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松 張學軍 曹 雋 姚子明 祁新禹 郭 東 高榮軒
脊柱側凸是指發(fā)生單個或多個脊椎節(jié)段側方彎曲的脊柱畸形疾病,低齡兒童是早發(fā)性脊柱側凸的高發(fā)群體,且表現(xiàn)出進行性加重的特點[1]。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已達成共識,發(fā)病年齡在10歲以內的脊柱側凸稱為早發(fā)性脊柱側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以往臨床對于嚴重脊柱側凸的青春期患者多采用矯形融合治療,但矯形融合術式可對早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脊柱及胸廓發(fā)育造成不利影響。生長棒技術是手術治療EOS的常用方法,有作者報道其用于脊柱側凸患者治療中對脊柱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小,可有效糾正脊柱側凸畸形并改善預后[2]。本研究通過雙側生長棒手術治療前后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探究雙側生長棒技術治療早發(fā)性脊柱側凸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110例,男61例,女49例,年齡4~7歲,平均年齡(5.35±1.04)歲。先天性脊柱側凸62例,特發(fā)性脊柱側凸38例,神經(jīng)肌肉性脊柱側凸10例。納入標準:患者均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主彎側凸Cobb角>50°,患者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肺等臟器先天性畸形、脊柱嚴重外傷、免疫系統(tǒng)疾病、凝血系統(tǒng)異常[3]。
患者均實施雙側生長棒技術治療,于氣管插管全麻后取俯臥位,經(jīng)C臂機定位錨點,以脊柱上下錨點做后路正中遠近端切口。依次暴露椎板、橫突、棘突、關節(jié)突后,近端椎體雙側放置2~3組椎弓根螺釘,固定2~3個椎體節(jié)段;遠端椎體置入椎弓根螺釘,固定2個椎體節(jié)段。于凹側置入預彎鈦棒并穿過深筋膜,遠近端各置入一枚鈦棒并使用多米諾連接器連接,適度撐開后緊鎖。再放置凸側鈦棒及多米諾連接器,方法與凹側相同。于近端置釘區(qū)行自體植骨融合,沖洗縫合。術后均佩戴支具保護。生長棒植入后每9個月行一次撐開手術。至適當年齡時,將脊柱內固定4.5系統(tǒng)更換為內固定5.5系統(tǒng),以保證撐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記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隨訪5年,統(tǒng)計手術治療前后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主彎側凸Cobb角等影像學參數(shù)變化;檢測對比術前、術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氣量(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xiàn)EV1)預估值等肺功能指標;記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110例均順利進行手術治療,平均手術用時(181.25±9.14)min,術中出血量(132.41±10.72)mL,平均住院時間(10.94±2.13)d。
110例患者手術治療前后TK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主彎側凸Cobb角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TK、主彎側凸角比較(x±s)Table 1 Comparisons of TK and main curve side lobe(x±s)分組例數(shù)TK(°)主彎側凸cobb角(°)手術前11040.29±5.2468.47±7.09手術后11039.87±4.1340.25±4.78t值0.66034.505P值0.255<0.001
術前FVC、FEV1/FVC、FEV1預估值等肺功能指標對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組內前后差異明顯(P<0.05)。見表2。
隨訪結果顯示,110例中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7例,鈦棒斷裂2例,椎弓根螺釘拔出或脫落3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0.91%(12/110)。
表2 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x±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 levels(x±s)分組例數(shù)FVC(L)FEV1/FVC(%)FEV1預估值(%)治療前1101.07±0.3264.29±10.3670.69±8.41治療后1101.47±0.3573.62±13.4482.49±10.54t值8.8285.7579.162P值<0.001<0.001<0.001
早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癥狀表現(xiàn)為背部外觀畸形、不適、雙肩不等高或肩胛骨隆起等,部分患者伴有髂骨翼升高或突出,對患者正常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4]。因兒童群體骨骼發(fā)育完善程度相對低,發(fā)生脊柱側彎后骨骼生長結構進一步被破壞,凸側生長速度快于凹側且多表現(xiàn)為進行性加重,凹側椎體間遭受嚴重擠壓。該病多于明確側彎類型及誘發(fā)因素后實施畸形矯正治療。理療、石膏、支具等非手術治療方法雖創(chuàng)傷小,但矯正效果一般,主要以維持脊柱力線平衡為主。延遲手術年齡,適用于早期確診、年齡較小的輕度畸形患者。對于可耐受手術的低齡患者,可考慮采用脊柱側彎非融合技術控制脊柱畸形進一步發(fā)展,待青春期后骨質發(fā)育成熟,可行脊柱側凸矯形融合術[5]。
脊柱側凸的手術矯正方法選擇很多,主要分為融合手術治療和非融合手術治療兩種類型。前者可獲得較好的長期矯形效果,但限制了脊柱活動,對處于生長發(fā)育期的早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適用性不高[6]。另有多項報道稱,融合手術的治療方法在10歲以下兒童群體中不宜實施,因為其容易引發(fā)軀干比失衡、胸腔發(fā)育障礙[7]。EOS手術治療方法以非融合手術治療為主(即生長棒植入技術),此方法用于脊柱側凸矯正手術已多年,在脊柱上下錨定點植入椎弓根釘,采用鈦棒和連接器植入,并借助其撐開力以控制側凸畸形的發(fā)展。有研究指出,生長棒植入可為脊柱及胸椎的縱向發(fā)展提供充足空間,并有效預防椎體過早融合[8-10]。另有報道稱,采用該方式治療后,撐開節(jié)段內的椎體生長速度比撐開節(jié)段外的椎體生長速度快。生長棒植入技術包括:單側生長棒技術、雙側生長棒技術、肋骨抱鉤撐開技術、磁力調控生長棒技術、混合生長棒技術等,各種手術方式均有各自的適應證及并發(fā)癥,可以根據(jù)具體病例特點進行選擇[11-13]。單側生長棒技術是在脊柱側凸的凹側方植入鈦棒以矯正畸形,雖然可減少對凸側生長的干擾,但單側固定方式固定強度較小,容易導致生長棒斷裂,或導致椎弓根螺釘松動、移位甚至脫落[14]。與單側生長棒治療方式相比,雙側生長棒技術通過對脊柱凹側、凸側雙向撐開的固定方式,有效提升了牢固性,降低了內固定器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利于維持脊柱的正向發(fā)育[15,16]。
本次結果中,患者平均手術用時(181.25±9.14)min,術中出血量(132.41±10.72)mL,平均住院時間(10.94±2.13)d,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在治療前后效果的對比中,將TK、主彎側凸Cobb角作為重要觀察指標。主彎側凸Cobb角是遠近端椎上下緣垂線的夾角,亦是用于脊柱側彎嚴重程度評定的常用指標,其角度大小與脊柱側彎畸形度呈正相關。本組治療前后TK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前后主彎側凸Cobb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側凸畸形矯正效果更為理想。另有報道稱,脊柱側彎畸形可造成胸廓結構變化,特別是在雙側肋間距不平衡情況下,易導致胸腔容積減小,從而影響患者呼吸功能,長期發(fā)展勢必進一步降低肺功能。本次結果中,隨訪結果顯示手術治療后側凸畸形有效糾正,肺功能各指標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明顯改善,提示雙側生長棒技術對維持胸廓形態(tài)結構及肺通氣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手術并發(fā)癥方面,并發(fā)癥類型主要包含切口感染、斷棒、脫釘?shù)阮愋停偘l(fā)生率約為10.91%,證實了該方法在穩(wěn)定脊柱正向發(fā)育方面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雙側生長棒技術用于早發(fā)性脊柱側凸的治療效果顯著,可在糾正脊柱側凸的同時改善胸廓形態(tài),提升患者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