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釋義】形容能說會道,善于辭令的口才。
【近義詞】能言善辯
【反義詞】笨口拙舌
漢初的名臣張良原是韓國人,其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祖孫三代輔佐過韓國五代君王。后來,韓國被秦國滅國,張良為了替韓國報仇,用家產(chǎn)收買刺客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而被通緝,只得改名換姓,躲藏起來。不久,劉邦起兵反秦,他便投奔了劉邦,成為了劉邦的重要謀士。
張良足智多謀,他的許多計謀都被劉邦所采納,在打敗項羽和建立漢朝政權上起了重要作用。劉邦因此很賞識他,曾稱贊他是“運籌帷wéi幄wò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劉邦當了皇帝以后,要賜張良齊地三萬戶,張良推辭了,說:“只要在留地我就滿足了。”劉邦答應了他的請求。
后來,張良又幫助劉邦立了太子,平定了國內(nèi)的叛亂。這時,張良向劉邦建議提拔蕭何為相國。他說:“我家世代為韓國相國,韓為秦滅,我為了報仇,不惜使用萬金之家產(chǎn)刺殺秦王,可惜未能如愿。后來跟隨大王,以‘三寸舌為大王出謀劃策,功封萬戶,名位列侯,對一個普通人來說這已經(jīng)是到達頂點了,我已經(jīng)很滿足了。我別無他求,只希望遠離紛亂的塵世,去游歷或隱居,像道士那樣過安閑的日子?!?/p>
后來人們便用“三寸舌”或“三寸不爛之舌”來形容人能言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