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超宇
(宜興214221)
宜興紫砂作為陶瓷藝術界的一朵奇葩,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其實是和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泥料,甚至文人參與都有很大的關系的。 但更重要的是從古至今,因為有無數紫砂從業(yè)者的前赴后繼和執(zhí)著進取的工匠精神, 才有了今天紫砂的藝術高度。 工匠精神應該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倡導的一個概念, 因為咱們中國古代有一個成語叫“技近乎道”。 技藝、技法的嫻熟是作品達到一定藝術高度的重要因素, 它真實地體現手工藝人的目標和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其實也就是工匠精神,是作者對于作品精益求精的一種體現,也就是“十年磨一劍”的一種最終呈現。
《唐律疏議》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 也就是說,在唐代的時候,中國的手工行業(yè)有這種具體的質量要求標準, 每件作品要做工考究、工藝精湛,落上作者的名款,以明晰對于他的獎罰。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也能夠感覺的到中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在傳承過程當中還是有它很豐厚的、肥沃的土壤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部書叫《考工記》,明確記述了我國古代的手工業(yè)者包括陶瓷的手工業(yè)者都有著嚴謹、高度負責的工匠精神,對于不同器物都有不同的形制、厚度、容積的要求。 那么這一點恰恰也是我們紫砂藝人應該體悟的一種東西,這就是一種工匠精神的傳承, 宜興紫砂正是因為有這種代代相傳的精神, 才能夠使得紫砂技藝達到了現在的一個舉世矚目的高度和空前的繁榮鼎盛。
紫砂壺的造型經過幾百年來紫砂藝人的不斷努力,呈現出一種異彩紛呈的狀態(tài)。 目前,對很多人來講,紫砂壺的造型創(chuàng)新設計雖然很難,但其實不應該是一種瓶頸,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積功累技,等待一種水到渠成的收獲。 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好地把紫砂壺的造型做到一種有益的創(chuàng)新的話, 我們就要踏踏實實地回歸于傳統(tǒng)、 回歸經典, 慢慢地滋養(yǎng)。 也只有在紫砂壺的造型當中,融入更多的時代特征和傳統(tǒng)的元素,豐富的工藝變化和實踐,才能夠使得紫砂技藝能夠有一個更長足的發(fā)展。
圖1 天運壺
在“天運壺”(見圖1)的創(chuàng)作上,我更多的是想通過這把“天運壺”體現一種方器的爽朗俊挺,而且是能夠達到方中寓圓的那種感覺。 壺的身筒有一個弧線, 壺嘴和提梁的曲線正好與其相呼應, 是很恰當的。 同時因為壺的身筒偏扁,在設計提梁時考慮到要把氣拔高,但是又不能讓提梁提得太高,作為一個適度的夸張和呼應。 為了和提梁再增加一個呼應,就做了一個底足的處理,這又使得“天運壺”能夠增加一種向上的挺拔的度。 在很多的細節(jié)上也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創(chuàng)意構思,使得這把壺整體看來剛而不鋒、柔而不軟,達到了剛柔相濟的一種狀態(tài)。 這樣觀眾在欣賞使用這把壺的同時, 既能感知到這把壺的大氣挺拔、剛健渾融,又能夠感受到更多的細節(jié)變化,這種處理是在追求“極廣大、盡精微”的一種藝術理念?!皹O廣大、盡精微”是老子對于“道”的一種宏觀的表述和闡發(fā)。 個人認為,只有作者真正追求的是一種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tài),作品才有可能不斷向極廣大、盡精微邁進。 好的作品是??闯P碌模驗樗胸S厚的蘊含作為支撐, 這種蘊涵是兩個方面, 一個是技法、技術層面的,這是我們的紫砂壺作為一件藝術品能夠被人們廣泛認知、認可的基礎前提;而另一個層面就是“道”,道是含渾博大的,能夠有更多的內在和外在的一個延展,使人們能夠有更多的共鳴和感悟,這樣才是作品藝術生命力能夠長久的一個綜合體現,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我們有一個詞形容作品的高妙, 就是 “巧奪天工”,這個“天工”其實就是自然、就是“道”。 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自己的技術、功力、學識修養(yǎng)、文化內涵接近于“道”,接通了“道”的話,那么作品呈現出來的自然是這樣一種比較優(yōu)美的、高妙的狀態(tài)。 作為年輕的紫砂作者,我自知任重道遠,相信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 能夠在這個傳統(tǒng)的經典當中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然后不斷地豐厚自己的創(chuàng)作功力,同時增加人文的儲備, 創(chuàng)造出更加優(yōu)美精彩的紫砂作品來回報紫砂這個行業(yè)、回饋于廣大的紫砂壺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