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莉
身體左上側(cè)突然莫名其妙地隱隱作痛,我用手撫摸了一下,沒發(fā)現(xiàn)什么異常。晚上洗澡往鏡子里一照,呀,怎么長出了好多的紅斑點,但沒發(fā)癢。我想,可能是皮膚接觸了什么臟東西,或者過敏什么的。于是自作聰明地到藥店跟買藥的人簡單描述了下情況,店員就利索地拿出一只外用藥膏和一瓶洗澡用的液體,說按說明書使用會見效。
馬上行動。該洗的洗,該抹的抹。原以為沒什么大礙,因為我從來不嬌氣。想不到過了一夜,身上的斑點像地圖一樣地蔓延開來,大大小小不成規(guī)則地鋪在皮膚上,有的還長成了泡泡。這太嚇人了!同事建議我趕快去醫(yī)院看看,我聽從了。附二醫(yī)皮膚科的年輕醫(yī)生看了這斑點,立馬診斷:“這是病毒性皰疹,俗稱虎膽蛇。幸虧你早來看,這東西蔓延很快的,一般人都長在腰部,會長成一圈像腰帶似的,不趕緊治療很危險?!甭犪t(yī)生這樣一說,心里有點緊張了:“這么可怕?”醫(yī)生給開了內(nèi)服與外用藥,讓我用完了再過來看看。
這下我放心了,以為服了藥總會好的。意想不到的是,一天天過去,藥都用完了,病情沒見好轉(zhuǎn),皰疹越來越多,紅腫的地方像一塊凹凸不平的山坡,從前胸蔓延到后背,手臂!照著鏡子拍下來發(fā)給女兒看,女兒說:“太可怕了,不敢看,趕快去醫(yī)院吧!”我說:“醫(yī)生也看了呀。”洗澡不能碰,衣服摩擦之處疼痛,我有點發(fā)慌,就在自己家人群里發(fā)了照片,問他們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結果,老弟馬上發(fā)話說,自己有一段時間勞累過度也是這樣的病狀,只是在腰部。然后給我提供鄉(xiāng)村的民間診所地址。說是專門看這毛病的,效果很好的。
病急亂投醫(yī)。趕緊導航駕車去診所就醫(yī)。想不到名不虛傳,這鄉(xiāng)間小小的診所,來看病的人排滿了隊??床 ⒔Y算(用算盤計算,這畫面感覺很獨特)、拿藥、打針等統(tǒng)統(tǒng)在一個空間里進行。一位臉色白凈、身體消瘦的男醫(yī)生坐在一張長方形的桌子前問診,幾分鐘一位,幾分鐘一位,一刻也沒間歇。輪到我了,我給看了手機里拍的身體上皰疹癥狀,他馬上說:“這是虎膽蛇,是免疫力下降了,趕緊打針吃藥?!彪S即開了一堆的藥,當場掛了兩瓶,還打了肌肉針,還有洗的噴的;并叮囑要連續(xù)幾天過來掛滴……哎喲,聽得讓人情緒低落,感覺好煩呀!
沒辦法,誰讓我“中簽”了呢!一天又一天來回在城鄉(xiāng)之間治病的路上。大醫(yī)院公費的放棄,卻要到這車程一個來小時的農(nóng)村診所擠在紛雜的人群中,想想都覺得可憐!
“高手在民間”這話沒錯。大約七八天時間,病情慢慢好轉(zhuǎn),皰疹逐漸縮小,最后結痂。我以為這下可解脫了。想不到的是,這病居然那么頑固,還有后遺癥繼續(xù)折磨我:肌肉神經(jīng)一陣一陣地痛,很難受,時間持續(xù)了很久,嚴重影響了睡眠。打開百度查詢,越看越擔憂,據(jù)說要持續(xù)一個來月呢!媽呀,這可急死人呀!
由此想來,身體的疾病真是誰也預料不到,誰也難以預防。人在健康狀態(tài)下沒什么感覺,只有經(jīng)受病痛折磨之后才體會到?jīng)]痛有多爽?;叵胍簧詠恚谂匀搜劾?,都羨慕我有健康、精力充沛的好體魄,可其實也經(jīng)歷過好多次的病痛折磨,苦不堪言。
第一次讓人感覺很無助很無奈的是在一九八九年間吧。好端端的騎車趕路上班途中,被一輛三輪摩托車撞飛撲到在地,左腿摔成骨折,打了石膏住進了醫(yī)院。隨即就像一個人被軟禁了一樣躺在床上生活無法自理,整天看著天花板發(fā)呆。那段時間是所在單位工作最忙的季節(jié),上班是沒辦法了。女兒還小,先生也因腰椎突出在醫(yī)院做牽引,我這骨折無疑給家庭生活雪上加霜。那段時間真是度日如年?。⌒姨澯欣蠇寔砦壹倚量嗖賱?,每天買菜燒飯還得往醫(yī)院跑來照顧我們一家老小。要不然,真不知那段日子怎么過了。
再后來,好端端的與同事去澤雅住民宿度假,走樓梯一不小心踩空了,想不到右腳腳背又弄成骨折。同樣是打石膏、拄拐杖,生活無法自理,在家全得依賴先生伺候……這輩子這傷筋動骨的日子居然經(jīng)歷了兩次!唉,想想都覺得可怕與悲哀。
還好,我這些還都是像人們所說的是看得見的“硬病”,受點苦吃藥打針加上時間上的調(diào)養(yǎng)都能痊愈。而很多人得了那些很難治療的慢性病如“三高”,特別是高血壓啊糖尿病什么的,不但要長期服藥,飲食方面還得有很多的“限制”,忌諱這忌諱那的,看到好吃的只能流口水;有的人治療不好落下后遺癥還殃及生命呢。看到醫(yī)院里每天人山人海進進出出川流不息的病人群體,就知道健康有多幸福多幸運。
生命很脆弱,身體需呵護。誰也保證不了一輩子不生病,不得大病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小病小痛就是當上天對人的考驗與懲罰了,該承受的還得承受。活著,受點磨難,也許會讓人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感悟到生命的珍貴。
選自《當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