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八百里水泊大浪淘沙,有野心有魄力有能力的大強盜,最終會在競爭中勝出
《水滸傳》里的梁山,是一個存在于虛擬空間的地方。
梁山的山勢險峻,山里卻開闊得可以駐扎十萬人馬。山下的梁山泊,據(jù)說周長有八百里,這當然是個比喻性的說法,和《西游記》里八百里通天河、八百里火焰山屬于同一性質。歷史上的梁山泊最大的時候也沒這么大: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也不過周長360多公里而已,但不管怎么說,梁山泊是非常浩瀚的水面,毫無疑問。
學者考鏡《水滸》故事的源流,有人注意到梁山曾被描述為太行山的一部分,又有人認為《水滸》故事是以洞庭湖鐘相、楊么起義為原型寫的。綜合起來,把梁山想象為一個太行山的山勢結合著洞庭湖的水面的地方,就大致符合小說的描寫了。
設想一下,王倫時代,三個沒什么本事的頭領,帶領著幾百小嘍啰,梁山上的日子其實還蠻好過的。
智多星吳用忽悠阮氏三雄加入劫生辰綱的團隊,那番對話,也證明了這一點。
據(jù)阮小五說,王倫一伙霸占了梁山泊深水區(qū),其實也就是壟斷了十四五斤的金色大鯉魚的捕撈權。而鄆城縣的大戶人家,要辦體面的宴席,購買這種大鯉魚,是不惜花大價錢的。所以只此一項,經(jīng)濟收入就很可觀。因此梁山的強盜就可以“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紬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如何不快活?”
而那個時代,也不見官軍去討伐梁山。想想也很合理,梁山山勢易守難攻,八百里水泊又都是蘆葦蕩,“若不得大隊官軍,舟船人馬誰敢去那里捕捉賊人!”
而眾所周知,大宋的官軍,要組織起來是很難的。大量軍人實際上成了大小官吏的仆役,他們的能力,也是按照仆役的標準培訓的,所謂“既到軍門,惟以番直隨從,服事手藝為業(yè)”。即使不如此,完全缺乏軍事訓練,而且日常可能分散在各處維持治安。后來事實證明,晁蓋劫了生辰綱,濟州府官員在自己官位難保極度焦慮的情況下,要湊齊五百人,也很費事。
既然王倫他們也只是欺壓一下周圍漁民,打劫一下過往客商,并不攻打州城府縣,濟州府的官員顯然認為,那就睜一眼閉一眼算了:地方兵力根本不管用,若是上報朝廷請求大軍征剿,則會被認為小題大做??偠灾?,認真對待梁山問題,對自己的仕途毫無好處,相反揣著明白裝糊涂,等調任到其它地方,也就不干自己的事了。
所以王倫他們在梁山上,物質生活水平不低,又不用擔心朝廷剿匪,簡直已經(jīng)過上了小康生活。也因此,王倫不愿意接納林沖在前,拒絕晁蓋一伙在后,也很好理解。這些人一來能耐比他大得多,二來林沖得罪了高太尉,晁蓋得罪的是蔡太師,這樣的人在山上,注定早晚會引起朝廷的關注,于是梁山就成了重點打擊對象,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但問題是,梁山的地理條件既然被小說家設計得如此優(yōu)越,那簡直是天然的造反圣地,怎么能容得下王倫輩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呢?
于是,王倫升級為晁蓋,晁蓋升級為宋江。八百里水泊大浪淘沙,有野心有魄力有能力的大強盜,最終會在競爭中勝出。而朝廷征剿梁山的兵力,也不得不由呼延灼的一萬人,關勝的一萬五千人,升格為童貫統(tǒng)帥的大軍十萬人,高俅指揮十節(jié)度使聯(lián)軍總計十三萬人。——耗費錢糧不知凡幾,而付出這么大代價,梁山仍然沒有打下來,最后還是不得不采取招安策略。
其實,王倫時代的梁山直接危害雖然不大,但注定將引起連鎖反應,是很明顯的事。第一,那時還是漁民的阮家兄弟抱怨過,因為梁山不許他們打魚,他們的生活水平大為下降,等下降到活不下去了,自然就會上梁山了;第二,這些沒什么本事的靠上梁山過上了好日子,顯然也就是告訴大家,當強盜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yè),也因此阮小七才會說:“若是有識我們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若能彀見用得一日,便死了開眉展眼!”
如果能夠早點下狠心,王倫時代就花點代價把梁山平定了,也許就沒有后來的事了。只可惜即使在《水滸傳》這樣的虛構故事里,也是沒有如果的。
(作者系歷史學者、大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