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寢拖延是指在沒有客觀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個體未按照預定的時間就寢。有學者提出,就寢拖延可能與互聯(lián)網(wǎng)與電子媒體的發(fā)展有關。由于就寢拖延在人群中的普遍性和問題性,因此厘清就寢拖延的影響因素具有比較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網(wǎng)絡時代;就寢拖延;電子媒體
一、引言
早在三百年前,本杰明·富蘭克林就以“千萬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情留到明天”的箴言告誡世人不要拖延。然而,三百年后的今天,盡管人類的文明、科技都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拖延問題卻依舊存在,甚至還有日益嚴重的趨勢。雖然拖延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會體現(xiàn)在不同領域的一般特質(zhì),但長期以來,拖延的研究領域都展現(xiàn)了較大的局限性,而近兩年來,開始有研究關注特定的健康行為與拖延的關系,一個典型且富有意義的主題就是“就寢拖延”。試想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原本你打算在11點鐘熄燈睡覺的,但是刷微博正好看到了有趣的內(nèi)容,或者電視節(jié)目十分精彩,又或者游戲正好玩到一半,這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果斷地停止手頭上的活動,按時就寢;但也有些人會想著,再晚點睡也無妨,于是輕易打破了睡眠計劃,將就寢時間向后推遲了。這就是典型的“就寢拖延”現(xiàn)象,即在沒有客觀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個體未按照預定的時間就寢。
通過查閱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學者致力于電子媒體和睡眠相關的研究。日本學者關注到睡前電子媒體的使用與自我感知的睡眠不足之間存在聯(lián)系(Suganuma, Kikuchi & Yanagi,2007)。也有學者關注到在臥室使用媒體時間長的被試,傾向于更晚就寢(Brunborg et al., 2011)。另一研究(Fossum, Nordnes, Storemark, Bjorvatn & Pallesen,2014)證明了睡前使用電子媒體與失眠癥狀存在正相關。
二、就寢拖延
(一)就寢拖延的概念定義
盡管現(xiàn)有的文獻已經(jīng)對拖延行為有了深入的探究,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業(yè)拖延,工作拖延等方面(Van Eerde, 2003),對于其他領域的關注十分有限。近年來,學者逐漸將注意力轉(zhuǎn)向拖延和健康的關系,就寢拖延就是其中一種典型的健康行為拖延。就寢拖延被定義為,在沒有客觀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個體自愿推遲預先確定的就寢時間(Kroese,Ridder,Evers & Adriaanse,2014)??陀^因素就是事件當事人之外的因素,可以是環(huán)境的,也可以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或者是其他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因素。在關于就寢拖延的具體研究中,這些客觀因素多種多樣,可能是丈夫生病,或是嬰兒夜哭,也可能是家人晚歸等,個體不得不為此推遲就寢。而類似于被有趣的電視節(jié)目吸引,無法放棄多看一章小說,沉迷于游戲這些類似的情況,均不屬于客觀因素干擾。
(二)就寢拖延的影響因素
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就寢拖延和一般性拖延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重疊性(r=0.60,p<0.001),認可了它作為一種拖延癥形式的地位(Kroese et al.,2014)。因此,影響一般性拖延的因素同樣可以影響就寢拖延,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個體和情境兩方面。從個體方面出發(fā),主要有人口學變量、自我調(diào)節(jié)、晝夜節(jié)律和抑郁與焦慮這四個方面;而就情境方面而言,則是任務性質(zhì)和外部誘惑以及獎懲時間所造成的結(jié)果。
(三)就寢拖延的后果
就寢拖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睡眠時間縮短。如果個體原來預定的睡眠時間是保證其白日精力充沛所必須的,那么縮短睡眠時間就意味著睡眠不足。事實上,睡眠不足的現(xiàn)象如今十分常見。睡眠不足導致的健康后果嚴重且多樣(Buxton & Marcelli,2010)。一般認為他會在心理和生理上產(chǎn)生雙重的傷害。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與注意力障礙,記憶力障礙均有聯(lián)系(Ram,Seirawan,Kumar& Clark,2010)。
考慮到就寢本身并不屬于令人厭惡的活動,人們卻也趨向于一再違背自己的計劃推遲就寢,有學者提出,就寢拖延的實質(zhì)可能在于個體無法中斷手頭上的活動,換句話說,睡前電子媒體的使用可能是就寢拖延的重要影響因素(Kroese et al.,2014)。
三、研究方法和結(jié)論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diào)查法和間隔追蹤記錄法,了解了大學生在校的睡眠情況,并發(fā)現(xiàn)了睡前電子媒體使用和就寢拖延存在著一定的相關,主要結(jié)論如下:
(一)大學生在校的睡眠時長在正常范圍內(nèi),但半數(shù)以上學生一周內(nèi)有三天及以上的時間出現(xiàn)睡眠不足,就寢拖延,白日困倦的現(xiàn)象。超過三分之二的被試對上述現(xiàn)象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擔憂。
(二)使用手機,學業(yè)或工作,使用電腦,社交是大學生睡前最常涉及的前四項活動。其中使用手機的大學生達到了90%的比例。說明使用手機是大學生睡前相當普及的一項活動。
(三)睡前使用手機對個體的吸引力程度和就寢拖延時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即個體在睡前使用手機這件事上感受到的吸引力越強烈,就寢拖延的時間可能越長。而電子媒體使用的時間以及其他種類電子媒體使用的吸引力程度,均和就寢拖延不存在顯著相關。
四、研究意義
目前在國內(nèi),盡管關于拖延行為的研究日益豐富,但關于就寢拖延的研究還十分稀少,甚至沒有。網(wǎng)上的資料大多集中于對國外文獻的翻譯和簡單的科普。本研究為中國背景下的就寢拖延情況提供了較為科學的資料,希望本研究可以使國內(nèi)的拖延研究領域更加多樣化,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若干參考。
大學生的就寢拖延現(xiàn)象是切實存在的,大學生日益下降的學習動機和頻繁的白日困倦現(xiàn)象也值得關注。本研究以在校大學生為樣本,探究其在校生活中的睡眠狀況和就寢拖延狀況,希望可以為解決大學生就寢拖延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對于效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寢拖延帶來的健康危害和對白日效率的影響都是十分值得被關注的。充分理解就寢拖延的影響機制,厘清個體為什么就寢拖延,在什么條件下容易就寢拖延,有助于個體有意識地進行改善,帶來更加積極健康的生活。
五、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不足
(一)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本研究拓展了國內(nèi)拖延研究的新領域,將特定的健康行為引入拖延研究之中。在此之前,國內(nèi)的拖延研究仍大量集中于工作拖延和學業(yè)拖延,缺乏關于就寢拖延這個現(xiàn)實議題的實證研究。本研究為中國背景下的就寢拖延情況提供了較為科學的資料,使國內(nèi)的拖延研究領域更加多樣化,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若干參考。
(二)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間隔追蹤記錄法比較依賴被試的實驗態(tài)度,是否認真填寫記錄對實驗結(jié)論會有較大的影響。當然也存在時間估計不準確,記錄延遲,相關概念理解錯誤等問題。在本研究中雖然每天會按時以短信形式提醒被試填寫記錄,也予以物質(zhì)獎勵,但不排除被試態(tài)度不認真,填寫的信息虛假或誤差較大。再次,在對睡前活動的分類上,沒有考慮到項目之間的重合性。例如部分學習任務需要用到電腦,部分人會使用手機充當音樂設備等。在選擇時不免存在疑惑,給數(shù)據(jù)帶來了一定的誤差。
最后,本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使用手機的吸引力和就寢拖延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也提出了適宜的解釋,但是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還需要后續(xù)的研究給予更多的驗證和支持。
參考文獻:
[1]Ainslie, G. Picoeconomics: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of successive motivational states within the pers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29
[2]Baumeister, R.F., Heatherton. T.F.,&Tice, D.M. Losing control: 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1994, 56-66
[3]Beebe,D.W., Fallone,G., Godiwala,N., et al. Feasibility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an at home multi night sleep restriction protocol for adolescents[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8,49:915-923
[4]Blunt, A. K.,&Pychyl, T. A. Task aversiveness and procrastin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ask aversiveness across stages of personal project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28(1):153-167
[5]Brunborg,G.S., Mentzoni,R.A., Molde,H., Myrseth,H., Skouver?e,K.J.M., Bjorvatn,B.& Palles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use in the bedroom, sleep habits and symptoms of insomnia[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11,20:569–575
[6]Buxton,OM., Marcelli,E. Short and long sleep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diabetes,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0,71:1027-1036
[7]Dahl,R.E, Lewin,D.S. Pathways to adolescent health: Sleep regulationand behavior[J]. Adolesc Health,2002,31(6 ): 175–184
[8]林立寧,張妍怡,何曉旭,李蘭.青少年之睡眠問題[J].臺灣醫(yī)學,2012,16:72-83
[9]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 第 28 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作者簡介:
周曉玥(1993-),女,浙江紹興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9級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學 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周曉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