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驚云
我小的時候,父母兩地分居,只有重要節(jié)日,全家人才聚在一起。
我們村子四面是低矮的丘陵,田里的水在冬天也是充盈豐沛的,只是失去了流浪的興趣,喜歡在原地發(fā)呆。田垅上,總有長條形的一小塊地,種著豌豆苗、大蒜苗、白蘿卜、大頭菜、卷心菜……它們都是聚餐桌上的大配角。
那時,連年夜飯里都沒有魚蝦,也少見其他葷腥。我媽說,她小時候的年夜飯,豬肉也是稀罕物。白蘿卜是有的,還是燉好的?!鞍滋}卜燉什么呢?”“沒有肉燉,清水煮。”
豆腐一直有的。無論是小時候的年夜飯,還是現(xiàn)在的年夜飯。
豆腐得自家做,用鹵水點。那時候的我,忠心耿耿地跟在我媽后面,旁觀了整個過程。
第一個步驟是泡豆子。頭一晚得把洗凈的黃豆泡在水里,泡好后,次日去幺爺爺家,在他家的石磨上磨。媽媽用小木勺一勺一勺將豆子倒進石磨里,在磨盤一圈圈的轉(zhuǎn)動中,豆汁沿著磨盤流淌到磨槽里,再緩緩流進木桶。也有賴著不想動的,這時候就需要人力了。
有一年,我榮幸地被我媽選中,負責(zé)把磨槽里耍賴的豆汁刮進木桶。也是那次,我悄悄把手伸到磨盤下,想感受一下空間大小,結(jié)果磨盤突然轉(zhuǎn)動,手指頭被狠狠壓住了,好痛。
從那以后,我的手指上留下了一道很難看的傷痕,而且我媽再也不準(zhǔn)我靠近石磨了。
豆子磨好以后,變成了寡淡無料的“水”,而且有些渾濁。它們?nèi)勘坏惯M大鐵鍋里煮起來。這時候火就很重要了,先要大火,過一會兒轉(zhuǎn)小火,再轉(zhuǎn)微火,最后再慢慢熄火。這時,我媽會把備好的鹵水均勻輕薄地灑在鍋里,就像仙女手中的魔法棒,瞬間點出雪白粉嫩的豆腐來,沉甸甸一大鍋。
水已變成微微的淡綠色,我媽會舀一勺給迫不及待張開嘴的我。那滋味甜而清冽,如今想來仍滿口生津,余香不絕。
灶臺對小朋友來說很高,我得站在小凳子上才能縱觀全局,腿是有點酸麻的,可是有甜甜的豆腐水,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做好的豆腐,不能急著上桌,要用紗布包起來,上面壓一塊厚厚重重的實木菜板,擠出水分。瀝了水分的豆腐被切成一塊塊的,整齊地碼放在壇子里,吃的時候才拿出來。這時候,它們已是老豆腐了。
年夜飯里的豆腐往往用菜籽油煎好,再放蒜苗翻炒起鍋。不放豆瓣醬,只有蒜苗香。
如今我媽早不用等到過年才做豆腐了,她平時也會做,只是做得少,買現(xiàn)成的多,而且她也不再做老豆腐了,要做就做豆花。
容我啰嗦幾句豆花飯吧,那是我此生最愛的家鄉(xiāng)美食。一碗清水豆花,一碗白米飯,再加一小碟用香油、辣椒、蔥調(diào)好的料,就是豆花飯了。每次我夾起一塊豆花,放進小碟里蘸一下料,送入口中,再趕緊塞一大口白米飯。清爽利落,那叫一個美味。
軟軟糯糯的豆花,一嘗,就是終身的癡纏。汪曾祺寫過一篇文章,提及他在四川吃的豆花,說配的作料是豆瓣。我懷疑他的豆花是川南的口味,查了一下,果然是在樂山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