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縷曙光在東方升起。
萬物經(jīng)歷一夜休眠,重又煥發(fā)奕奕神采。粉墻灰頂?shù)臉欠空R齊站好隊,深綠鵝黃的樹葉搖搖曳曳在舞蹈,姹紫嫣紅的花朵極盡芳香美麗之能事,石家莊市欒城區(qū)龍化村,這個靜謐的小村莊,蔥蔥蘢蘢,蓬蓬勃勃,新新簇簇。
這是一個村莊嶄新一天的開始,是一個人嶄新一天的開始,更是790多位村民嶄新一天的開始。
這個村叫龍化村。傳說,西漢時王莽追劉秀,劉秀跑到欒城境內(nèi)一處鄉(xiāng)野之地,四顧茫然,當(dāng)時五谷未種,原野茫茫,無遮無擋,不知該躲往何處。這時,田間一牽牛耕地之老農(nóng)揮鞭趕牛耕出一道田溝,讓劉秀躲進溝里,上覆薄土。王莽走近,問老農(nóng)可看見有人從此跑過,老農(nóng)用手往遠(yuǎn)方一指,王莽一干人等順著老農(nóng)手指方向追去。劉秀解除險境,從田里起身。他起身處,身上覆土驟然化成一道高高土崗,蜿蜿蜒蜒,自北向南,猶如巨龍俯臥,這道崗被稱為“臥龍崗”。臥龍崗龍頭在北,龍尾在南,龍尾乃巨龍化身之地,因此村子被命名為“龍化村”。
龍化村,與“龍”有關(guān),卻無龍的活力。村莊房屋破敗,街道七拐八繞沒有一條通透的,一到下雨天村里就泥水橫流,人們進村難出村也難。村里人窮啊。人和村莊,都透著萎靡。
“睡龍”昏昏沉沉,它睡得太久了。
她叫聶建華,1952年生人,她手里提了一盞信念的“燈”,她要將“睡龍”喚醒,要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走上美麗、富裕的道路。
毛遂自薦
上個世紀(jì)70年代,聶建華嫁入龍化村。她雖只是小學(xué)文化,但她有思想、有頭腦、有膽識,她善于思考,更喜讀書報。20世紀(jì)80年代改革開放后,她和愛人張民生率先在村里辦起了印刷廠。
夫妻倆起早貪黑,張民生在外跑業(yè)務(wù),她在家?guī)Ш⒆印⒐芾砉S。度過了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艱難時期,夫妻倆靠勤勞的雙手,靠質(zhì)量和誠信,將生意做到了外市外省,一時聲名鵲起,財源滾滾。
她自家的日子富裕起來了,她更想讓鄉(xiāng)親們也盡快富裕起來,她熱心助人,誰做個小買賣需要資金了,誰要躉貨了,只要言語一聲,她從來沒駁過誰。她在家族里輩分大,小輩們都尊重她,有什么想法也都愿意跟她商量,這使她在大家心目中樹立了威信。
那是1988年,鄉(xiāng)里決定從村里物色一位村黨支部書記,她毛遂自薦,要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
那一年,她36歲。
什么?一個年紀(jì)輕輕的女流之輩,怎會有這樣的想法和膽識?但繼而一想,她雖年輕,但為人處事大氣,就是某些男人也未必能及。女人怎么了,穆桂英還能掛帥呢,花木蘭還能從軍呢,鄉(xiāng)干部看再找不出更合適的人選,同意讓她來當(dāng)。
她又說了:“我要走民主選舉的程序,讓全村黨員來選,選上我當(dāng),選不上我還回家抱孩子去?!?/p>
她說得輕巧,聽者震驚,啥?你還要別出心裁地搞選舉?你能保證大家都選你嗎?
她說:“選上了,說明大家信任我,我要干好,選不上,說明我還不夠格,我沒有怨言?!?/p>
語言坦坦蕩蕩,如一把銀豆撒在地上,擲地有聲,錚錚脆響,也讓人佩服。
1987年1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通過,并于1988年6月1日試行。
6月6日,在組織法試行5天之后,龍化村率先召開全體黨員大會,換屆選舉新一屆支部委員,聶建華以全票當(dāng)選龍化村黨支部書記!
村黨支部搞了民主選舉,在她的提議下,村委也要搞民主選舉。
兩天之后,村委選舉如期舉行。
選舉地點在村中的知青大樓里。大樓是1974年專門為下鄉(xiāng)知青修建的,共二層,樓上是男知青宿舍,樓下是女知青宿舍、伙房和會議室。1980年知青們回城后,大樓就成了村委會辦公場地。
此時,會議室里坐著的、站著的、蹲著的,挨挨擠擠全是人。屋子里人頭攢動,嗡嗡嚶嚶。人們在相互打問,在竊竊私語,更多的是不相信,真的能讓我們自己做主嗎?我們的意見管用嗎?
當(dāng)然管用,沒有走形式走過場,而是真正遵從民意。
村里的冀京民高票當(dāng)選為村主任!
在今天,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選舉都是制度要求,必須遵從,可是在1988年,他們這樣搞而且又是在國家的政策剛剛出臺后,不得不讓人佩服。
龍化村搞民主選舉啦!這一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傳開了。新華通訊社還專門寫了一篇“中國農(nóng)村基層的民主政治”在對外新聞上報道。之后,《光明日報》《農(nóng)民報》《農(nóng)民文摘》《半月談》等媒體相繼做了報道。龍化村成了全國村民自治的典范。
一個小女子,率先推動了組織法試行辦法的落實。一個小女子,開啟了龍化村村民民主選舉的先河。
人不率,則不從
她敢立潮頭,標(biāo)新立異,讓人敬佩,也讓人懷疑,她能干好嗎?說著容易做著難,可別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她知道大家怎么想,她不做任何解釋,她要用實際行動證明,鄉(xiāng)親們沒有選錯她。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村民自治委員會。從全村8個小隊里,每個小隊選出2名村民代表,這些代表40%都是黨員,都是有文化、識大體、思想進步的先進分子。她要讓村民自治委員會發(fā)揮作用,共同研究,共同決策,謀思路,想辦法,解決村里問題,尋找致富門路。
有了思路,落實是關(guān)鍵。在工作執(zhí)行中,她要求大家以身作則,搞好三個帶頭,一是干部帶頭,二是黨員和村民代表帶頭,三是干部、黨員、村民代表的親朋好友帶頭。
《宋史》中說,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有了表率,落后分子怎好意思再拖后腿?新任村干部剛上任,各項工作就拿了全鄉(xiāng)第一名,龍化村村委會也被評為“先進村委會”。
她做的第二件大事,是給村里創(chuàng)收,讓鄉(xiāng)親們富起來。早年間她就發(fā)現(xiàn),龍化村西地下蘊藏著豐富的沙子,沙粒黃澄澄、細(xì)瑩瑩,捧在手里如瀑布泉水,是建筑用的上好沙。如果加以開采,這座富礦將給村里帶來很大一筆收入。
上世紀(jì)80年代,經(jīng)濟落后,電視還未普及,露天電影是農(nóng)村人最大的娛樂。她抓住了村民的心,每次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她就提前放電影。電影放到一半,停下開會,開完會電影繼續(xù)放。村里人把這種做法叫“電影會”。村民接受這種方式,開會、娛樂兩不耽誤。關(guān)鍵是,她懂民心,懂得群眾接受什么,反感什么。
也是經(jīng)過了村民自治委員會的研究,她在“電影會”上宣布了承包沙坑的想法,本村人承包,每塊沙坑五萬元,外村人承包,每塊沙坑五萬五。
宣布出去了,本村卻沒有一個人包。眼看著這事要黃,她事先也沒和愛人商量,在一次集體活動中,她大聲說:“鄉(xiāng)親們,咱這沙坑就沒人包嗎?”
大家七嘴八舌:“包那玩意兒能掙錢嗎?”“我們想包也沒錢包??!”
她說:“都不包,我包,七萬五我包啦?!?/p>
所有人打了個愣怔,80年代別說七萬五,就是一萬元也很了不起了,“萬元戶”就代表著巨大的財富,她自己一開口就漲了兩萬五,這得是多大一筆錢啊,她這不是犯傻嗎?自己當(dāng)書記不但不沾村里光,還主動倒貼錢。
她回去把話跟張民生一說,張民生也很吃驚,這么大事你怎么不跟我提前商量?是賠是賺還不好說,現(xiàn)在咱家也拿不出這么多錢啊。她說,會上大家都研究過了,承包期三年,這筆錢分三次交,誰承包都是這樣。張民生啞口無言,他雖不情愿,但他支持妻子工作,她話都說出去了,還能收回嗎?她是村支書,說話要算數(shù)!
他們家拿出全部積蓄,在下次的“電影會”上,當(dāng)著全村人的面,把承包款鄭重交給村會計。有了這筆錢,村里修路、打井,很多工作都能開展了。
沙坑并沒有掙上錢。村里的建設(shè)用沙,都是從沙坑里拉,她分文不要,不但如此,她還用自家沙子置換成工錢,用于村里的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為村里打了井,上了變壓器,修了澆地用的防滲水溝。
很多人都說她傻,你家的錢也不是大風(fēng)刮來的,你手腳大喇也不能這樣大喇啊。她毫不在意,為鄉(xiāng)親們做傻事,我愿意!
她做的第三件大事,是規(guī)劃村里的街道。龍化村房屋低矮,橫七豎八,街道歪三扭四,左沖右突。遇到下雨天,村里出不去水,雨水把房子都浸泡了,道路更是泥濘不堪,別說過車,徒步行走都困難。她說,村容村貌代表一個村的精氣神,像人,站直溜了,就會精精神神,利利索索,如果弓背塌腰,身體彎成幾道彎,看起來就病病怏怏,萎靡不振。咱們村,不做病秧子!龍化村,不做病龍!
可拆房建屋是大事,要重新規(guī)劃街道,談何容易?
她逐門逐戶做工作,給出兩年時間,房屋拆舊建新,新建的房子都捋順到規(guī)劃線上。
工作不是沒有阻力,光她自己家,就有兩個“釘子戶”。一個是丈夫的二哥,一個是丈夫的四哥,兩家都不在村里住。
她和張民生開車去渭水找四哥,提出用自家的房子和四哥家的房子置換的方案。四哥和四嫂都是通情達理之人,同意和她交換。只是這樣一來,四哥家從四間房變成了兩間房。在農(nóng)村,房子和地最為值重,為了支持她的工作,四哥一家做出了巨大犧牲。
“轟隆隆”四哥家的舊房推倒了,大街通了,連風(fēng)都行得暢通無阻,風(fēng)像快樂的孩子,追逐著、奔跑著,和落葉在寬闊的街道上舞蹈。
經(jīng)過一年多工作,村里99%的房子都回到規(guī)劃線上,龍化村南北通衢,東西貫通,剎那間從垂暮之氣化為勃勃生機。
只是,二哥家的房子讓她著實犯了難。二哥家的房子才蓋沒幾年,臥磚到頂,在村子里數(shù)一數(shù)二得好,剛蓋就拆,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她自己都無法向二哥開口。
她左右為難,愁得吃不下,睡不著。
就在此時,她接到一紙任命,由于她工作成績突出,被縣委破格提拔,轉(zhuǎn)干轉(zhuǎn)非。服從組織安排,她離開了龍化村,拆遷的事也就放下了。
那是1992年4月。這一放,成了她二十多年的一塊心病。
人心一桿秤
退休后,聶建華每次回老家,心里都不舒服,二哥家的房屋,像卡在喉嚨里的魚刺,她一定要為鄉(xiāng)親們拔出來。還有,鄉(xiāng)親們也都還沒有富裕起來,她有責(zé)任將當(dāng)年未竟的事業(yè)完成。
她不顧家人勸阻,第二次出任龍化村黨支部書記,這一年,她63歲。她身體時時敲響警鐘,高血壓、糖尿病、腰椎間盤突出……一堆的病痛折磨著她,她每天要靠大把大把的藥維持……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彼咽恰岸槨敝?,本可以安享晚年,然而,她放著自由灑脫的生活不過,甘愿忍著病痛去操心勞力,去將滿腔的熱血和摯愛深情,奉獻給那一方讓她心心念念,感恩無盡的熱土……
聶建華首先要搬掉二哥這塊“石頭”。她請在外面上班的兄弟姐妹們回來做二哥的工作,二哥也不是思想覺悟低的人,這么多年,他也為拉了村里后腿不好意思,兄弟姐妹們還沒開口,他就說,拆了吧。
僅用兩天,二哥的房屋就拆掉了;
接著,村主任王同橋投資兩萬多元剛建的地泵拆了;
支部委員冀青哲正在營業(yè)中的面粉廠拆了;
王同橋叔叔家的饅頭房、弟弟家的五個豬圈拆了;
……
干部們、干部的親朋好友們都拆了,其他人還有什么好說的?
龍化村拆除違建,街道暢通,她的心也敞亮了,20多年的心病終于去掉了。
那年正月,區(qū)農(nóng)工委組織全區(qū)各村黨支部書記到龍化村參觀,表揚龍化村為全區(qū)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開了好頭。
遺憾的是,二哥家舊房拆掉,新房還未建起來,二哥就因病去世了。孩子們把他送回來,他的靈柩只得停放在其他兄弟家。
每當(dāng)說到此,她就抑制不住眼淚,她說:“二哥沒看見自己家的新房子,也沒在自己家辦后事,家里人誰提起這事心里都不舒服,但誰都沒有責(zé)怪我……”
新房建起來了,侄子跟她說:“嬸子,等我爸過周年時,把我爸的照片請到新房里,把咱家里人都請回來,讓我爸也住住新房子?!?/p>
她說一聲“好”,眼淚止不住流下來。自從她當(dāng)了這個村干部,家里人沒有一個沾過光,相反全家人都在做犧牲,都在成全她,她更理解了當(dāng)一名村干部的職責(zé),是奉獻,是犧牲,唯獨沒有索??!
為了打造龍化村特色,她苦苦思索,殫精竭慮。有一次她和鄉(xiāng)干部王國力說起此事,王國力說,龍化村不是還保留著知青樓嗎,何不重點打造知青文化,讓它成為屬于龍化村的旅游特色景點。
她心中的燈瞬間亮了。
龍化村從1969年開始接收第一批下鄉(xiāng)知青,先后接收了4批共68名知青。全國還有多少這樣的大樓她不知道,但全欒城區(qū)這是僅存的知青遺址,如加以保護、挖掘,也是為歷史做了貢獻。
說干就干,她請來了專業(yè)人士,把岌岌可危的知青樓加固,修舊如舊;
她挨家挨戶去尋找當(dāng)年的勞動用具和生活用品,石碾、石磨、紡車、鋤頭……
她一次次和當(dāng)年的知青聯(lián)系,知青捐出了書信、筆記、帽子、徽章……
她親自撰寫了展牌上的文字,誰能想到,這詳實又文采斐然的文字竟是僅有小學(xué)文化的她編寫;
多少個日日夜夜,她把心血化成清冽的甘泉,澆灌著這知青大樓,這前后院落,這院落里的一草一木……
僅僅用了三個多月,由知青展館、知青體驗基地、知青廣場組成的“知青故里”景點打造完成。
知青們回來了,村民們敲鑼打鼓地歡迎,知青們和老鄉(xiāng)握手、擁抱、話家常,耳邊,是熟悉的鄉(xiāng)音;眼前,是親切的一景一物;一切仿佛如昨,一切并不如昨,他們在這里尋找著記憶,體味著友情。
接著,她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對全村進行了綠化、美化、硬化、打井、改廁、挖蓄水池、修環(huán)村路、污水處理、更換水管網(wǎng)、安裝太陽能路燈、打造知青小鎮(zhèn)、重建龍岡夕照觀光景點……沒有錢,她帶頭捐資,又四處籌措;沒有人,她自己帶頭領(lǐng)著鄉(xiāng)親們干。
村莊變美了,她又改造村里舊房,發(fā)展民宿,帶動了村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城市人,尤其是有知青情懷的城市人來了,他們在這里重溫舊日時光,吃住在農(nóng)家院里,徜徉在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農(nóng)村街頭。或者到村外看一看長勢喜人的莊稼,感受著鄉(xiāng)土的氣息……她將這里打造成了心靈的棲息地,現(xiàn)代人的世外桃源。
她為了這一切起早貪黑,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給她照過路,樹木、花草看見過她蹣跚的身影,大街小巷都聽見過她膝蓋疼痛的“吱呀”聲……
她的辦公室就在知青樓的一間宿舍里,她每天都吃住在這。她的辦公室墻上糊著報紙,窗臺上放著牙缸、軍用水壺,她時刻都在謀劃著工作,她把自己當(dāng)成一位“老知青”,她也在“上山下鄉(xiāng)”,她上的是富裕之山,下的是美麗之鄉(xiāng)。
超負(fù)荷的工作,她累垮了,多次住進醫(yī)院,可身體剛見一點好,她就拔了輸液針頭,又跑回村里,工作千頭萬緒,她放不下啊!
人人心里一桿秤,就連當(dāng)初不贊成她的人,也開始由衷敬佩她,朝她豎大拇指,老遠(yuǎn)見了她就打招呼。走在街里,男女老少見了她,就像見了親人。
在聶建華的帶領(lǐng)下,龍化村在小康的路上成了排頭兵,已成為宜居宜業(yè)的現(xiàn)代化新農(nóng)村。前來參觀游覽的人都喜歡在巨龍村標(biāo)前留個影,在知青小鎮(zhèn)上感懷往昔,在高高的龍岡臺上看夕陽西墜,在農(nóng)家院落里體驗民俗文化,在原生態(tài)的大棚里搞采摘,體驗一把農(nóng)村郵樂購。
龍化村,睡龍醒來,煥發(fā)勃勃生機。
龍化村,騰龍一躍,展龍化風(fēng)采!
聶建華,一個樸實無華,堅韌執(zhí)著的女人,她手里提著一盞致富燈,那么明那么亮,照亮著美麗的村莊,照亮著鄉(xiāng)親們的幸福生活。
(楊輝素,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石家莊市作協(xié)副主席。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xué)見于《小說界》《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朔方》《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作品獲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 “山花獎”,出版有《永遠(yuǎn)還不起的債》等四部書。)
特約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