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秩序和諧與神圣服從
      ——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中世紀音樂教化功能的比較

      2021-03-08 00:07:09靳帥帥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中世紀古典音樂教化

      楊 虹 靳帥帥

      音樂具有教化功能,古今中外都有運用音樂進行教化的經(jīng)典論述。音樂隨時代變化,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風格迥異。產生于封建社會的古典音樂有較為鮮明的教化功能,也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音樂形式之一,它是一種文化符號,深刻反映了其所處社會的文化背景。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中世紀音樂均具備綿厚的教化功能,但又有不同的特點。中西方文化的某些差異可以從其古典音樂的教化功能窺得根源,這可以成為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一個基點。

      一、主體相通:音樂教化功能的開顯

      音樂何以有教化功能?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但它們不是音樂。狹義上的音樂是指按一定變化規(guī)律呈現(xiàn)出來的聲音,廣義的音樂還包括演奏、舞蹈等形式。中國古代的《樂記》中就說:“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雹俸缴?、張萌:《禮記》,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712頁。西方古希臘時期所謂的“音樂”大致相當于“文化”一詞②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70頁。,涵蓋范圍則更為廣泛。由此可見,音樂并非純粹自然的聲音,而是人類文化的凝結,是人創(chuàng)造出的獨特藝術形式。進一步,既然音樂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它就不可能脫離人類社會而存在,因而音樂必然具有社會歷史性。這一點突出地表現(xiàn)在音樂的傳播上:廣為流傳、代代相傳的音樂一定是被社會群體廣泛接受的;反之,有一些音樂則會因為受眾少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音樂的社會歷史性表明,人們對音樂是有偏好的,音樂也可以憑借自身的特性影響主體,這正是音樂教化功能的發(fā)端。

      音樂不能直接干涉主體的活動,它通過不同的樂音激發(fā)人的情感、影響人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塑造主體。柏拉圖就認為類似呂底亞調的“挽歌式調子”“靡靡之音”對于理想城邦的居民來說是無益的。①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05~106頁?!稑酚洝分幸仓赋?“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②胡平生、張萌:《禮記》,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730頁。音樂對人的影響是被動的:音樂本身只是人創(chuàng)造的一組有規(guī)律的聲音,并不包含諸多思想感情;人們之所以能夠從音樂中得到教化,是因為人具備一定的文化積淀。正是人所擁有的文化重構了音樂,對音樂作了帶有社會印記的獨特解釋,人才體會到了音樂中所包含的文化基因,音樂才能達到教化的目的。從這一意義上講,音樂的教化實際上是文化的教化,也是主體自我教化的一種變形。雖然音樂教化的功能通過主體展開,但是音樂的教化功能卻具備一定的穩(wěn)定性,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總能從某一音樂中獲取大致相同的文化信息。個體總是從屬于一定的文化群體,總是具備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特質。因而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即使個體千差萬別,但音樂對他們的教化作用卻相對一致。這一點仍然根源于音樂教化功能的實質,即音樂教化功能的顯現(xiàn)實際上是文化教化功能的表現(xiàn),是主體自身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文化積淀的過程。

      人類離不開文化,文化對人的教化實際上是人自身融入社會的過程。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音樂教化功能的開展也可以看作人社會化的一種途徑。文化對人來說至關重要,喪失文化的人與動物無異。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人必須學習文化,以求融入社會、實現(xiàn)自身價值。這一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人的社會化是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中有無數(shù)途徑促使人社會化,即使如吃飯睡覺這樣簡單的事情在人類社會中也與自然界的動物不同,這都可以看作人社會化的表現(xiàn)。從這一角度看,音樂的教化功能不是簡單的要求、規(guī)定,也不是傳統(tǒng)的習俗、習慣,它天然地具備一種審美功能,通過主體對文化的認同促進主體的社會化?!墩撜Z》中提及:“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边@里孔子對韶樂和武樂的評價實際上是一種道德評價,兩種音樂在曲調上并無本質不同,但孔子賦予了這兩種音樂以深意:韶樂代表“舜之德”,他“揖遜而有天下”,故而盡善盡美;而武樂代表“武王之德”,他“以征誅而得天下”,雖然開辟了太平局面,但終究是征伐得來的,不如舜時那般和諧,因而只盡美而未盡善。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8頁?!墩撜Z》中的這句話是音樂教化功能的一個典例??鬃訉煞N音樂的不同評價代表了孔子的價值標準,而這種價值標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現(xiàn)實表達。也就是說,是儒家思想重構了韶樂和武樂,從而使兩種音樂有了不同的道德指向,而這種道德標準又成為儒家教化弟子的重要方面。這樣,音樂的教化功能就統(tǒng)一于思想文化中了,接受了這一思想的人在社會生活中就會按照這一思想的要求行動,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可,以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化。

      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是人、傳播者是人、領會者是人,從這一點來看,音樂教化功能的實現(xiàn)也是主體之間的互通。雖然文化限制了主體的思想領域,但主體依然有思想的自由,當音樂與主體產生共鳴時,音樂的教化功能才能發(fā)揮到最大。這一方面要求音樂要有一定的美感,另一方面要求主體有一定的審美能力。音樂與主體互通最為典型的例子是伯牙鼓琴?!读凶印珕枴分杏涊d:“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边@個故事較好地詮釋了音樂教化中的主體互通。首先,音樂教化是一種互動活動,演奏者和聽眾都要參與其中。上述故事中伯牙鼓琴時變換曲調,鐘子期欣賞時也全心投入,給出了恰當?shù)脑u價,這就是一種互動,它體現(xiàn)了音樂教化活動中人的主體性。其次,音樂教化是一種文化活動,它以演奏者和聽眾之間相同的文化背景為前提。伯牙和鐘子期都有深厚的音樂修養(yǎng),又都熟悉古琴表現(xiàn)意象的方式,因而鐘子期才能準確地感受到伯牙音樂的所指。再次,音樂教化是一種文化重構活動。琴聲本無高山流水之分,只是人賦予琴聲以意義,琴聲才有表現(xiàn)出高山流水的可能,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重構。就伯牙鼓琴來說,假設一個沒有中國古典音樂修養(yǎng)的人去聽,他很可能無法理解伯牙琴聲中的深意。最后,音樂教化是主體的互通活動。參與者經(jīng)過音樂欣賞活動領會了音樂中所蘊含的意義后會產生一定的觀感,這是他們建立聯(lián)系的關鍵。通過古琴這個中介,伯牙和鐘子期互相認可。鐘子期認可伯牙的琴聲,伯牙也認可鐘子期的評價,這使二人成為知音。通過鼓琴,二人成為知己好友,這時音樂教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通政與通神: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中世紀音樂教化功能的不同表現(xiàn)

      古典音樂實可稱為經(jīng)典,比較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中世紀音樂教化功能的不同表現(xiàn)有助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這里的古典音樂指的是中西方文化大規(guī)模交融之前的音樂,從時間上看即中國明清以前中西方文化較為“純粹”的時期。受專業(yè)知識限制,本文主要從古典音樂所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來探討中國古典音樂和西方中世紀音樂教化功能的不同。

      中國古典音樂的教化功能是“人事”,它服從、服務于政治統(tǒng)治,以至于中國傳統(tǒng)政治模式都被稱為“禮樂政治”。《樂記》中就指出:“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①胡平生、張萌:《禮記》,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717頁。中國古人賦予音樂以特殊意義,以不同的音調象征不同事物,進而推崇曲調平和的音樂,因為這種音樂象征著太平盛世。進一步,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況能夠通過音樂表現(xiàn)出來,如果某國音樂五音不調則反映出這個國家存在某種問題。②參見胡平生、張萌:《禮記》,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714~716頁。中國古人對音樂的類比解釋反映了中國古代對音樂的典型認識。娛樂消遣從來都不是中國古典音樂的主要功能,在中國古人看來,音樂總是與國家的禮樂教化相關聯(lián)。這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用音樂維持社會和諧;用音樂彰顯社會等級秩序;用音樂提升個人修養(yǎng)。

      第一,用音樂維持社會和諧。中國古典音樂有五聲十二律,其中大多數(shù)樂曲較為平和,這種音樂能使聽者內心平靜,少有波瀾?!稑酚洝分赋?“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生”“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①胡平生、張萌:《禮記》,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719~720頁。平和的中國古典音樂給民眾的直觀感受是和諧、統(tǒng)一,這樣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教化民眾,以達到維持社會和諧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古典音樂對于社會和諧來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和諧的社會一定有平和的音樂,但平和的音樂對社會的影響是輔助性的,不能夸大音樂在維持社會和諧中的作用。就中國古典音樂本身來說,“平和”這一特點也并非百利無一害?!稑酚洝分芯陀幸欢斡腥さ挠涊d:“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②胡平生、張萌:《禮記》,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742頁。從這段記載可知,傳統(tǒng)的“古樂”較為枯燥,“鄭衛(wèi)之音”卻十分吸引人。由此可見,社會的和諧不僅僅是音樂的任務。

      第二,用音樂彰顯社會等級秩序。中國古代“禮”“樂”互為表里,中國古人用禮樂以別尊卑?!墩撜Z》中記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1頁。在這里,季氏僭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而“八佾”雖然只是一種禮樂規(guī)制,但其作為禮樂制度卻代表了使用者的社會地位,因此季氏實際上破壞了當時社會正常的等級秩序,因此成為孔子批評的對象。這是中國古代用音樂彰顯社會等級秩序的典例。社會運行的各項制度包含著一定的制度設計理念,這種理念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就中國古代的禮樂制度來說,它用顯性的等級制度直接向民眾宣告了等級觀念的合理性:社會地位不同則在音樂的使用方面有不同的要求,不論上位者還是下位者都要遵守這一套規(guī)定,以彰顯“禮法”。這樣一來,音樂成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手段,禮樂存在則秩序存在。人們依據(jù)禮樂制度的規(guī)定行事,將其視為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

      第三,用音樂提升個人修養(yǎng)??鬃诱J為音樂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涵養(yǎng)品德,更能消融雜念、提升修養(yǎng)。《論語》中多次提到藝術,尤其是音樂對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如《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雹苤祆?《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91頁。再如《泰伯》篇:“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雹葜祆?《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0頁。音樂能提升個體的審美能力,這是提升個體修養(yǎng)的重要方面。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需要欣賞能力,這種欣賞能力深層次上是一種文化積淀,個體通過欣賞音樂了解并獲取其中蘊含文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接受文化教化的過程。這是音樂提升個人修養(yǎng)的主要途徑。除此之外,音樂還能使個體放松身心、舒緩壓力、宣泄情感、減輕煩惱,這都有助于個體提升修養(yǎng)。

      中國古典音樂的教化功能歸根到底反映了中國文化中“和”的特質。中國人一方面以平和的樂音陶冶個體情操、維護社會和諧,另一方面又以音樂的差等彰顯等級秩序,這實際上是中國人特有的和諧辯證法,即“和而不同”。

      西方中世紀音樂的教化功能主要與宗教相關聯(lián),其發(fā)端于宗教音樂,其音樂教化的實質是一種宗教教化。在西方音樂的發(fā)展歷史中,漫長的中世紀對西方古典音樂的教化功能產生了重要影響,它前承古希臘羅馬音樂,后接文藝復興、古典主義音樂,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中世紀時期西方音樂的教化功能顯著,音樂格調較為沉悶,很難令人產生愉悅感。這一時期的典型音樂形式是宗教音樂,例如格里高利圣詠。此后,文藝復興浪潮、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音樂先后興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中世紀音樂壓抑沉悶的風格,但其音樂形式仍然存在中世紀時期恢弘肅穆的特征。因此,探討西方中世紀音樂的教化功能不能避開宗教音樂的影響,可以說中世紀音樂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西方音樂的教化功能。其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用音樂烘托神圣的氛圍;用音樂傳達對神的服從;用音樂歌頌神的偉大。

      第一,用音樂烘托神圣氛圍。不同于中國古典音樂注重營造意境,西方中世紀音樂在教化方面更注重營造環(huán)境。教育的外在環(huán)境對教育效果有重要影響。中世紀音樂能夠烘托出一種神圣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人是渺小的、卑微的、無助的,甚至是有罪的。人聆聽這些音樂能更加“接近”神,從而能更加真切地“感受”神諭,這會讓人更加依賴宗教救贖。中世紀音樂帶給人的感受不是舒適和愉悅,而是壓抑和沉悶,這正與其營造的音樂氛圍相關。懷有原罪的人怎么能在無所不能的神面前感到愉悅呢?假若真的興奮不已那便是對神的褻瀆了。

      第二,用音樂傳達對神的服從。如果說對外在環(huán)境的營造是中世紀音樂的形式效應,那么音樂中蘊含的宗教文化則是其內核,其目的在于傳達對神的服從。人之所以要服從神,是因為神有裁決權,神能“干涉”世俗事務,如果不服從“神的意志”,人將失去安身立命的先在條件。西方中世紀音樂主要在宗教場合演奏,音樂傳遞的主要信息是神的全知全能,其演唱形式一般是合唱。這些形式都與宗教活動密切相關,而西方宗教的至上者是神,因而中世紀音樂的所有表現(xiàn)形式都是圍繞神展開的,它可以看作一種儀式教育。在這種音樂儀式中,宗教符號被凸顯、神對人的憐憫被突出、服從神的意志被強調,人們會在音樂所塑造的獨特環(huán)境中強化宗教教義,從而達到宗教教育的目的。

      第三,用音樂歌頌神的偉大。在宗教的教化下,人們認為世間的磨難不過是神考驗自己的方式,只要保持恒心、一心向善就能獲得神的垂憐,此類故事在《圣經(jīng)》并不鮮見。因此,西方宗教文化中人對神的服從與敬畏是深植于內心的,它一方面表現(xiàn)為西方宗教對人主體性的壓抑,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人積極地迎合宗教、迎合“神”,這一點表現(xiàn)在音樂方面就體現(xiàn)為用音樂歌頌神。中世紀音樂歌頌神的直接目的就是顯示人對神的順從。人懷有原罪,在世間經(jīng)受了無數(shù)磨難,只有虔誠地信仰神、盡最大努力向神懺悔才能“升入天堂”,人們只有按照神的“旨意”去做才能獲得拯救,這是中世紀音樂教化功能的落腳點。

      西方中世紀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宗教文化的附庸出現(xiàn)的,其教化功能是宗教鉗制思想、消融斗爭、維持其社會影響力的一種手段。但西方中世紀音樂并非單純的落后腐朽文化,其音樂形式對后世音樂影響深遠,其教化功能也具有顯著效果,這是值得借鑒的。此外,西方中世紀音樂適應了當時社會宗教勢力強大的社會背景,迎合并滿足了教會的教化需求,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人道與宗教: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中世紀音樂教化功能差異探源

      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中世紀音樂教化功能的差異不僅僅是音樂本身的差異,這種不同在深層次上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中思維方式、天人觀念的差異。中國人立足人事追求和諧,以禮樂彰顯社會秩序,用樂音表達社會理想,故而中國古典音樂重在意境,其教化功能不離塵世,其實質是用“人道”解決問題,相信“人定勝天”。西方人崇尚獨立向往自由,而在黑暗的中世紀卻充斥著壓榨和束縛,世俗統(tǒng)治屈服于教會神權,教會以音樂教化維護、強化神權,宣揚神的至高無上地位,其實質是用宗教彌合社會傷痕,將解決現(xiàn)世問題的希望寄托在神這一形象上。

      第一,從音樂教化功能的實施者看,中國以人為載體,西方中世紀則依賴神。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中儒家思想長期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教育過程中儒家重視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要從人自身探求教育的根據(jù)并將教育目的歸結于人?!墩撜Z》中對此多有論述,如注重自省、注重終身學習、注重提升個人修養(yǎng)等等。在具體的音樂教化過程中,中國人同樣將人作為教化的主體、依據(jù)和目的?!稑酚洝分姓J為“先王制禮樂”,將禮樂的源頭歸于人;《論語》中用堯、舜、西周時期的音樂來說明儒家的社會理想,這同樣是將明君的統(tǒng)治作為教化的依據(jù),這都沒有脫離人,沒有脫離人事,因而中國古代的音樂教化主要是通過人展開的。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人”是具體的歷史的人,并非超越歷史脫離現(xiàn)實的“抽象人”。就中國古代來說,音樂教化的實質是統(tǒng)治階級及其附庸培養(yǎng)服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人。而在西方中世紀,音樂教化過程中人的作用是通過神顯現(xiàn)出來的,沒有神加持的人不具備教化的資格。在西方文化中,人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人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在行為方面有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和自由。這種文化觀念源于西方獨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同于中國的農耕文明,西方大部分地區(qū)土地貧瘠、農業(yè)相對落后,其文明類型是一種海洋文明,商業(yè)貿易構成了整個社會的核心。商業(yè)活動的前提是建立平等、自由的社會關系,因而這種社會關系的建立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需要。由于平等、自由觀念的長期存在,西方社會中名義上不存在“權威”,其音樂教化就不能如中國一樣以人為依據(jù)。既然現(xiàn)實社會無法建立權威,權威便只能源于神,因而神成為西方中世紀音樂教化的依據(jù)。進一步,神是不可捉摸而又無所不知的,常人不能上達神意,只有被神“認可”的人才能傳遞神的話語,這些人以教堂為根據(jù)地組成了教會。教會是神“忠實的奴仆”,教堂是人“洗滌”罪惡的場所,因而宗教順理成章地成為教化的主導者,這一點在中世紀音樂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后世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宗教音樂在音樂教化中仍然有一席之地,其不但在宗教場合出現(xiàn),甚至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中也帶有濃厚的宗教痕跡。

      第二,從音樂教化功能的受眾看,中國文化更注重引導統(tǒng)治者,西方文化則傾向于改變民眾。中國古代社會運作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掌握強權的統(tǒng)治者號令一出便得到官僚系統(tǒng)云集響應,進而將意愿貫徹到普通民眾中去,統(tǒng)治者是權力的重心。考慮到權力的作用次序和社會成員接受教化的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統(tǒng)治者的表率作用就十分關鍵?!洞髮W》中就有“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孝,上恤孤而民不倍”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1頁。的表述。就音樂教化來看,其受眾主要是統(tǒng)治者。一方面,中國古代的音樂作為等級秩序的象征具有嚴格規(guī)定,普通人是不能享受較為高級的音樂形式的,只有統(tǒng)治者才有機會接受各種音樂形式的“教化”;另一方面,統(tǒng)治者是社會的表率,其行為具有引領作用,如果統(tǒng)治者能以一定的準則嚴格要求自己,那么天下萬民便沒有理由不跟從。因此,中國古代的音樂教化具有雙重性,它既具備一般教育活動的教化功能,又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義。西方社會在政治上崇尚一人一票式的民主制度,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紀上位者也只能號令自己的附庸,正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想要自上而下號令全體民眾在西方是行不通的。政治上的自由主義促使西方在社會教化問題的解決上走了一條不同于中國的道路,即以宗教教化民眾,而宗教教化可以看作自下而上的。具體到音樂教化上,民眾經(jīng)常性的宗教活動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宗教化的音樂教化,例如唱詩班、各種宗教儀式、手勢動作等。這些活動都不是上位者規(guī)定的,而是民眾口耳相傳、約定俗成的。教會通過傳教士將宗教活動貫徹到能達到的一切地方,在民眾中建立起特定的宗教信仰,從而達到教化的目的。實際上,西方的宗教活動不是純粹的文化現(xiàn)象,它與統(tǒng)治者的政治追求是一致的,甚至有時會以神權取代君權,因為自下而上的教化通常更受認可,其樹立的統(tǒng)治也更具威力。

      第三,從音樂教化功能的實質看,中國人依“人道”處理世事,其處世方式具有道德依據(jù);西方人則據(jù)“神諭”聚合民眾,其處世方式是一種宗教教化。道德在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核心觀念,它長期扮演著法律替代者的角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取代法律的地位。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在于中國的文化是“人道”,中國人善于從人自身尋找根據(jù),也即尋找道德根據(jù)。中國文化處處滲透著道德意味,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國家安危在中國古人看來都與道德密不可分。道德是人對自身的約束,是人心中的律令,重視道德就意味著重視人本身。從這一角度看,中國文化是向內探求的,是一種希望通過對人自身的倫理審視而實現(xiàn)和諧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中國并非沒有神,也并非缺少宗教,但中國古代社會沒有選擇以神為核心的社會問題處理方式,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不止一個,這其中兩種文化所產生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最基礎的。古代中國分散的小農經(jīng)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這使中國古代社會存在一定的封閉性,脫離塵世的超自然因素并不能將民眾聚合起來,因而也無法形成有效的問題解決方式。《論語》中就提及“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87、119頁。,這也是中國古人對人事與宗教問題的鮮明態(tài)度。就宗教本身來說,中國傳統(tǒng)宗教也是不離人事的,中國古代各種宗教活動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功利性導向,如祛病消災、得道成仙等,這與西方宗教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國古代音樂教化活動很少以神或宗教為載體,它實際上是道德教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傳統(tǒng)既是維系社會關系的需要,也是個體的精神慰藉,神和宗教在西方文化中扮演著“社會水泥”的角色。西方文化從源頭上就具有一種分裂傾向,個體意識被強調、個人作用被抬升、個性發(fā)展被看重,這種現(xiàn)象持續(xù)發(fā)展會導致社會沒有凝聚力,無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容易造成分裂。宗教的產生彌合了西方社會的這一突出矛盾,共同的信仰成為社會群體凝聚力的來源,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社會能建立起一套相對穩(wěn)定的制度規(guī)范,從而為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外部條件。西方社會中一直存在“信仰危機”。備受尊崇的理性被證明是對自由的僭越,源于沖動的非理性因素被抬升,甚至被說成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作為本體論核心觀念的存在被驅逐,虛無主義成為自由的象征;西方文明賴以發(fā)展的啟蒙觀念被顛覆,走向了反啟蒙之路。西方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矛盾證明,只有超自然的神才能給西方人以慰藉,緩和信仰缺失帶來的思想錯位。即使在歷史上神的存在遭到數(shù)次否定,但宗教依然是西方社會中能取得多數(shù)人共識的唯一載體。因而,西方中世紀時期音樂教化借助宗教展開就不足為奇了。不可否認的是,西方社會的主要音樂形式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是多樣的,宗教音樂以外的其他音樂形式也具備教化功能,但就中世紀來看,宗教音樂的影響范圍和教育效果遠勝其他音樂類型,具備典型性。

      結 語

      中西方音樂教化功能的差異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它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方在解決社會問題、理解宇宙人生方面的不同。中西文化并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二者比較的意義在于相互理解和借鑒。人類歷史早已進入世界歷史時期,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立場將使文化失去活力。理解文化多樣性、吸收借鑒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和傳播中華文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進入信息時代,文化的碰撞融合會產生更大作用力,在大數(shù)據(jù)推動下文化的樣態(tài)也已發(fā)生轉變,這為文化的交流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zhàn)。新時代我國更加注重國家安全,其中文化安全被放在突出地位。作為軟實力的支撐力量,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力在國家發(fā)展進程中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中西文化比較研究是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基礎性研究。

      猜你喜歡
      中世紀古典音樂教化
      中世紀城堡
      中世紀歐洲藝術
      家教世界(2022年4期)2022-03-23 03:50:28
      影視中的古典音樂
      征戰(zhàn)在中世紀的騎士
      中世紀晚期英國文學中的農民寫作
      古典音樂廣播節(jié)目的通俗化表達探析
      新聞傳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1
      集大成的交響樂《英雄》:兼談怎樣聽古典音樂
      歌劇(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古典音樂欣賞與時代的融合——經(jīng)典作品欣賞引發(fā)的思考
      绵阳市| 泗水县| 九江市| 泽州县| 关岭| 仁寿县| 大同县| 吉安市| 武隆县| 满城县| 南通市| 神农架林区| 博野县| 略阳县| 定兴县| 庆城县| 宣汉县| 晋城| 满洲里市| 萝北县| 嫩江县| 察哈| 上饶市| 罗平县| 郁南县| 南丰县| 昌平区| 瑞昌市| 龙江县| 电白县| 乐陵市| 保康县| 呼玛县| 广元市| 柏乡县| 镇康县| 崇仁县| 灵川县| 句容市| 高台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