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郁③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④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⑤,君命一宿⑥,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⑦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⑧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⑨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⑩。蒲入、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
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⑿,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選自《古文觀止》,鐘基等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
【注釋】
①寺人披:指叫披的寺人,名勃鞮(di)。寺人為內(nèi)官,即后來的宦官。
②文公:即晉文公,名重耳,春秋時期晉國君主。
③呂、郤(xi):呂即陰飴甥。陰、呂、瑕皆其采邑,故又稱呂甥、瑕甥。郤即郤芮。二人都是晉惠公、晉懷公的舊臣。
④讓:斥責、責備。
⑤蒲城之役:晉獻公曾被驪姬迷惑,欲立驪姬之子奚齊,逼死太子申生,抓捕夷吾和重耳(文公),而寺人披乃所派去攻打重耳居住地蒲城的人。
⑥一宿:意思是一晚上到達。
⑦田:打獵。
⑧祛(qu):袖口。
⑨入:回到國內(nèi)。
⑩唯力是視:即“唯視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盡多大力量。
⑾齊桓公置射鉤:這里指的是管仲曾助齊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君位,管仲一箭射中齊桓公的衣帶鉤,但后來齊桓公不念舊惡,仍然重用管仲一事。
⑿晦(hul):農(nóng)歷每月的末一天。
鑒賞空間
在“齊師伐我”的國難之際,一介平民曹劌挺身而出,主動“論戰(zhàn)”“參戰(zhàn)”,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士人鐵肩擔道義的責任心;在“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的關鍵時刻,先后為晉獻公、晉惠公賣命追殺晉文公的“寺人披”,主動請見,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文公,為國家的穩(wěn)定做出了重大貢獻。無論是《曹劌論戰(zhàn)》,還是《寺人披見文公》,“長于記事”的《左傳》言簡意賅,剪裁得當,人物形象豐滿,值得細細咀嚼。
讀有所思
1.《曹劌論戰(zhàn)》和《寺人披見文公》在敘事的詳略安排上有何精妙之處?
2.你如何評價曹劌、魯莊公、寺人披、晉文公這四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