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艷
東漢末年分三國,亂世之中求賢若渴的劉備,于深山之中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于是就有了一紙洞察天下大勢的《隆中對》,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話,也有了“詩圣”杜甫筆下這首感人至深的《蜀相》:
蜀 ?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杜甫剛剛結(jié)束了為時四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尋尋覓覓,詩人于成都郊外萬古長青的柏樹林中,找到了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四川盛產(chǎn)的蜀錦,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錦之首,秦國滅了巴蜀后,曾專門在成都設(shè)立負(fù)責(zé)管理織錦事宜的“錦官”,因此后來成都也被稱為“錦官城”。杜甫在《春夜喜雨》中也寫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走進肅穆靜謐的祠堂,碧草映階報春來,黃鸝的歌聲婉轉(zhuǎn)動聽,讓人不禁想起后來中唐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寫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德行高尚的人,似乎總是住在如此清幽的地方。然而,在杜甫看來,祠堂里滿目皆是大自然的春色,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何處,不知道國家的未來在何處,“空好音”三個字,寫的并不只是無人聆聽黃鸝的歌聲,更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迷茫與惆悵。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边@句詩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業(yè),他原本只是一介布衣,在翠竹環(huán)繞的隆中隱居讀書,若不是劉備在群雄逐鹿的形勢下誠心誠意邀請他出山,也許他將在這山明水秀的一方凈土上過一輩子悠閑的生活。然而若真是這樣,身處困境的劉備又怎會有抗衡中原的實力,而諸葛亮的曠世奇才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吧!當(dāng)忠貞不渝、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選擇與劉備攜手走出隆中的那一刻,劉備便有了問鼎天下的雄心壯志,歷史也即將見證孔明先生運籌帷幄、叱咤風(fēng)云的曠世奇才。
諸葛亮沒有辜負(fù)劉備的厚望,柴桑的舌戰(zhàn)群儒,促成孫劉聯(lián)盟抗曹,從而形成天下三足鼎立之勢;奪取漢中的過程中,深謀遠慮的諸葛亮將這塊龍興之地一舉拿下;而當(dāng)劉備臨終托孤時,諸葛亮的一片赤膽忠心更是照亮了蜀漢短暫的歷史。諸葛亮以忠貞之心無怨無悔地輔佐著劉備父子。
公元234年,諸葛亮統(tǒng)率大軍,五次北伐曹魏,占據(jù)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他因積勞成疾,病死軍中,葬于定軍山。想必杜甫在寫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時,心中是充滿了悲痛與惋惜之情的。自古英雄惜英雄,站在丞相祠堂,詩人內(nèi)心的這份遺憾和共鳴,應(yīng)當(dāng)屬于歷史上所有壯志未酬身先死的英雄。
諸葛亮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撼動了所有人,而杜甫雖不曾揮斥方遒(qiú),兵臨城下,卻也是一位才華橫溢,渴望報效國家的英雄。他以明燭般的目光敏銳地體察著唐代底層人民的苦難,他的詩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杜甫歷經(jīng)磨難,在“安史之亂”中幾度居無定所,與親人離散,卻依然執(zhí)一桿筆在亂世中東奔西走,成為光彩奪目的唐代詩人群中的領(lǐng)軍人物。即便他最終并未能實現(xiàn)“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美好愿望,但無論是“詩圣”杜甫,還是“兩朝老臣”諸葛亮,都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曾經(jīng)在歷史上如此鮮活而有意義地存在過。他們始終都是后人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