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玲
哈爾濱市虹橋第一小學成立于2012年,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虹橋學校的紅旗小學部。在歷時16年的中小學一體的九年一貫制的辦學體制下,學校的課程建設備受中學影響,雖具有連貫性、延續(xù)性的優(yōu)勢,但也飽受重知識輕能力、重升學成績輕個性發(fā)展等方面的詬病。2012年,虹橋一小實現獨立辦學后緊跟時代步伐,秉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遵循《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不斷進行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學校針對以往課程的諸多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形成了“虹一365X課程體系”。
一、課程開發(fā)的理念與定位
“365X課程體系”的構建涉及到學科關系的重組、教育評價體制變化、年級段銜接關系的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對課程內容、課程實施進行系統構建。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必須打造“全面發(fā)展的人”,圍繞這個理念,需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大的方面入手,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著力點入手,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逐漸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最終實現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目標。在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鼓勵多主體參與課程開發(fā),以機制為保障,做到國家課程規(guī)范開,地方課程整合開,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開。并與學校“生活自理、心理自信、學習自主、思行自覺、生命自強”的“五自”教育辦學特色相結合,構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統一的、豐富多樣的、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二、課程整體架構與實施
學校365X課程體系具體架構如下:
“3”即三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類課程(必修)、拓展類課程(必修)、探究類課程(選修)?;A類課程是經過梳理和歸類的原國家、地方課程,其課程定位是面向全體學生。達到面向全體、夯實基礎的目的;拓展類課程指為了豐富學生認知,體現學校五自教育內涵自主開發(fā)的校本課程,課程定位于讓學生得到分層培養(yǎng),通過豐富的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第三個層次是探究類課程,是校本課程中定位于面向個體、發(fā)展學生個性的課程。三個層次的課程設置力求滿足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需求。
“6”即六個類別:六個類別是結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把三個層次幾十門課程梳理為六大類,分別是: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實踐操作、健康藝術、自主養(yǎng)成、社會交往。我校的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嚴格按照規(guī)定合理規(guī)范開設。在校本課程的開設方面力求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力求為學生的特色發(fā)展服務。我校的拓展類和探究類校本課程聚焦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大大地滿足了我校學生對于藝術、體育、科技的學習需求。 從實踐角度看,學校課程能力,是一種全面提升學校發(fā)展的綜合實力。
“5”即一至五個學年,每個學年都有自己學年自主開發(fā)的學年選修課程。
“X”則是包括由班主任和家長共同開發(fā)的班本課程,以及如德育課程、節(jié)日課程、研學課程等各類補充課程。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年齡跨度較大,各個學段的學生學情各有不同。給每個學年、每個班級一定的自主開發(fā)課程的權力,不僅是對學校課程的有效補充,同時也調動了教師和家長的課程開發(fā)熱情和參與程度,也為學校對課程廣度與深度的探索上更添活力與色彩。這種多元的課程體系構建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實踐提供了可能。
(一)基礎類課程
在基礎類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中,我校積極思考推進“三級課程”建設,做了以下三大方面的課程整合與探究:一是必修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整合與探索;二是課程與學校文化特色的整合與探索;三是原有課程與新開發(fā)課程的整合與探索。這種整合既有同一學科內部的整合,也有跨學科領域的整合。以語文學科為例,整合主題內容,涵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加了學生在課程選擇上的自主權,發(fā)展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整合過程中,我們確定總體思路為:對照課程標準,把課標的要求轉化為具體的知識素養(yǎng),然后再把這些知識素養(yǎng)細化到每個年級段,形成能力目標體系,課程內容的設定和選擇就依據這些目標而定。經過學科內容的整合,學科教學和德育實踐的整合,學校課程結構逐漸清晰。如,以晨誦、午讀、暮省為主要形式,以新開設的閱讀課為輔助形式,將閱讀與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童心悅讀課程;以及發(fā)揮我校骨干班主任引領作用,開發(fā)體現我校五自教育理念的班本創(chuàng)意課程。以及延續(xù)我校多年來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做法,啟蒙人文素養(yǎng)的國學(美文)誦讀課程,其“雙讀”本內容已作為必修課編入課時。
(二)拓展類課程
拓展類課程是結合我校“自理、自覺、自信、自強、自主”這“五自”而開設的養(yǎng)成課程。其中自理包括學習、生活、健康三個層面,每個層面都有相對應的具體分解內容;自覺包括講文明、有禮貌、守秩序、愛環(huán)境四個層面;自信包括聲洪亮、善表達、樂展示、敢嘗試四個層面;自強包括遇困難敢挑戰(zhàn),遇挫折勇面對兩個層面;自主包括有主見、能自控、會統籌、善合作四個層面。我校還根據《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培養(yǎng)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立足于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主旨,組織名優(yōu)班主任工作室成員和骨干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進行了分支解讀,找到《核心素養(yǎng)》與五自教育的切合點,研究編撰了《虹一“五自”教育讀本》。根據《核心素養(yǎng)》中培養(yǎng)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梳理出50個分解目標。
這50個分解目標中的大膽質疑、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自珍自愛和安全自護培養(yǎng)了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修心修身、環(huán)保節(jié)約、各司其職、服務他人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態(tài)度;認識自我、自我服務、學做家務、灑掃應對、知禮守禮、知規(guī)守則、抱誠守真、正禮修身、責人要寬、深仁厚澤、慎思篤行、按行自抑、日省月修、學會理財、合理規(guī)劃培養(yǎng)的是健康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錯就改、陽光心態(tài)、正面挫折、自勉自勵、立志成才、勇于進取、獨立人格、獨立面對、自強不息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悅納自己、適應環(huán)境、接納別人、合作分享、拒絕任性、承擔責任、做事堅持、信守承諾、奉獻他人幫助學生樹立社會擔當的意識;專注傾聽、清晰表達、閱讀越美、學會檢查、合作學習、掌握方法、多思善問、溫習得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學習的同時增強的是文化底蘊。由此可見“五自”課程的分解目標符合中國學生發(fā)展的六大核心素養(yǎng),體現了中國學生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yǎng)具有“五自”特質的少年就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三)探究類課程
我校的探究類課程是校本課程中定位于面向個體、發(fā)展學生個性的課程。主要是在延續(xù)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經驗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提煉和調查研究,確定為主題活動課程、社會實踐課程、藝體超市課程、科技創(chuàng)新課程這五類共計 60 門課程供學生選修。
主題活動課程,是依托主題活動月,每月有固定的主題,三月——孝親助人月、四月——守則讀書月、五月——長善藝體月;六月——友學收獲月;九月——尊師養(yǎng)成月;十月——愛國立志月;十一月——關愛救失月;十二月——冰雪收獲月。我們的“主題活動課程六部曲”,即:開展一次動員會,制定一個活動方案,更換一次展板,召開一次主題班會,開展一次實踐活動,進行一次總結表彰。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使學生不斷吸收內化“五自”內涵,養(yǎng)成“五自”好習慣。
社會實踐課程,是學校借助社區(qū)與社會資源,與生活報、家報的小記者團開展深入合作,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目前,我校已經組織了走進敬老院、走進孤兒院、為清潔工人送愛心、探訪留守兒童等多項送溫暖活動。另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我市知名高校、博物館以及去日本、俄羅斯等地的游學活動。這些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更增加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體育、藝術、科技創(chuàng)新課程開發(fā)方面,我校概括歸結為:琴、棋、書、畫、體、技六大類別。目前全校學生每人具備兩項體育技能,踢毽子和跳繩。一項藝術特長是全校的課前一支歌和口風琴。結合校本課程開發(fā),我們組建了各種社團,體育訓練隊、舞蹈隊、合唱隊、書畫社、管樂隊等,開展了全覆蓋的體育、藝術教育。在做好廣播操的基礎上,我校還有“毽舞飛揚”“籃球操”“武術操”等創(chuàng)編操。面對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校重視信息技術、科學探究技術的學習與運用,開設了scratch編程課程、機器人課程、Flash課程。
探究類課程引導學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社會能力的提升,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親身體驗,收獲成長。
以上課程的設計為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學生提供個性成長和發(fā)展環(huán)境。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既繼承傳統,又彰顯時代特點;既強調全面發(fā)展,又突出了學生個性特長,教師也在活動中快速成長。
三、課程管理與效果
目前學校的“365X”課程體系讓學生得到真切的感受和體驗,學會了更多方法,學會了合作探究,培養(yǎng)了運用知識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教師在本專業(yè)之外都發(fā)展了一技之長,學校也為教師提供了成長的舞臺,鼓勵他們積極開發(fā)校本課程選修課。課程管理在于挖掘現有教師非編碼化的隱性知識,通過促進隱性知識的編碼化和加強人際交流的互動,使非編碼化的個人知識得以充分共享,從而提高學校組織的競爭能力與師生對學校文化的歸屬感。
學校調整課程結構后,有些學科內容更加緊湊飽滿。節(jié)省出的時間用來開設選修的拓展類和探究類校本課程,大大補充了國家、地方課程的不足,學校的課程更具吸引力。課程的改變從根本上促進了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課程整合項目研究過程中,教師作為課程開發(fā)者,具有依據課程標準改變教學內容、結構的權利,激發(fā)了“自主發(fā)展”意識。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再被重復的學習內容占用,減輕了學習負擔。在學校學習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特長課程,學年特色課程,發(fā)展了個性,拓展了視野。
總之,課程是跑道,讓所有的學生都跑起來;課程更是軌道,是學生生命的軌道。我?!?65X”課程的實施要求有真實的生活情境,強調學生動手與體驗的學習過程。這意味著,學??臻g營造、學??臻g中的一草一木,都將成為課程的元素;學校建筑及環(huán)境中的每一個設計都應當具有育人的價值,成為整體育人的一部分。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