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確一點,手機攝影和相機攝影是攝影兩種不同的模式,兩者雖然有一定的重合,但都是無法相互代替的。以目前的態(tài)勢而言,手機攝影集中在日用領域,相機攝影則多用于專業(yè)領域。
隨著手機攝影能力在專業(yè)化領域的不斷進步,手機會不會取代相機的也越來越被頻繁討論。
“底大一級壓死人”,可能是我們在爭議中最??吹降囊痪湓??!暗住奔聪鄼C和手機圖像傳感器(CMOS),底的大小就是指傳感器面積的大小。在技術相同的情況下,底大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單位像素面積增大,單個像素就會接受更多的光線,在拍攝時獲得更多的信息量,得到的畫面噪點也就會更少。這對光利用效率低的CMOS來說,是一個顯著地提升。
所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CMOS尺寸越大,得到的照片的畫質確實會更好,“底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
手機的CMOS越來越大,目前已經(jīng)到了1/1.7英寸。但是受制于設備的空間,依舊遠小于相機,這也是手機攝影和相機攝影差距最大的地方。
除了底的天生不足之外,手機與專業(yè)相機在遠距離長焦拍攝差距也比較大。
我們經(jīng)??吹降膶I(yè)長焦鏡頭,采用的是無損的光學變焦,受困于光學的物理原理,以及長焦攝影需要的高速馬達等部件,長焦鏡頭的體積往往很大,被戲稱為“大炮小炮”。
而在手機攝影上,采用伸縮式攝像頭達到長焦鏡頭效果,在厚度上讓消費者難以接受。手機廠商采用的主要是“混合變焦”,先由長焦鏡頭拍攝得到圖像后,再通過算法的二次剪裁和放大來實現(xiàn)。但是這種混合變焦距離越遠的話,畫質降低得越厲害,稍遠點就幾乎沒有實用價值。
對于上述問題,手機廠商另謀了出路。一是提高像素,這在手機攝影發(fā)展的早期效果極為明顯。更高的像素意味著更清晰的細節(jié),從80萬像素到1 200萬像素、6 400萬像素,甚至現(xiàn)在部分三星和小米的機型已經(jīng)上探到了一億像素,照片從模糊不清到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是像素的提高在推動。
然而像素對照片觀感的影響是非線性的,在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都是用手機屏幕的情況下,像素分辨率超過視網(wǎng)膜屏幕要求后,帶來的提升觀感已經(jīng)很低了。
以搭載了1億800萬像素的小米CC9 Pro為例,從按下拍照按鈕到成功出片大約需要3~4秒,過高的計算量對手機芯片壓力更大,造成發(fā)熱和卡頓以及續(xù)航時間縮短,影響使用體驗,對目前的手機來說,盲目地追求高像素已經(jīng)成了噱頭。
筆者了解到,手機攝影的另一個探索點在算法上。
在攝像系統(tǒng)的狹窄空間里,手機廠商的工作更像是螺螄殼里做道場。在感光元件趨同化的情況下,算法成了手機廠商必爭的點。所謂相機的算法,就是將相機圖像傳感器接收光線產(chǎn)生的電信號最終轉換成圖像的軟件處理過程,不同的算法也是各家優(yōu)化能力的體現(xiàn)。
目前手機廠商對算法的探索發(fā)力都集中在AI降噪、白平衡、夜景拍攝和數(shù)碼變焦等領域。而具體到每個廠家,蘋果更傾心真實性,追求“所見即所得”,vivo、OPPO在前攝美顏自拍以及風景拍攝等領域比較擅長,而華為在黑白攝影和調(diào)色領域有著長久的經(jīng)驗積累,總體而言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