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及各方面的發(fā)展與進步,社會保障作為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部分,對于整個社會的群體生活和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政府部門作為社會保障的承載者,由其組織并開展的社會項目和活動帶著明顯的公共性。雖然社會保障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社會的良好發(fā)展,但是不可避免地會在建立過程中出現(xiàn)某些方面缺失,不健全的狀況。社會保障事業(yè)的有效開展對于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有著極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政府及社會利用公共管理視角,對社會保障的公共性和缺失進行分析,并作出相應的防范措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公共管理;社會保障;缺失
一、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指的是以國家為主導,社會成員為保障對象,在社會成員出現(xiàn)各方面困難,包括暫時的和永久的困難,國家給予精神及物質上的幫助,幫助其渡過難關,以抵御各種風險的相應措施、法規(guī)及政策等[1]。社會保障制度指的是在政府的管理下,國家作為主導主體,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將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社會保障基金的形式,給予因各種困難造成生活困難的公民幫助。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依據法律而制定的一系列救助、補貼和保險制度。
社會保障有助于社會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常理解的社會保障包括保障基本權利、保障社會經濟發(fā)展、生活水平等內容。社會保障制度主要的作用包括解決勞動者的后顧之憂、為市場中各企業(yè)創(chuàng)造一定平等的競爭條件、保證經濟市場正常運行、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等。即保障權利公平、規(guī)則公平、機會公平和分配公平。
二、基于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的公共性和缺失
(一)社會保障的公共性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國家給予公民應對基本風險的手段,其覆蓋范圍為全體公民。社會保障所具有的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是維護公民的生存權。社會保障的一個思想觀念是“天賦人權”,即每個人都有不可剝奪的生存權。
社會保障的公共性體現(xiàn)在保障主體的公共性、社會保障目標的公共性、社會保障價值觀的公共性上。保障主體的公共性指的是責任主體為國家和政府;社會保障目標的公共性指的是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穩(wěn)定;社會保障價值觀的公共性指的是保障社會公平。除此之外,社會保障公共性的還表現(xiàn)在社會保障的具體項目上[2]。
(二)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
社會保障是當代社會的一種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與體系是促進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體系。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主要指的是公共部門的公共性缺失和社會公平的缺失。造成公共部門公共性缺失的原因是政府社會保障供給的效率較低,弱勢群體利益得不到保障和政府自利性對公共利益的破壞;造成社會公平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保障權利不平衡和保障內容與水平不一致。另外,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還體現(xiàn)在社會保障產品的供給不足和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較窄等方面[2]。
三、減少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的有效措施
(一)發(fā)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雖然政府在社會保障中處于主體位置,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來看,要做好社會保障,已經不能僅僅靠政府單方面來完成,而要發(fā)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鼓勵支持社會各團體和組織參與和建設社會保障體系[3]。在政府和社會團體結合的過程中,將社會保障服務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提高社會保障總體水平。另外,政府在此過程中還應該充分發(fā)揮管理職能,對參與的社會團體進行科學的指導,建立一個相對完善和系統(tǒng)的制度,結合社會保障實際情況進行規(guī)劃,加大法制建設力度,從而有效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的范圍,有效減少社會保障公共性缺失程度。
(二)健全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
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作為保證社會保障制度正常運作的關鍵,必須將其作為重要關注部分。因此,政府在進行社會保障工作時,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原則,將社會公共利益作為主要導向,結合新媒體和各種先進技術對社會保障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建立起一個智能化的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4]。同時提高社會保障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提高應用先進技術的能力,及時接收社會反饋的信息,通過分析信息來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
(三)創(chuàng)新公共管理制度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社會公共事業(yè)管理進入了新的階段,從整體上來看,社會公共事業(yè)管理呈現(xiàn)出了一個較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是從具體來看,要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社會公共事業(yè)管理還存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5]。社會公共事業(yè)有著豐富的信息資源、關系資源和物質資源,要想適應系新時代的社會公共事業(yè)管理和社會保障需求,就必須對管理體制進行合適的創(chuàng)新。具體的方法是對公共事業(yè)管理組織進行合理的優(yōu)化,對結構進行重組優(yōu)化,整合資源,對資源進行強化整合[5]。對于內部組織結構進行結構完善,應用市場機制,打造良好的競爭條件[6]。完善并對管理體制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轉變傳統(tǒng)的管理體制,為社會保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良好發(fā)展。
總結:就目前的階段而言,我國的社會保障正處于一個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面臨著許多新時代的挑戰(zhàn),為此,政府相關公共事業(yè)管理單位要注意到群眾真正的社會保障需求,同時重視社會保障的公共性和缺失問題,不斷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為社會帶來重要的社會保障。為進一步發(fā)展公共事業(yè),做好社會保障,要立足當前,認識到當前社會公共管理工作所面對的問題與機遇,不斷進行完善和嘗試,健全社會保障系統(tǒng),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丹萍.公共管理視角下的社會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分析[J].國際公關,2019(12):16.
[2]孫怡晨.基于公共管理視角下社會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J].勞動保障世界,2018(24):57.
[3]葉楠.公共管理視角下的社會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J].法制與社會,2008(11):200.
[4]辛靜.社會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策略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20):204.
[5]張蕾,王海東.社會保障的公共性:缺失與防范[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02):385-387.
[6]于妍.基于公共管理視角下的我國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策略探析[J].新西部,2020(15):12+24.
作者簡介:
盧亞楠(1992.11--);性別:女,籍貫:遼寧省鞍山市,學歷:本科。
沈陽市師范大學盧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