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捷
周日,我們一行數人早早來到竹林挖筍。
拎起沉甸甸的鋤頭,我興致勃勃地開始了尋筍之旅。
一切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順利。冒出頭來的都是外殼呈暗褐色的老筍,味道不鮮美;那些鮮嫩的小筍,似乎都有意識地躲了起來。
好不容易尋到一棵,卻發(fā)現筍旁邊牢牢地扣著一塊石頭。二話不說,埋頭苦干,費了好大功夫,我才把這塊石頭鏟掉。也許只是一時運氣不好,我心想。
可越往后,我就越發(fā)現這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我仔細觀察過,大部分筍旁邊都有供它們倚靠的“支柱”:深棕色的尖筍在身后硬石的支撐下得以“出人頭地”;色彩斑斕的寬扁的筍,悄悄倚靠在茂密的竹根上,貪婪地汲取營養(yǎng);而那些圓柱形的肥筍,看似筆直挺立,實則歪斜地向上長,臥在厚實的土堆上。
筍,依靠外物的幫助而得以茁壯成長,也會因失去依靠而遭受滅頂之災。這便給了挖筍者可乘之機:一旦挖開那些給予筍幫助的“支柱”,挖筍便容易了許多。
其實人亦如筍,年少時需要外界的幫助,才能茁壯成長;但到了一定年紀,若還一味依靠外界的助力,便極有可能陷入危險的境地。只有快快立穩(wěn)根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越挖越熟練的我,想到山上有更多的筍,心里癢癢的,便開始往山上走。
越往上,坡越陡,路也越不好走。顆粒狀的泥土并不牢固,稀疏地分散在斜坡上,薄薄一層,踩上去極易滑倒。竹子間的距離很大,兩臂伸開都不一定能觸到竹子。
我一只手拿鋤頭,另一只手慌亂地尋找可以扶靠的物體,腳趾用力抓著鞋底,全神貫注地往上爬,生怕一不小心就從土坡上滾落下去。有時為了避免滑倒,我甚至匍匐前行,把衣服弄得臟兮兮的。
有風呼呼吹過,涼氣迎面撲來,我稍作歇息。抬頭望去,竟發(fā)現有少許竹子被折斷。再仔細看,許多竹子因重力的作用而別扭地對著地面卑躬屈膝。
我嘆了一口氣,發(fā)現自己快爬到山頂了。向下看去,只見四周都是斜坡,可攀附而下的物體少之又少。這周圍,哪有鮮嫩的筍,不全是泥土嗎?失落之時,瞥見別人都在半山腰挖得不亦樂乎,我忽然發(fā)覺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心想爬到高處挖筍,卻沒意識到筍不一定長在高處。
我拍拍腦門,只好硬著頭皮往下走,還不幸地摔了兩跤。
看來,站得太高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一心想登高獲利,忽視眼前的危機與機會,那么很可能會得不償失,甚至還會害了自己。只有隨時觀察,審時度勢,尊重客觀事實,找到適合自己的高度,靜下心來,才能細細欣賞宜人的美景,品味不一樣的人生。
這次挖筍的經歷,讓我懂了許多。
(指導老師 姜見知)
簡 評
一次挖筍,兩個領悟。這次勞動可謂不虛此行。挖筍、割麥、除草、補鞋、養(yǎng)鵝、插秧,每一種勞作,都值得去體驗、去省察、去深思。精細記敘勞動的過程,抒發(fā)獲取成果后的喜悅之情,是此類題材常見的寫法。
敘議結合,在日常小事中闡發(fā)哲理,這是該文別具匠心之處。嫩筍常借外物的庇護而生長,人卻不能總是如此依賴他人,這是觀察山筍生長特點所得;汲汲于登高,卻發(fā)現高處無筍可挖,后悔不已。不重抒情,而重沉思,是該文的獨到之處。當然,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領悟。
這種寫作,能激發(fā)理性思考,產生一種別樣的創(chuàng)作快感。世間萬事萬物,去觀察,然后思考,總會有一兩點啟迪。恰如王安石所說:“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p>
(郭培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