只困獸;然而,貴妃卻是被困囚籠,無法逃脫的一只飛鳥。
詩歌寫臨邛道士見到貴妃的住所是 “樓閣玲瓏五云起”,金闕、玉扃,突出建筑之華貴;珠箔、銀屏,突顯裝飾之精美;小玉、雙成,展現(xiàn)地位之尊崇。根據(jù)史書記載,楊玉環(huán)本身的成長環(huán)境是不能享有這樣的富裕和尊貴的,那么,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和待遇,必是入宮為妃后享有的。同時期,陳鴻所作《長恨歌傳》里更是有一處:道士所見太真仙子更是:見一人冠金蓮,披紫綃,珮紅玉,曳鳳舄,左右侍者七八人。詩歌中對貴妃仙山生活的環(huán)境和行為描寫,處處體現(xiàn)貴妃仍舊過著與宮中非常相似的生活。所以,對貴妃而言,即使死亡,也無法脫離身為貴妃的處境。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雖然長恨歌一開篇交代楊玉環(huán)的身份是“楊家有女初長成”,但這只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人為過濾?!堕L恨歌傳》明確寫道:得弘農(nóng)楊玄琰女于壽邸。在《新唐書》中更是有記載:遂召內(nèi)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xùn)女,而太真得幸。可見,“太真”這一名號是玄宗為占兒媳而使用的障眼法。不管后來玄宗與貴妃是如何的深愛都無法掩蓋這是一段不倫之戀的事實(shí)。然而,已經(jīng)魂歸仙山的貴妃卻還是使用了“太真”這一帶有不堪過往的稱號。詩歌巧妙運(yùn)用一個稱號,連接起貴妃的生前死后,進(jìn)而表達(dá)出貴妃的身份是死亡也無法擺脫的。
論及所感,玄宗睹舊物、遇故人,而懷念過往;而貴妃卻是面對相似的環(huán)境,相同的名號,無法擺脫。論及所失,玄宗在失去貴妃的同時,還有權(quán)力和地位的喪失,但這也是因?yàn)樽约骸皬拇司醪辉绯保膹U朝政導(dǎo)致;而貴妃在入宮為妃失去愛情、馬嵬兵變時失去生命和被困仙山時失去自由,皆是被動的。論及所為:玄宗的思念和悲傷是外化的:發(fā)泄情緒、付諸行動;而貴妃的悲哀是內(nèi)斂深藏的,只能“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論及所限,玄宗的悲傷是短暫的,會隨著人生老死而結(jié)束,因而“天長地久有時盡”;而貴妃的悲哀是永恒的,因?yàn)椤芭钊R宮中日夜長”,仙界時間恒穩(wěn)綿長,所以“此恨綿綿無絕期”。雖然全詩濃墨重彩寫玄宗的思念,但恰是這一對比更突顯貴妃深沉的悲哀與悲涼[6]。
《長恨歌》雖是白居易與好友同游仙游寺,話及此,受王質(zhì)夫邀請?jiān)嚍橹?。但因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詩人在寫李楊故事的悲劇的同時,更是塑造了一個至美的貴妃形象,并從宮中獲寵、紅顏慘死、仙山受困3 個方面展示了人物的悲慘命運(yùn)。
《長恨歌》問世一千年后,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寫了一首小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眱晌辉娙藭r隔千年,地處東西,卻都道出了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生命、愛情、自由?!堕L恨歌》正是從這3 個層面出發(fā),借助對貴妃錯失愛情、痛失生命和永失自由的描寫,展現(xiàn)美好生命被束縛,失去人類最珍貴的東西,而被徹底毀滅的事實(shí),升華了詩歌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