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熊野
摘要:選取8名馬拉松官方配速員為訪談對象,采用口述史方法收集資料,分析配速員在馬拉松賽中的運動體驗。研究發(fā)現(xiàn):(1)配速員的參與動機具有多樣性:有好奇心及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幫助他人、豐富跑馬經(jīng)歷,促進身心發(fā)展、找回跑馬初心、找到推廣跑步的新方式,通過角色身份實現(xiàn)自我價值等。(2)配速員的運動體驗具有階段性:賽前訓練以適應配速生理體感疲勞,情緒體驗枯燥無聊。賽中心理體驗最為豐富,從比賽開始在起跑點的興奮、緊張,到賽程中期的平淡、賽程后期的焦躁情緒、賽后的喜悅與成就感,疲勞感貫穿始終,內(nèi)隱體驗責任感逐步增強;配速員的認知體驗也較為豐富,在起點的體驗多為新鮮感與責任感,前中期配合與互動更加多樣,賽后配速員完賽的成就感、滿足感更強。賽中配速員角色互動是配速員價值體現(xiàn)的集中階段。配速員幫助他人完賽的利他行為帶來的成就感及賽道氛圍的美好體驗是其持續(xù)配速的動力。
關鍵詞:馬拉松;配速員;運動體驗;口述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21)06-0060-09
Oral research on sports experience of marathon pacer
ZHAO Jin,XIONG Y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Jangsu China
Abstract:8 official marathon racers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iewees, an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oral history method to analyze the racers' sports experience in marath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participation motives of racers were diverse:curiosity and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ability, helping others, enriching racing experience, promo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finding the original motivation of racing, finding a new way to promote running, and realizing self-value through role identity. (2) The sports experience of speed racers is staged:pre-race training is used to adapt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physical fatigue of speed racers, and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boring. During the race,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is the most abundant, from the excitement and tension at the starting point, the dull mood in the middle of the race, the anxious mood in the late stage, the joy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after the race, the sense of fatigue throughout the race, and the sense of implicit experience and responsibility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cognitive experience of speed racers is also rich. The experience at the beginning is fresh and responsible, and 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are more diverse.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of speed racers after finishing the race are stronger. In the race, the role interaction of the speedster is the concentrated stage in which the value of the speedster is reflected. It is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brought by the racetrack drivers' altruistic actions to help others finish the race and the wonderful experience of the racetrack atmosphere that drives them to keep pace.
Key words:marathon; pacer; sports experience; oral research
隨著城市馬拉松賽事的繁榮發(fā)展,賽事服務亦日臻完善,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服務群體——配速員。配速員領跑作為馬拉松賽事服務的一部分,已經(jīng)成為評價馬拉松賽事水平的重要標志。馬拉松配速員也叫領跑員,俗稱“兔子”,和參賽選手一同起跑,并以穩(wěn)定的配速在限定時間內(nèi)完成比賽,為參賽者在速度上提供參考,來調(diào)節(jié)各自的節(jié)奏和步伐、節(jié)省體力,以便能跑出更好的成績。馬拉松賽事中的配速員可以分為三類:(1)場地配速員,主要是在商業(yè)比賽場地的長跑中領跑;(2)路跑專業(yè)配速員,只為馬拉松賽中的專業(yè)選手沖擊好成績領好節(jié)奏;(3)路跑業(yè)余配速員,在馬拉松賽中帶領業(yè)余跑者。一般各個速度級別的馬拉松賽事都會設立一定數(shù)量的配速員,在城市馬拉松賽事中,普遍存在的是第三類配速員,也是本研究重點關注的對象,他們一般是由馬拉松賽事的主辦方通過網(wǎng)絡招募,從參加過馬拉松賽且具有相對穩(wěn)定配速的跑者中選拔的。在賽事完成后,配速員既沒有實際的經(jīng)濟收益和物資獎勵,也不參與比賽名次的評比,那么配速員的參與動機是什么?配速員在配速過程中有什么體驗?這種運動體驗對于配速員有什么意義?對于上述問題的回答,可以了解配速員的參與動機,探究配速員在領跑過程中獨特的運動體驗,解釋其身份角色對于配速員的特殊意義,以此更好地服務馬拉松賽事,促進馬拉松賽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文獻回顧
現(xiàn)代認知科學哲學將體驗的具身性和認知性相結(jié)合,提出從“具身認知”的角度來理解個體的主觀體驗,認為“體驗是個體以身體為中介,認知和情緒兩個層面對其內(nèi)涵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人認為體驗要從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方面來理解,體驗存在外顯體驗和內(nèi)隱體驗兩種基本形態(tài),外顯體驗包括認知體驗、情緒體驗和生理體驗,而內(nèi)隱體驗是一種因進入意識層面能感覺到其存在,卻又很難用言語、表情、行為等方式加以傳遞或表達的體驗。
運動體驗是指個體在運動中產(chǎn)生的各種主觀體驗,是個體在參與、練習或觀察各種人體運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對人體運動的反應、感覺和想法,它包括個體對運動過程中的認知體驗、情緒體驗以及生理體驗。馬拉松運動在運動項目中屬于極限運動,跑者的運動體驗本身極其豐富。
運動體驗的層次與類型,可以從對小眾人群的運動體驗研究入手,如有采用現(xiàn)象學或口述史方法,對于小眾群體運動體驗的個案分析發(fā)現(xiàn):情緒體驗分為跑前、跑中、跑后三個階段,跑中階段是體驗的核心階段,三階段主題之間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體。而對于運動體驗內(nèi)容的變化研究,則認為參與過程中充滿力量感、自我感知、持之以恒的力量、健康的身體等,以及積極感受、分離與反思、任務定向焦點、流暢感、共同體驗、挑戰(zhàn)和中斷、挑戰(zhàn)成功、苦樂參半、幸福感和個人成長等運動體驗。其中頂峰體驗包括積極情緒、舒適感和成就感,其特征是希望倍增、心情愉悅、動作的興奮與容易、舒適的體驗。
國外對于運動體驗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不僅能夠產(chǎn)生情緒效益,反過來情緒體驗也可以影響到鍛煉行為,進而影響到鍛煉堅持性。情緒體驗(affective experience)對行為決策至關重要,個體在鍛煉中體驗到積極的情緒,不僅有助于個體將鍛煉意向轉(zhuǎn)換為鍛煉行為,而且會使個體傾向把鍛煉堅持意向轉(zhuǎn)換為鍛煉堅持行為;個體在鍛煉中的消極情緒體驗則阻礙個體把堅持鍛煉意向轉(zhuǎn)化為鍛煉堅持行為。Brymer E采用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對極限運動員深度訪談,了解到個體參與真實體驗的活動能改變自身的謙遜和勇氣,使參與者與自然世界的關系發(fā)生積極性改變,個體獲得冒險體驗中的獨特的天人合一的感受。
而國內(nèi)學者研究顯示,情緒體驗在運動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波動的狀態(tài)。情緒隨著鍛煉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并且一次性身體活動期間的情緒變化及其短期情緒效益存在明顯的層級和性別差異。
關于運動體驗的研究,其維度的分類不盡相同,研究對象大多集中于運動員與普通大眾鍛煉者,研究方法多使用定量統(tǒng)計分析,雖然可以客觀地描述運動體驗,但是對于配速員這一類特殊的小眾人群而言,定量方法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損耗。配速員在領跑過程中需要壓低自己的運動狀態(tài),那么其最佳運動體驗是否會出現(xiàn)?在領跑過程中的情緒體驗是否也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既往質(zhì)性研究中的運動體驗大多采用了深度訪談的方法,對于小眾人群的體驗做出了較深入的研究,對有特殊經(jīng)歷的運動者進行訪談,探討其特殊的運動體驗,這些都是很好的參照。但是運用口述史方法探索配速員運動體驗的變化過程以及真實感受的研究還比較缺乏,這為本選題提供了研究空間。
2研究方法與過程
2.1實地考察
研究者通過參加徐州、東營、日照等馬拉松賽事,近距離地與配速員進行接觸,取得他們的信任,并對配速員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與訪談,全面了解配速員的工作,獲取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資料。并多次與配速員通過視頻、微信等方式了解相關情況,以豐富研究材料。
2.2深度訪談
為了確保訪談工作順利進行,初步劃定訪談范圍,在近距離接觸12名配速員之后,最終確定8名具有一定跑齡、典型配速運動體驗、表達能力強的配速員為訪談對象,基本信息見表1。
擬定訪談提綱,以參與配速的原因動機、參與其中的特殊經(jīng)歷與體驗為主題,引導配速員回憶、再現(xiàn)配速員運動體驗的經(jīng)歷。在訪談時,先請配速員根據(jù)預先告知的訪談提綱進行口述,記錄其特殊體驗。然后,整理錄音,轉(zhuǎn)錄文本,對口述資料進行整理。
2.3對口述資料的整理
首先,將訪談資料轉(zhuǎn)錄為文本稿,形成了近5萬字的文字文本。然后對收集到的所有資料(包括原始資料,訪談錄音、觀察記錄等)進行分析,并將轉(zhuǎn)錄后的文字文本返給受訪者進行確認,確保沒有偏離其表達的意義和最初的體驗。
其次,反復閱讀轉(zhuǎn)錄好的文字文本,對配速員口述的體驗形成整體印象。在保持配速員原初的體驗和感受的基礎上,根據(jù)配速員運動體驗的階段性特征,對不同配速階段的運動體驗進行劃分,然后對不同階段的體驗進行詮釋,分析配速員在不同階段的運動體驗以及其參與動機、影響賽事體驗的因素。
最后,在完成配速員不同階段運動體驗的劃分后,將配速員在配速過程中的運動體驗通過重述、調(diào)整,在保留配速員的真實體驗的前提下,形成研究文本,將其與配速員的原初體驗進行對比,以確保轉(zhuǎn)錄文本的意義與配速員運動體驗描述的一致性。
3配速員配速過程體驗的微觀敘事
3.1為了另一種體驗——配速員的參與動機
配速員在馬拉松賽道上是一個移動的計時器,是給跑者一個速度和時間的參考標志。雖然賽事組委會會給配速員一些交通、住宿的便利,但沒有實際上的經(jīng)濟報酬。配速員既不追求個人最好成績、實現(xiàn)自我目標,又沒有實際的經(jīng)濟收益,那么其參與動機是什么呢?
出于對配速員身份的好奇,或受到過配速員的幫助,或其自身能力達到配速員的要求?!?016年正式接觸馬拉松,然后在賽道上就發(fā)現(xiàn)有些人帶個兔耳朵,掛個氣球,覺得比較好玩,那時候純粹是出于好奇。后面才知道這個叫配速員,也叫‘兔子’。之后我就想我也跑一次‘兔子’吧,然后就第一個報名了大連長山群島馬拉松,這是我的第一場‘兔子’”(HHH)。當配速員還是作為普通跑者參賽時,有受到過配速員的幫助,有些對于賽道上特殊打扮的配速員感到好奇,后來自身能力達到了要求,有了穩(wěn)定的配速與嫻熟的控速能力,便萌生了當配速員的想法。“第一次完賽是在2015年廣州馬拉松,當時在后半程的時候有點快完不成了,那時候我跟的還不是官方配速員,而是‘野兔’,跟著赤腳團的兩個‘兔子’一男一女跑的,最后完賽了,就覺得有人帶還是會容易完賽一點。后面自己有能力了也就參與了這份工作”(CHJ) 。
出于想要幫助他人、豐富跑馬經(jīng)歷的想法。“當參加馬拉松比賽多次之后,你會覺得真正的馬拉松并不是一場自己的比賽,而是你需要去帶動別人一起完成的一種比賽形式,讓你的馬拉松生涯更加充實和豐富”(MXP)?!叭绻懿侥軌蜻@樣快樂地進行,又能夠幫助很多人的話,我覺得是一件比較有意義的事、很快樂的事,我覺得挺好的”(TC)?!霸诒荣愡^程中另一種體驗是不用追求成績。因為我的成績的話目前來說已經(jīng)比較滿意了,所以我想用另一種體驗了解這個城市的風土人情”(HYY)。當參加多次馬拉松賽后,個人最好成績(PB,personal best,下文用PB表示)也難以進步,這時候會覺得幫助他人成功完賽更有意義,而且作為配速員參與馬拉松是另一種體驗,能更好地豐富個人的跑馬經(jīng)歷。
配速員經(jīng)歷能夠促進身心的發(fā)展,讓其找回了跑馬的初心,找到了推廣跑步的新方式?!案嗟氖俏以谶@場比賽之中得到了什么,這里不是說物質(zhì)方面,而是說精神方面,或者是通過這場比賽,通過看人家組織方面,對比我自己要從事的工作,我自己要注意哪些方面,我哪些方面可以提升”(ZYL)。“因為馬拉松是42.195 km,跑完不是很容易的,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這是需要有非常強大的毅力和耐力才能做完的。對我們以后的日常工作、學習也好,都有一個促進作用”(HHH)?!芭渌賳T經(jīng)歷讓我自己的身心得到了一個成長,收獲了開心,這個就可以了,本來這也是我們大眾跑者作為接觸馬拉松的初衷”(HYY)?!拔曳浅c幸把自己不單純地定位成一個跑步愛好者,而是作為一個跑步的推廣者,一個普通的初級推廣者,用當配速員經(jīng)歷來豐富自己的跑步經(jīng)歷,同時也收獲了大家對我的認可和贊賞,更加堅定了在以后的跑步過程中,不光要自己跑,要帶動大家一起跑。甚至去發(fā)展、去壯大自己的跑團,也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MXP)。配速員在完成過一次配速經(jīng)歷后,感受到了自身身心的發(fā)展和成長,通過配速經(jīng)歷后感到由衷地開心,找回了原本跑馬的初心,并且發(fā)現(xiàn)了推廣跑步的新方式,這些都是促進其持續(xù)做配速員的內(nèi)部動機。
由此可見,配速員參與動機有以下幾個方面:初始階段是對配速員身份的好奇;自身能力達到要求,萌生了當配速員的想法;出于幫助他人、豐富跑馬經(jīng)歷的想法,去積極嘗試配速員的新身份,感受到了新意義、新體驗;完成配速經(jīng)歷后,促進了身心的發(fā)展,找回了跑馬初心,找到推廣跑步的新方式,更堅定了持續(xù)當配速員的想法。配速員希望能通過配速員身份獲得別樣的體驗以及實現(xiàn)自我價值。
3.2賽前訓練的壓制、枯燥與無聊
與傳統(tǒng)意義上為獲得個人競賽好成績的賽前訓練不同,配速員的賽前訓練是以安排好的時間穩(wěn)定地完成一場馬拉松的配速,因而配速員的訓練方式比較特殊,這就帶來了特殊的運動體驗。
3.2.1配速員賽前訓練的生理體驗特征
配速員賽前生理體驗感到疲勞。由于在馬拉松賽場上的角色職責要求,配速員在平時的訓練中要適應配速節(jié)奏,壓制自身的正常速度和想要加速的沖動,從而引起了心理上的不舒服和生理上的疲勞?!皩嶋H上我覺得跑得慢反而比跑得快還要累,還要難以把握,因為按照我的正常水平,可能我在五分半到六分的時候是比較舒適的,我也可以自由掌控,但是到七分五十多的時長是從來沒有跑過的,所以我就感覺特別累”(HYY)?!胺凑遣灰粯拥母杏X,畢竟配速還是慢了一點,你必須要壓著,所以剛開始有點不舒服,會感到很累”(CHJ)。
3.2.2配速員賽前訓練的心理體驗特征及變化
第一,情緒體驗的枯燥、無聊。適應配速訓練中感到枯燥、無聊,配速員最重要的就是對于速度的把控,因為對配速員的要求是全程保持勻速完成賽事,組委會每五公里對配速員有時間要求,并且要求誤差控制在一分鐘之內(nèi),這就要求配速員在過程中配速要穩(wěn)定。因為以勻速跑全程是一種相對節(jié)省體能的分配模式,所以在賽前準備階段就需要多加訓練去適應配速。“擔任配速員之后要把速度降下來,平時要多去練,在盲測不看表的情況下,要能夠準確把握自己的配速。作為一個配速員,你就是一個賽場上的移動的計時塔,你不能忽快忽慢,這樣對于新手來說,他可能后半程就會跑崩掉”(ZYL)。而訓練過程中多是耐力跑,所以過程是枯燥的、無聊的、千篇一律的?!耙驗橘惽岸际窃诰毰渌?,基本上是屬于比較無聊的那種狀態(tài)。因為你看身邊很多人在跑步,他們都是一個個在我身邊沖過去,到這里掐著我的配速”(HHH)?!叭绻f有什么感受的話,就是在操場上跑的時候,很明顯比你快的都是在跑步、比你慢都是在走路,你正好就是那個分界線”(CHJ)。在賽前訓練時,訓練的內(nèi)容都基本相同且不在自身最舒服的跑速,感受不到以往作為運動員訓練進步時的興奮感,機械的訓練方式會讓人感到枯燥和無聊,并且由于訓練目的的不同,身邊為了提高成績的跑友會一個個超過自己,難免心理上會感到孤單、平淡與無聊。
第二,認知體驗的改變,要適應配速與配速節(jié)奏。配速員備戰(zhàn)馬拉松時,配速時段要比其本人的PB慢半個小時左右,賽前備戰(zhàn)時需要適應配速時段的速度感,并且還需適應全程勻速的配速節(jié)奏,所以長距離的耐力跑會更多?!耙驗槠綍r跑肯定不是那個速度,要先去感受那個配速,然后就按這個速度開始跑5 km、10 km”(CHJ)。
3.2.3配速員賽前行為特征及變化
配速員賽前要進行配速訓練,并且把身體調(diào)整到良好的備戰(zhàn)狀態(tài),如LB:“一周內(nèi)按照配速跑10~15 km,并且要控制自己保存體力不能多跑,特別想跑也要注意休息。比賽前要先熱身、拉伸肌肉,賽前1~2 h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證身體的熱能、體能吧?!薄按蟾旁谫惽笆彀朐碌倪@段時間會做配速跑訓練,就是掐著手表來感覺自己的速度,培養(yǎng)速度感,每天十公里勻速跑,適應配速節(jié)奏,控制好速度和節(jié)奏,提前進入比賽狀態(tài)”(HHH)。
由此可見,在已經(jīng)確定做配速員后,在平時訓練過程中需要降低自己已經(jīng)適應的跑速,改變以往的認知體驗,轉(zhuǎn)而去感受適應配速時段要求的速度。想要做好配速員這些訓練是有必要的,但是這些機械的訓練會讓配速員在情緒體驗上感受到枯燥和無聊,壓制自身的速度也會引起生理體驗上的疲勞,但還要在賽前把身體狀態(tài)調(diào)整好以備賽配速工作。
3.3賽中體驗更為豐富
配速員賽中體驗最為豐富,在生理、心理、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的體驗特征及變化,也是配速員價值集中體現(xiàn)的關鍵階段。
3.3.1配速員賽中生理體驗特征及變化
配速員在馬拉松賽的前程階段,由于要壓制速度以適應配速,所以生理體驗反而比正常跑還要感到疲勞。“我就覺得我一個感覺就是累,真的,因為非常慢,和我平時跑得不一樣,太慢了”(HYY)。雖然感到累,但配速員在賽程的中后期即參賽選手的“撞墻期”,通常并不會出現(xiàn)“撞墻”現(xiàn)象,尤其是訓練水平高的配速員。
到賽程的中后期則是配速員的價值體現(xiàn)階段。跑馬圈流傳這樣一句話:“到30 km,真正的馬拉松才剛剛開始。”這句話揭示了馬拉松運動的真諦,普通跑者在這階段體能達到極限,處在堅持與放棄的博弈階段,這個時候配速員的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了?!暗搅撕蟀氤蹋行┤说捏w力可能就跟不上,這也是跟平時的訓練有關,后半場過了30 km,體力肯定就會出現(xiàn)各種狀況,比較累,正是‘撞墻’的一個時間點。這個時候也才能體現(xiàn)出作為一個‘兔子’的作用。等堅持這一段時間之后,過了‘撞墻期’,身體狀態(tài)又會達到一個高峰點”(ZZ)。配速員在后期需要帶領這些跑者渡過“撞墻期”,進入到流暢期,最終帶領他們安全完賽,實現(xiàn)配速員的角色價值。“再到最后5 km,這時候其實他們跑不動了,有的開始走,有的其實也已經(jīng)走了一段時間了,有的可能會崴腳、抽筋或者什么的,有的恢復過來有一些體力,然后就鼓勵他們嘗試跟著跑,走跑結(jié)合,給他們帶一下,這一段是比較有意義的”(CHJ)。這一階段不僅體現(xiàn)出配速員的作用,也體現(xiàn)出了設置配速員角色的意義——能夠帶領更多人安全完賽。普通跑者會遇上“撞墻期”,而對于配速員來說,此階段他們同樣會感受到生理體驗上的疲勞,但遠遠達不到“撞墻期”那種極限狀態(tài)?!皩τ谖覀儊碚f沒有這個感受,因為這個配速相對于自己跑馬拉松來說,就相當于在漫步、不存在‘撞墻期’”(ZYL)?!斑@個所謂的‘撞墻期’主要與你平時的訓練有關系。平時要是訓練這個長距離不夠,可能會遇上‘撞墻期’,一般來說我們也會在30多km感覺到就是比較累吧,但是呢還不至于那個點的時候特別不想跑”(ZZ)。參賽運動員為了沖擊PB會遇到“撞墻期”,而配速員在后期還是留有余力的,這就為后期幫助參賽選手提供了可能。
3.3.2配速員賽中心理體驗特征及變化
(1)起跑點的心理體驗
在起點等待起跑的時刻,配速員的心理變化是多樣的,體驗感受也是豐富多彩的。第一是情緒體驗占據(jù)主導,有較多新鮮感與責任感,比較興奮、激動、緊張: “做配速員,激動是一方面,身上多的更是一份責任”(HHH)。配速員的緊張是害怕不能完美地完成配速任務:“我很珍惜這次做‘兔子’的經(jīng)歷,這個比賽對我來說也很重視,我要求自己百分之百地去完成這個任務,為了能夠完美完成這次任務,我把每5 km的配速全部是記在手臂上了”(HYY)。配速員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賽事主辦方,目的是以穩(wěn)定的配速按時完成比賽,如果配速工作沒有做好,損害的不僅是個人形象,也會對賽事形象產(chǎn)生不良影響。
第二是認知體驗變化,尤其是感官體驗的新鮮感。人們一般是通過身體的感知能力去還原身體的真實經(jīng)驗。在日常生活中對熟悉的環(huán)境不會有特別的感官體驗,但一旦到了新環(huán)境中,感官就開始發(fā)揮作用。配速員有重要的任務,也由此帶來特別的“權利”,如起跑區(qū)的布置,配速員起跑是在所有人的前面,起跑時站在起跑線上前面,沒有任何遮擋物?!白鳛椤米印覀兿喈斢谝坏里L景,所以說我們也是排在選手們的最前方,包括黑人都是在我們后面,我們相當于一道人墻。我發(fā)了一個朋友圈,我是第一視角,我從來沒有看過我像精英選手一樣”(HYY)。這對新任配速員來說是一個特別新鮮、特別直觀的感受,仿佛感受到了精英選手的待遇,印象極其深刻。
(2)途中跑的心理體驗
途中跑時,配速員的情緒體驗由前期興奮逐漸降低進入平緩期。馬拉松是一個長距離的賽事,起點的興奮、激動在起跑后由于同行人數(shù)的減少而被慢慢沖淡。“因為前期剛出發(fā)的時候人比較多,心情不像后半程,就你一個人或者就你三個配速員,那個時候前期的起伏不是很大,因為前期的清風啊、還有溫度啊,還沒有達到身體的或者心理的臨界點,心情應該是還在一個非常平緩的階段”(ZYL)。前半程因為體能比較充沛、精神比較飽滿,所以比較容易進入狀態(tài)“槍響以后,基本上人的狀態(tài)都是比較好的”(HHH)。前期配速員的感受由初始的興奮轉(zhuǎn)為平淡,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配速向前跑,比較特別的就是同組配速員要以相同步調(diào)共同前進。
途中跑時,配速員的內(nèi)隱體驗責任感開始顯現(xiàn)。賽事組委會給予配速員有非常明確的任務目標,明確的任務目標會產(chǎn)生更強的責任感,在起跑等發(fā)令階段最明顯的責任感就是自我提醒:“我始終腦子里繃著:我今天是配速員,我不是自己跑,我要控制我的配速……從槍響開始我就時刻提醒自己,要始終堅持自己的配速,按組委會要求的配速去跑步,始終壓著速度,腦子里繃著一根弦:我今天是一個配速員,我要穩(wěn),我要給大家一個標榜,我就是一個移動的計時器,大家看著我、跟著我,每1 km、每5 km還是完成比賽都是妥妥的、很穩(wěn)很準”(ZYL)。
途中跑時配速員的認知體驗更為深刻。普通跑者跑馬拉松時有自己的安排,很少有人一開始就跟著配速員,就算有人一開始就跟著,配速員也會建議跑者按照自己舒服的速度去跑,沒有必要強行跟著配速員?!捌鋵嵡鞍氤谈艿娜丝隙ㄊ遣欢嗟?,況且即使有人在前半程跟跑,我們也會說沒必要跟,建議按照他們自己的節(jié)奏去跑。因為要是跟著我跑,有可能后面會跟不上”(ZZ)。所以說在比賽的前中期跟在配速員身后的跑者是不多的,加之配速員的配速要比PB慢不少,按照配速時段的跑速所花費的精力比較少,時間也比較慢,自然而然地分散精力到賽道周圍的環(huán)境中去:“沒有人開始就跟著‘關門兔’,因為一開始就跟,后面稍微有點情況就可能會被‘關門’而完不成比賽。所以中間那一段比較孤獨,但這中間能更深地體驗這個賽道以及賽道邊的風景、賽道邊的觀眾”(CHJ)。
(3)在馬拉松跑的后期階段的心理體驗
配速員在賽程后期會出現(xiàn)情緒焦躁現(xiàn)象:“從開始的興奮到中間的平淡再到后期有一點焦慮,就是說我自己能不能順順利利地嚴格按照比賽時間去完成比賽,同時跟隨著我們的這一群朋友,能不能如愿地跑出他們個人的好成績”(MXP)。后期由于自身的疲勞,對于能否準時完賽以及能否帶領參賽選手跑出好成績的擔憂,造成配速員心理上的焦慮,這個時候就需要把關注點轉(zhuǎn)移到跑者身上,并且要時刻關注跑者的狀態(tài)?!跋襁@次高馬一樣,在后半程30幾公里后雨一直在下,天氣又比較冷,心情難免有一點浮躁了。這個時候我就看一下旁邊有沒有需要我?guī)椭呐苷撸炎约旱淖⒁饬o吸引開”(ZYL)?!耙浞挚紤]其他跟隨你的跑友的體能分配,賽道補給的跟進,甚至說他們的呼吸、他們的力量等情況,要用大部分的時間來考慮別人,而不能考慮自己?!保∕XP)根據(jù)跑者的狀態(tài)給予適合的幫助?!拔覀円矔谫惖郎现笇麄冊趺慈ヅ?,比如說到了5 km以后,人要開始喝水或者說喝能量飲料,或者到了后面要補充能量吃點香蕉,我都合理地去安排進補給站”(HHH)。所以說配速員在后期要時刻關注跑者。首先,進入后程大家體力都已近枯竭,大多普通跑者會遇上“撞墻期”,配速員需要給予跑者一定的幫助;其次,配速員也有疲勞感,也會感到焦躁,需要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跑者身上來緩解;再次,配速員要根據(jù)跑者的狀態(tài)給予合適的幫助與建議,時刻記住安全第一。
其次是內(nèi)隱體驗責任感進一步增強。在起跑時配速員就已經(jīng)開始體現(xiàn)責任感,在后期配速員會受到跑者的感染使自身責任感進一步增強,而這份責任感體現(xiàn)在對跑者的做法上:“后半段我們受到很多那種比較痛苦但又堅持完賽、依然挑戰(zhàn)自己的跑友的感染,覺得我們的責任更大、要做出的更多。比如說給他們微笑,給他們一些鼓勵、喊加油,通過這樣的一點一滴的幫助來帶動他們、感染他們,讓他們完賽?!保═C)“既然跑友都還在繼續(xù)往前中,我們就沒有理由停下了,我們一定會堅持完賽。所以我們也會鼓勵他們?nèi)ネ曩?,我們也會自我鼓勵,一定要完賽。他們既然跟著我們,就是信任我們,我們就一定要堅持完賽,把他們帶入一個理想的成績”(HHH)。
在體驗責任感的同時,幫助跑者感受到了愉悅的正向情緒,從而緩解了跑步過程中焦躁?!拔覀兘o予鼓勵,幫助了別人,我自己的心情也得到改善,這樣一路上不斷鼓勵他人,慢慢我就感覺不到路程或者是時間的漫長”(ZYL)。幫助他人會使人心情愉悅,配速員幫助跑者完成馬拉松,這對于普通人而言是艱難的挑戰(zhàn),這種心情愉悅的程度可想而知,從而更進一步增強了配速員的責任感,賦予了配速員角色更深刻的意義。
3.3.3配速員賽中行為特征及變化
配速員賽中行為是配速員履行角色義務的表現(xiàn),也是配速員角色的意義體現(xiàn)。在個人行為方面,賽中配速員為了合理配速會壓制自己的狀態(tài)與速度:“我告訴自己,我今天要以什么樣的速度,然后在跑的過程中,我不斷地看手表或手機,保證自己每一公里都能夠按照既定的速度來跑,這個是我的一種責任感,因為配速員就是賽事官方對你的信任。我覺得有了這種信任,配速員的責任、跑的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TC)。起點階段責任感體現(xiàn)在自我提醒以及壓制狀態(tài)的想法,在之后的階段責任感會體現(xiàn)在配速過程中的方方面面。
(1)與同伴的配合、互動
在群體行為方面,在馬拉松競賽過程中,作為官方配速員,組委會不會讓一個時段只有一個配速員,一般同配速是3~4個人作為一個小組,同小組之間是既有分工協(xié)作,又有合作互動:“中間每5 km過計時毯,然后要調(diào)整一下怎么進補給區(qū)。這其實是幾個‘兔子’之間的配速策略或者說工作分配,跟自己一個人跑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CHJ)。同組配速員之間的合作體現(xiàn)在過計時毯的安排、進補給區(qū)方式等。計時毯一般是在5 km和賽道拐點處,配速員要按照配速要求的時間過計時毯,進補給區(qū)時要給跑者建議吃什么,喝多少水,并合理安排在補給區(qū)的停留時間,需要同組配速員之間相互配合。而且同組配速員關系要融洽、步調(diào)要一致:“我覺得彼此之間應該是很融洽的一種關系。有一點我覺得特別不好的,就是某個人亂跑,特別不好,我覺得大家應該同步調(diào)。否則會給后面的跑者誤解,認為我們配速員配速不穩(wěn)”(TC)。此時,配速員在賽道上作為賽事服務者的角色體驗也更加明顯。
配速員之間的配合互動不僅僅體現(xiàn)在同組配速員之間,也體現(xiàn)在不同組的配速員之間。配速員的配速跨度在
30 min,在馬拉松長距離的比賽中,普通跑者肯定會有跟不上的情況。“有些跑友確實堅持不了了。跟你講個例子,有次共青城馬拉松,跑友只能跟著我們30多km,然后我就告訴他,我們后面還有配速員,可以選擇我們后面的配速員繼續(xù)跟,堅持完賽就好”(HHH)?!澳芾粋€拉一個,拉到后面就是不斷的鼓勵,其實他們也跟不了多久,能跟一兩公里,真的能全跟下來也很少。然后就是慢慢減人,然后到前面幾公里跟不上了,還有一些在走的運動員。那些人一看,‘關門兔’來了,再不跑就被‘關門’了,有的運動員也會跟上我們,他們也知道就要被‘關門’了,他們也會跟上來,有些有能力的就跟到終點”(CHJ)。這其實是前后不同配速的配速員的配合,對于跟不上的跑者不能減速來幫助他們,只能交給后面的“戰(zhàn)友”,無條件地相信他們,而在后面的配速員要盡自己的努力盡量帶跑者到達終點,這樣就完成了不同配速組的配速員之間的配合。
(2)配速策略的安排
在長時間長距離的比賽里,配速員有豐富的跑馬經(jīng)驗,知道出現(xiàn)一些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會嚴格控制,不用說每時每刻都按照那個勻速去跑,但至少每5 km,你這個時間應該是正常要求的時間,誤差是在一分鐘之內(nèi)的,最好是每一公里,你都按照同樣的配速去跑,但也要考慮后期一些狀況,把富余的時間也考慮進來。如果嚴格按照配速跑的話,等到了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時間根本來不及”(ZZ)。配速員這一角色設置的最大目的就是帶動跑者安全完賽,其中最關鍵的是保證跑者安全,所以對于賽道上跑者的一些緊急情況需要簡單處理,這就要求配速員在問題發(fā)生概率較小的前期盡量快一點,為后期處理意外狀態(tài)預留一點時間,這是以往跑馬經(jīng)驗帶來的一些“小智慧”。任何運動都有受傷的可能,馬拉松賽事距離長且參加人數(shù)眾多,出現(xiàn)運動損傷的可能性也較大,所以配速員對于跑者在賽道上出現(xiàn)的狀況要及時主動去處理,保證跑者的安全?!白詈髱坠锏臅r候傷病員比較多,就要解決一些運動損傷問題,比如說抽筋、崴腳,根據(jù)情況進行一些緊急處理,受傷嚴重的叫他們?nèi)メt(yī)療點”(CHJ)?!疤嵝阉麄冊撛趺醋?、調(diào)整呼吸,如果有需要的話,給他們一些鹽丸”(TC)。馬拉松中出現(xiàn)抽筋、拉傷、崴腳現(xiàn)象都比較常見,特別是初次跑馬的跑者遇到的困難會更多,配速員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主動上前幫助,其實這是賽道醫(yī)療工作人員的責任,并不是配速員的職責所在,這就更體現(xiàn)出了配速員樂于助人的精神。
(3)與參賽選手的互動
與跑者的互動是配速員比較看重的特殊體驗,主要體現(xiàn)在帶動跑者的跑步氣氛,跑者在跑的過程中難免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這就要求配速員要有能帶動跑道氣氛的能力?!霸谂艿郎衔沂悄欠N比較‘嗨’的,可能你沒注意看日照馬拉松的最后一個總結(jié)短片,里面有個日照下‘熱熱加油’,就是我們那一組的學員喊出來的。我能帶動起來身邊的很多朋友,給他們糾正跑姿,給他們講解科學的補給,給他們調(diào)節(jié)這個比較枯燥的氣氛”(MXP)?!拔矣X得我們要做出更多,比如說給他們一些微笑,給他們一些鼓勵、喊加油,或者說提醒他們該怎么做、調(diào)整呼吸,通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幫助來帶動他們、感染他們”(TC)?!叭绻麕右恍﹦偨佑|馬拉松運動的跑者,帶動他們?nèi)ミM步,或者說能夠達到他們自己想要達到的預期成績,甚至比他預期的成績更好,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義的,我覺得‘兔子’最大的作用也是在于此,當然還包括在賽道上給跑者的一些鼓勵”(HYY)。配速員在賽道上不僅僅是在比賽前期勻速跑就可以,還需要帶動跑者的情緒,活躍賽道上的氣氛,鼓勵跑者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完賽。
(4)與觀眾的互動
與觀眾的互動也是不一樣的體驗?,F(xiàn)今馬拉松正從專業(yè)的體育賽事轉(zhuǎn)變?yōu)榇蟊婓w育旅游事件,對于提升城市形象有積極作用。舉辦馬拉松賽事需要城市交通、環(huán)衛(wèi)、安保等多方面協(xié)作,賽道上的觀眾以及表演也是體現(xiàn)城市文化的一方面?!白鳛榇蟊娕苷叩脑挘赡芪疫€是比較注重自己的成績,也沒有特別注意別的東西,比如這個城市怎樣以及和一些路人之間的互動;但作為配速員,和路人拍照留念,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一樣的體驗”(HYY)?!白鳛橐粋€配速員,我喜歡跟觀眾互動,跟路邊的觀眾熱情地打招呼,讓他們拍照,享受那種感覺和氣氛”(LB)。作為配速員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觀眾的熱情與賽道的氛圍,感受比賽城市的風土人情。
3.4賽后的如釋重負與滿足
賽后體驗是從沖過終點線的那一刻開始到體能恢復的這一階段的過程,其體驗是從激動的心情到疲勞再到慢慢平靜。
3.4.1配速員賽后的生理體驗特征
沖線后隨之而來的就是生理體驗的疲勞感。馬拉松運動畢竟是一個長距離運動,雖然配速員是以低于個人能力的速度來參與比賽,但是疲勞感還是會有的?!百惡蟠笸饶莻€酸啊,這個是難免的,疲勞感一般在第二天,因為跑這么長的距離,可能在二三十公里以后,就是無氧運動的,就會乳酸堆積,這個也是個很正常的現(xiàn)象”(HHH)。當完成馬拉松賽的情緒慢慢消退后,疲勞感就會來臨,在進行一次性的大強度身體活動后,情緒消散后,必然會引起身體的疲勞感。
3.4.2配速員賽后的心理體驗特征
第一,配速任務完成后如釋重負的體驗以及激動的情緒體驗。配速員的任務就是按時完成馬拉松賽,發(fā)現(xiàn)自己按時完成了,心理壓力一下子就釋放了:“我的心放下來了,我是第一次做配速員。雖然我的配速可以達到要求,但是我仍然還是想一分不差地踏過計時毯,我以后還想做‘兔子’,我還希望在目前唯一的一次‘兔子’經(jīng)歷中是完美的”(HYY)。“當完成那一刻,我覺得好像如釋重負一樣”(TC)?!巴ㄟ^終點那一刻,如釋重負一樣,沒有壓力了,跑完了,終于跑完了”(HHH)。壓力源消失,心理壓力自然消失。對于配速員而言,他們的壓力源就是能否準時完賽,當準時完賽時首先是松了一口氣,隨之而來的就是激動、開心、高興等正向情緒?!爱斈銢_過終點線的時候,你第一個心情就是這場比賽我是安全的,這是準時完賽了,心情非常很激動”(ZYL)?!吧眢w也能得到一個改善,然后看到很多人跟著我們一起沖線,我們心情也是很快樂的”(HHH)?!靶那楦杏X激動:我完成了,終于完成任務了”(LB)。
第二,帶領跑者安全完賽的成就感與滿足感。當幫助別人獲得成功或取得成績時,自己會感覺到相同的喜悅,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配速員的這種成就感非常強烈:“過終點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周邊還有好多人是一直跟著你在跑,大伙一起過終點線,相對來說很自豪吧,至少說這一次幫助很多人完成了他們的既定目標”(ZZ)。“因為我們又成功了,把很多人帶進了4 h 30 min。對他們來講,他們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好成績。這是我們最開心的”(HHH)。當配速員帶領跑者取得他們的PB時,其中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溢于言表,也為之后繼續(xù)擔任配速員提供了動機。
3.4.3配速員賽后行為特征
賽后配速員首先做是事情就是拉伸、放松、恢復活動,以緩解疲勞。其次,由于配速員成功帶領參賽選手安全完賽,并取得了好成績,為其贏來了選手的尊敬和感激,會有參賽選手找過來表示感謝。如:“他(參賽選手)特意拉住了我,說一定要拍一個合照,因為這是他的首馬,他覺得給他的幫助特別大”(TC)。參賽選手的這些行為使配速員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悅,這份感激、分享都會成為配速員繼續(xù)從事配速的動力,并且想有更好的賽道表現(xiàn)。如配速員HYY表示,賽后她“還是要繼續(xù)跑步,把自己的配速練得再穩(wěn)定一些,整體成績在往上升一點,就有能力做200的兔子了……”。
4討論
本研究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通過對配速員的參與動機,參賽運動體驗進行了整體性描述,深入了解了馬拉松配速員的運動體驗,研究發(fā)現(xiàn)配速員運動體驗具有階段性,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配速員運動體驗特征及變化見表2。
在起跑階段,配速員心理變化與體驗是非常豐富的,不僅感受到激動、興奮、緊張等情緒體驗,更特別的是認知體驗的變化尤其是感官體驗的新鮮感,以及自身特殊身份角色、目的任務帶來的特殊內(nèi)隱體驗——責任感。
在比賽的前中期階段,配速員的情緒體驗由興奮逐漸轉(zhuǎn)為平淡。較為不同的是認知體驗:配速員的認知體驗較為豐富,有條件體驗賽道周邊環(huán)境以及與觀眾的互動。同組配速員之間相互協(xié)作、異組配速員之間的配合,還有根據(jù)實際情況安排的前快后慢的配速策略,最后是更深刻地體驗賽事,包括賽道周邊的環(huán)境與風景,觀眾的熱情互動、城市的風土人情,感受賽事的組織服務等。
馬拉松比賽的后期是配速員意義的集中體現(xiàn)階段。由于擔心無法完賽,配速員會有焦躁情緒體驗,但配速員可以通過轉(zhuǎn)移關注點時刻關注跑者,從而緩解焦躁情緒;配速員生理體驗上雖然會感到疲勞,但由于訓練水平較高,配速過程中并不會達到“撞墻期”的極限狀態(tài),這為后期幫助“撞墻期”的跑者提供了可能;配速員會受到跑者的感染從而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并且會因幫助他人而感受到愉悅的正向情緒,責任感也進一步疊加。
配速員在賽后的情緒體驗以及生理體驗,首先是任務完成后的如釋重負以及完賽的激動心情等正向情緒體驗,其次是完成比賽后生理體驗的疲勞感;帶領跑者安全完賽的成就感與滿足感較為深刻,這也是其繼續(xù)擔任配速員的動機之一。
研究進一步驗證了前文所述情緒體驗(affective experience)對行為決策至關重要性,以及前人對于情緒體驗與運行持續(xù)的關系研究,即配速員正向的情緒體驗,對其以后繼續(xù)從事配速工作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配速員在配速過程中不同時段情緒體驗的波動狀態(tài)也驗證了前人關于情緒體驗在運動過程中呈現(xiàn)出波動的狀態(tài)的觀點等。然而,既往的研究對于馬拉松配速員這一社會角色群體鮮有涉獵,對于配速員運動體驗的研究更為鮮見。未來對于配速員運動體驗的研究還可以進一步細化,比如男女配速員的運動體驗是否不同、參與配速經(jīng)歷的不同次數(shù)、不同賽事類型對于運動體驗有何影響等,這些都是對配速員運動體驗深入研究的方向,也是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馬拉松賽事相關研究的內(nèi)容補充。
5結(jié)語
配速員在馬拉松配速過程中的運動體驗具有階段性,研究從參與動機開始闡述,然后分賽前、賽中、賽后三個階段具體描述,其中包括了生理體驗、心理體驗以及行為特征及變化,這些體驗之間并不是相對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的。
配速員的參與動機由初始的好奇與自身配速能力達到要求,到幫助他人與豐富跑馬經(jīng)歷,再到促進身心發(fā)展、找回跑馬初心、找到推廣跑步的新方式,并希望能通過配速員的角色身份,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從研究結(jié)果看,配速員的生理體驗由賽前配速訓練的疲勞不適到賽中、賽后的疲勞,不同程度的疲勞感貫穿始終,配速員承受了較大的生理負荷。配速員賽中的心理體驗及行為特征變化最為復雜,起跑點的興奮、激動,途中跑的平淡、枯燥,賽程后期階段的焦躁、擔憂,賽后的如釋重負,配速員的內(nèi)隱責任感逐漸增強,體現(xiàn)了配速員的角色意識。賽中的行為特征及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與賽道其他人員的互動上,與同伴、參賽選手、觀眾等群體的互動,正是配速員角色任務的完成過程,是配速員角色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通過與同伴的互動實現(xiàn)配速策略的安排、力所能及地幫助處理參賽選手的突發(fā)情況;通過與參賽選手的互動,幫助參賽選手度過“撞墻期”,鼓勵選手安全完賽;通過與觀眾的互動享受賽道氛圍。賽后分享參賽選手成功的喜悅、感受幫助他人的成就感,這種利他行為帶來的愉悅與成就感是配速員持續(xù)配速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珊瑚.一個月跑遍北上廣——之北馬兔子.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4712750101980z.html.
[2]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3.
[3]陳佑清.體驗及其生成.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2):11-16.
[4]張鵬程,盧家楣.體驗的心理機制研究.心理科學,2013,36(6):1498-1503.
[5]李昌俊,賈賀男,左俊楠.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效果、機制與展望.中國體育科技,2015,51(1):132-139.
[6]Shirl J. Hoffman, Janet C. Harris. Introduction to Kinesiology:Studying Physical Activity . Illinois:Human kinetics,2000:120-121.
[7]熊歡,何柳.女大學生戶外徒步運動體驗的口述研究.體育與科學,2017,38(4):63-70.
[8]楊劍,楊樹紅.大學生馬拉松跑過程中情緒體驗的現(xiàn)象學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6):14-20.
[9]BIRK G Z. The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of marathon running for adult women . San Froncisco:Saybrook university, 2010.
[10]CRUST L et al. Walking the Walk: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long distance walking .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11,23(3):243-262.
[11]游茂林.論頂峰體驗:基于6名珠峰火炬手口語報告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2012,48(6):137-141.
[12]王斌,馬紅宇,侯斌.對張健成功橫渡渤海海峽頂峰體驗的研究.體育科學,2002,22(1):15-17.
[13]Kwan B.M, Bryan A.D. In-task and post-task affective response to exercise:Translating exercise intentions into behavior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0(15):115-131.
[14]Ekkekakis P. Pleasure and displeasure from the body:Perspectives from exercise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3(17):213-239.
[15]Walsh A. Exercise identity, affect, and adherence:A guide for the fitness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 Action, 2012(3):193-207.
[16]Annesi J.J. Relations of self-motivation, perceived physical condition, and exercise-induced changes in revitalization and exhaustion with attendance in women initiating a moderate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regimen.Women Health,2005,42(3):77-93.
[17]Williams D.M., Dunsiger S., Ciccoli J.T, Lewis B.A., Albrecht A.E. ,Marcus B.H. Acute affective response to a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stimulus predicts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6 and 12 months later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8(9):231-245.
[18]BRYMER E, OADES L G. Extreme sports:a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in courage and humilit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019,49(1):114-126.
[19]BRYMER E, DOWNEY G, GRAY T. Extreme sports as a precursor to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09, 14(2-3):193-204.
[20]BRYMER E. Risk taking in extreme sports: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 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 2010,13(1/2):218-238.
[21]BRYMER E, SCHWEITZER R. The search for freedom in extreme sports: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3,14(6):865-873.
[22]張韌仁,周成林. 一次性身體活動期間情緒變化及其短期情緒效益. 體育科學,2013,33(1):52-61.
[23]楊春蕾. 高水平女子馬拉松運動員比賽中分段成績的研究.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8.
[24]Sparkes, A.C. and Smith, B. Embodie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Seeking the Senses in SPC. In K. Young and M. Atkinson(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Sport an Physical Culture. London:Emerald, 2012.
[25]盛宇華.論有效的領導行為.江蘇社會科學,1991(4):99-101.
[26]管陳雷,胡志毅.基于百度指數(shù)的重慶馬拉松網(wǎng)絡關注度時空特征研究.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5(5):136-142.
[27]姒剛彥,蔣小波.極限負荷下心理承受力訓練的基礎原理.體育科學,2009,29(12):74-79.
[28]秦澤慧. 雙因素理論視野下的志愿者激勵機制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302150190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