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敏
業(yè)余愛好是真愛
恕我孤陋寡聞,雖然認識范偉民先生多年,在惠安雕藝活動場合也經(jīng)常見面,卻很少了解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
我只知道在他的推動下,惠安最早開展的雕藝比賽,曾經(jīng)吸引了全世界的雕塑家集結到閩南的崇武半島。通過比賽,這些雕塑家們才真正認識了惠安雕藝技術的精湛與全面,通過比賽,惠安雕藝技師們才切實體會到什么是雕塑藝術、什么是藝術創(chuàng)作??梢哉f,惠安雕藝的藝術自覺和文化覺悟,惠安雕藝產(chǎn)業(yè)的升級和轉型,都離不開歷屆雕藝比賽的推動,離不開范偉民先生對世界雕塑藝術資源的引進。
在全國范圍內(nèi),《雕塑》雜志總是站在最前沿,提出具有啟發(fā)與引領性的課題與理念,組織兼具學術性與藝術性的活動,推介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典范性的藝術家與作品,使雜志成為雕塑行業(yè)的集結地和信息源,成為雕塑創(chuàng)作、研究、經(jīng)營、組織的必讀書刊,這與范偉民先生的高屋建瓴的策劃與堅守密不可分。
范偉民先生自己把編雜志、促創(chuàng)新、提理念、推新人稱為工作,這些為雕藝服務的工作其實就是為這個雕塑行業(yè)做嫁衣,他很少有時間去搞一些自己的愛好——創(chuàng)作,也更少去宣傳這些有限的作品——與全國雕塑行業(yè)相比,他似乎覺得自己的愛好可有可無,自己的作品微不足道,因此,不僅我個人,我相信其他人也會和我一樣,認為范偉民先生似乎只是雕塑行業(yè)活動的引領者、組織者、評論者。這一方面是因為范先生確實以大局為重,為行業(yè)犧牲個人,難得有時間從事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是他過于謙遜自重,不想以作品示人,不想以雕塑家立世,但是,范先生畢竟是雕塑專業(yè)高材生,畢竟年年與各位雕塑家為友,畢竟日日與各類雕塑作品打交道,這樣豐富的、閱盡人間春色的專業(yè)視野,又是一般專業(yè)雕塑家不能有、不能及的,因此我很好奇:范偉民先生有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會用什么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應該是什么樣的風格?這些作品會有什么理念?我見面時,我向他說出自己的好奇,范先生聽完呵呵一笑說:說有也有,有如沒有,我平時沒時間做大作品,最近倒是抽空搞點陶藝,我有些照片發(fā)你看看吧。我這才看到他讓我驚訝的陶藝作品!
這些作品從其屬性上說是紫砂茶壺,它們也都是具有實用功能的器物,只是看起來這些茶壺既熟悉又陌生:不再飽滿,不再流暢,不再平衡,不再和諧——缺中寓整,奇中有平。如舟凌波,如葉御風。童心禪趣,萬象莫名。顛倒淋漓,醉倒諸公!
陶藝見初心
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是文明產(chǎn)生的標志之一。在韓愈的時代,就強調術業(yè)有專攻,并且認為業(yè)精于勤。因為專勤,不同專業(yè)得以走向細致深入,領域不斷得以拓展完善,現(xiàn)代的文學家們認為,專業(yè)分類的細致程度是文明程度的根本尺度。
不過,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從人的自然性、完整性、純粹性上說,社會的專業(yè)分工,恰恰是對人的一種剝奪和傷害。藝術、技術、設計、構思,不過是以之謀生、人有意為之的被迫。從藝術的本體上說,這恰恰是對藝術的傷害。因此,藝術家一方面作為專家專業(yè)生存在社會中,另一方面,又必須時時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有意識反思專業(yè)性、對抗專業(yè)性、超越專業(yè)性,只有這樣才體現(xiàn)出藝術家的使命,并且,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去表現(xiàn)自己的反思、對抗、超越。
陶藝也許是在文明進入社會分工之前,在個人進入專業(yè)領域之前,最有創(chuàng)造性、自由性、自主性的造物行為。將一團泥巴做成一個容器,為了使之堅牢,入火焙燒,用以盛水、盛糧,炊食祭天,在從灰燼中發(fā)現(xiàn)燒成的器物時,古人一定充滿喜悅與驚奇,在陶器上面,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智慧與巧妙,看到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看到了利用自然、造物、創(chuàng)物的可能。因此,陶器,是人類童年的最偉大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是人類文明史的制高點之一,以陶器為標志,人類從此進入新石器時代。
如果說,打制石器可以稱為雕刻的起點,陶器的出現(xiàn)可以視為塑造的起點、造物的起點。因此,陶器從此以不可替代的地位伴隨人類至今。因此,陶器上也集結和積淀了十分豐厚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陶器至今仍然是和每個人生活保持最親近關系的器物。
也許,陶器因為與我們過于親近,使得我們很少以審美的眼光對之。也許是陶器藝術過于成熟,使我們的藝術家很少能在陶藝領域有所創(chuàng)新。這紫砂壺大師們創(chuàng)立范式之后,似乎能做的只有局部的變化和裝飾的變化了,正如古詩到了宋代以后,只有仿作,也如書法至晉唐之后,只有臨摹。
在我看來,范偉民先生用自己寶貴的有限時間,集中于俗之又俗、熟之又熟、小之又小、簡之又簡的陶壺,實在是有俗中求雅、熟中求生、小中見大,簡中求深的大意、深意、高意!
似是而非是真態(tài)
范偉民先生的這些作品是壺、似壺、非壺。看這些壺,壺體、壺蓋、壺嘴、提手……無一不備,無一不能執(zhí)以對飲,它們應該歸屬于茶壺家族。在造型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曾經(jīng)熟悉的紫砂茶壺的影子,個別壺的造型,甚至還保留了較多傳統(tǒng)的因素,也可以說,他使用和借鑒了不少傳統(tǒng)陶壺的詞匯。
但是,這些詞匯的組織方式——語法,這些語法產(chǎn)生的語義,這些語義傳遞出的意味,這些意味傳遞的啟示都不是一個壺字可以概括的。
禪宗引人參悟,往往用公案話頭。如問:如何是佛?答:春來草自青!這個答話,不是對佛的回答,是對問的否定,因為佛不可問,也不可答,只可自證自悟。因此雖然看起來是一問一答,其實這是答非所問。如問,為什么答非所問?答曰:為是有所問,就只好答,但這答就是個話頭,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有人將此答認為是正確答案,琢磨不已,一定會得到高僧的棒打!因為這答不過是權宜之計。
以范偉民先生之深功與高見,一如老老僧走過百城煙水,早已見山不是山,他之所以以陶壺示人,不過如老僧說法,隨手拈來,取其方便,其意乃在,以此自證兼以接引向佛者,因此,我認為,不可因其壺形即視其為壺,它們其實是似是而非。
——似乎是一只小鳥停在壺蓋上,這個壺的把手是從壺身上兩邊挖出,圓圓的孔洞似乎是大魚的眼睛,壺身的另一半拉出去,成為壺嘴,似乎成了一條魚的魚尾。敦厚剛勁的壺身,通過直線平面與不規(guī)則的對比,形成了不同的凹凸面,形成不同的光影空間,在小壺嘴的映襯下,顯得博大神秘。
——一只似乎在燒煮的杯子,方方的把手,短短的壺嘴,正在被當做小燉鍋使用,壺紐似乎是從上面滴落的一滴水,它的壺蓋就如一圈圈漣漪蕩漾開來,杯中茶水竟然沿著外壁流溢出來,還在不斷下墜中……到底煮的是什么?主人去了哪里?還要煮多久?
——一個圓圓的壺蓋如金屬鑄成,壺身上細下粗,如水泥澆筑,方方的嘴向遠方如一門火炮,方方的壺嘴下面竟然凹陷壺心深處,這是一座碉堡工事嗎?是何年何地的戰(zhàn)爭遺物?
——兩只小壺壺身造型相同,不同的只是壺把不同,一只壺把木柄與壺嘴成一直線,另一壺把也是木柄,卻凌空飛跨高懸于壺蓋之上,與壺嘴形成呼應。兩只壺放在一起,如兩只正在求偶私語的鳥兒,它們在說著什么情話?
……
無定乃大法
在討論范偉民先生作品的時候,我時時感到:在藝術面前,語言是枯燥的。在意象面前,語言是抽象的。當我面對范先生的作品,我只能盡力描述我的觀感。事實上,他的作品已決不再是對物象的模擬,他的取型也不再限于自然和歷史,他選擇陶藝,是首先如頑童面對泥巴的單純,將自己心中可感、可樂、可悲、可驚的情境和感受自由的表達出來,體驗如先人造物的大自在、大歡樂,因此,正因為他如此放松的心態(tài),讓我們看到范先生不同平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情趣。
他首先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趣又富有智慧的人,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正襟危坐,看不到故弄玄虛,看不到標語口號,看不到生吞活剝,他只表達真誠、真知、真體驗,不避單純、不避天真、不避戲謔,因此看他的作品,我們?nèi)缤笥呀徽劊鄬π缾?,毫無倦意。
其次,他的作品作為雕塑藝術實驗,為我們開啟了天高地迥、魚躍鳶飛的可能,他啟發(fā)我們,當我們深入傳統(tǒng),飽覽諸家之后,當我們面對材料,不妨忘記雕塑,回到童年的初心,回到造物的原點,回到藝術的源頭,我手寫我心,我手造我型,我手創(chuàng)我境,他一直倡導推廣泛雕塑的理念,其目標,就是提醒我們不要執(zhí)著于雕塑固定的理念,要將一切立體造型理解為雕塑,不必過多拘泥于材料、大小、風格、功能……這些陶藝作品,應該是他自覺示范實驗的結果。
范先生給我們的啟示還在于:人生沒有邊界,個性不會重復,藝術沒有盡頭。有許多的趣味、意境、語言、語法還等待我們?nèi)グl(fā)掘和使用,這是時代帶給我們的最大紅利,也是生命帶給我們的最大財富,面向更廣闊的敞開,面向敞開的嘗試,比任何形式的抱殘守缺、故步自封都重要、都可貴。藝術的未完成性與人的未完成性合一同在,恰恰是我們的宿命,也是我們的自豪!
范先生的作品讓我笑、讓我感、讓我思,讓我奮發(fā)不已。因此,我深深感謝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