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紫茜 高琰 沈晨 孫鈴
摘 要 為促進人們的健康飲食決策,通過兩個研究來探討兩種時間洞察力(未來時間洞察力/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一采用問卷法測量被試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發(fā)現(xiàn)未來時間洞察力能夠正向預(yù)測個體的健康飲食習慣,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則反向預(yù)測個體的健康飲食習慣。研究二采用材料閱讀任務(wù)啟動被試的情境性時間洞察力,發(fā)現(xiàn)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啟動會使個體更傾向于選擇健康食物,而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的啟動會使個體更傾向于選擇不健康的食物。本研究為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決策的因果關(guān)系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并從時間洞察力的視角為干預(yù)健康飲食決策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關(guān)鍵詞 未來時間洞察力;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情境性時間洞察力;健康飲食
分類號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03.002
1 引言
健康的體魄是幸福生活的基礎(chǔ),人們也大多追尋著健康生活這一目標。然而,生活中人們卻常常無法堅持那些有助于健康的行為,因為大多數(shù)的健康行為,如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持續(xù)的健康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等,都要求個人在當下付出一定努力或抵擋一些誘惑,卻不能及時獲益,只能在遙遠的未來獲得健康收益。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對于時間的理解和傾向性扮演了重要角色。Rutchick等學者(2018)提出,從理論上講,鼓勵健康行為的一種潛在的有效方法是通過時間視角的轉(zhuǎn)變,也就是說,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到現(xiàn)在行為對未來造成的影響,從而增加人們對未來健康的認識。有研究表明,增強人們對未來的關(guān)注與更多的健康飲食和鍛煉行為相關(guān)(Gellert, Ziegelmann, Lippke, & Schwarzer, 2012)。因此,本文將從時間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簡稱TP)入手,著重探討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的關(guān)系,進而提出能夠更好地促進人們健康飲食決策的方法措施。
1.1 健康飲食決策
健康飲食決策,即指個體所做出的對于其自身健康有利的飲食決策。健康飲食決策的益處很容易被接受,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卻難以將決策執(zhí)行。決策的雙系統(tǒng)模型(Kahneman & Frederick, 2002)和跨期決策模型對這一現(xiàn)象做出了解釋。
人們在面對美味但高熱量的食物時會怎樣選擇呢?Sullivan,Hutcherson和Rangel(2015)提出,人們在對食物做決策時主要會對食物的味道屬性和健康屬性進行權(quán)衡。Kahneman和Frederick(2002)認為人們在決策和推理時通常是兩個系統(tǒng)在起作用,一是基于直覺的啟發(fā)式系統(tǒng)(系統(tǒng)1),二是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統(tǒng)(系統(tǒng)2)。由于食物對于健康的損害或益處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會看出效果,因此飲食與健康的關(guān)系變得模糊和難以比較,個體很難通過分析系統(tǒng)進行理性決策,所以在食物選擇中,基于直覺的啟發(fā)式系統(tǒng)(系統(tǒng)1)常常占據(jù)主導地位。人們通過啟發(fā)式系統(tǒng)進行食物選擇時,食物的味道屬性(感性因素)通常會比健康屬性(理性因素)更快速的被考慮,最終導致人們常常選擇美味但不健康的食物(孫彥, 李紓, 殷曉莉, 2007)。類似地,Hofmann等人(2009)指出,由于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時間、動機或資源去有意識地、有邏輯地、理性地思考,因此大多數(shù)行為是習慣、啟發(fā)式過程、無意識聯(lián)想或自動和習得反應(yīng)的一部分(即使用系統(tǒng)1),而不是邏輯和理性過程(即使用系統(tǒng)2),所以在系統(tǒng)1的影響下,人們通常會下意識地直接尋求當下對美味的滿足而不是理性地考慮遙遠的未來健康后果。
人們?nèi)绾螜?quán)衡食物的當下效用與未來十年后的效用呢?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個體對事件發(fā)生時間與事件結(jié)果之間的時間差的認知,影響著對事件價值的估計。相對于未來的刺激,人們會賦予當前的刺激更高的效用,即人們更看重預(yù)期的短期結(jié)果(何嘉梅, 黃希庭, 尹可麗, 羅揚眉, 2010)。在健康飲食領(lǐng)域,即使對健康的損失顯而易見,不健康的食物也能帶給人們即時的滿足感,使之具有相對更高的心理效用;而健康食物的收益往往是長遠的、不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人群中具有相對較低的心理效用。換而言之,食物選擇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跨期決策(Frederick, Loewenstein, & ODonoghue, 2002)。并且,Rutchick等學者(2018)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健康領(lǐng)域的跨期決策相比于普通的金錢跨期決策,未來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更高。我們很難去量化今天吃一頓規(guī)律的早餐,少吃一份油炸食品對未來的健康有著多少影響,這種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做出面向未來的健康飲食決策更加困難。人們在健康領(lǐng)域的短視也解釋了為什么人們忽視遙遠未來的健康結(jié)果而更注重當下食物帶來的即時結(jié)果。
考慮到人們難以理性地意識到當下飲食選擇的長遠健康結(jié)果以及由于短視而難以抵擋美食帶來的即時滿足的誘惑這兩點原因,我們將引入時間視角下的變量——時間洞察力,探究其對飲食決策的影響。
1.2 時間洞察力
時間洞察力被認為是一種代表個人與時間關(guān)系的心理建構(gòu),它產(chǎn)生于將自身經(jīng)驗劃分到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時間框架的認知過程(Zimbardo & Boyd, 1999)。關(guān)于時間洞察力的類型,學者們傾向于從兩個角度來分類。在時間軸維度上,Zimbardo和Boyd(1999)的研究將時間洞察力分為了五種,即過去消極時間洞察力、過去積極時間洞察力、現(xiàn)在宿命時間洞察力、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以及未來時間洞察力。在穩(wěn)定性維度上,時間洞察力還可以被分為特質(zhì)性的時間洞察力和情境性的時間洞察力,特質(zhì)性的時間洞察力(chronic time perspective)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zhì),而情境性的時間洞察力(induced time perspective)則被看作是一種可以被短暫激發(fā)的狀態(tài)性特質(zhì)(黃希庭, 2004;Sekcińska, Rudzinska-Wojciechowska, & Maison, 2018)。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時間洞察力中的現(xiàn)在享樂維度和未來維度與飲食行為存在相關(guān)性(陶安琪, 2014;鐘毅平, 李琎, 王瀟, 2017)。在本研究中我們將聚焦于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和未來時間洞察力兩個維度與健康飲食決策的關(guān)系?,F(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present hedonistic TP)反映了對時間和生活的享樂主義與冒險沖動,即更關(guān)注當下的快樂而不顧未來可能的后果;與之相對應(yīng),未來時間洞察力(future TP)反映了總體的未來傾向,即能夠拒絕誘惑并更關(guān)注未來的目標和獎勵。
1.3 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
過往的許多研究均在試圖尋找時間洞察力作為一種人格特質(zhì)與健康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包含健康風險行為與健康促進行為。例如,就健康風險行為而言,相比于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的個體,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個體更傾向于減少吸煙行為(Adams, 2009),更偏好安全性行為(Rothspan & Read, 1996),自我報告更少地使用酒精、藥物和煙草(Keough, Zimbardo, & Boyd, 1999)。就健康促進行為而言,Daugherty和Brase(2010)對467名大學生的追蹤結(jié)果顯示,時間洞察力特質(zhì)可以顯著提高對于是否規(guī)律鍛煉、是否規(guī)律早餐、是否系安全帶以及預(yù)期壽命的預(yù)測。Piko和Brassai(2009)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飲食控制與時間洞察力相關(guān),具有低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低的飲食控制能力??偟膩碚f,未來時間洞察力高的個體,更具備健康促進行為所要求的高自我控制水平和未來朝向動機(陶安琪, 2014),因而更傾向于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飲食作為健康促進行為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人體的健康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鐘毅平等(2017)發(fā)現(xiàn),相較于具有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個體,具有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垃圾食品”。反之,具有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個體則更傾向于選擇“健康食品”。但此類研究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對于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的關(guān)系中,以往研究的樣本普遍以青少年為主,缺少對更大年齡范圍人群的研究。例如,Piko和Brassai(2009)的研究人群主要是15~19歲的中學生,Daugherty和Brase(2010)的研究人群則是參與心理學入門課程的大學生。然而時間洞察力并不是一個恒定不變的特質(zhì),其可能會隨著個人經(jīng)歷、個人成長等原因而發(fā)生改變。因此對于不同年齡層的人來講,時間洞察力對健康飲食的影響不盡相同。第二,以往研究測量的概念和維度多元化,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指標。在測量未來時間洞察力時,部分研究者使用延遲滿足能力來刻畫時間洞察力(Cuskelly, Einam, & Jobling, 2001),部分研究者使用時間取向(time orientation)的概念(Dassen, Houben, & Jansen, 2015),也有研究者使用與經(jīng)濟學相關(guān)的時間貼現(xiàn)概念來表達時間洞察力(Epstein et al., 2010)。盡管這些概念都與時間洞察力有著部分的重合或相關(guān),但仍存在細微差異,并不能相互替代(Daugherty & Brase, 2010)。
基于以上回顧,我們將使用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ZTPI)來對時間洞察力的概念進行更加精準的測量,并擴大樣本的年齡范圍,探究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之間的關(guān)系,增強研究結(jié)論的生態(tài)效度。因此,我們提出研究一的假設(shè)。
假設(shè)1:健康飲食習慣與未來時間洞察力呈正相關(guān),與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
1.4 情境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決策
梳理前人研究,未發(fā)現(xiàn)有研究者操縱情境性時間洞察力變量以探討其與飲食決策的關(guān)系。過去的多數(shù)研究更多視時間洞察力為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zhì)并考察其與健康行為的關(guān)系,但關(guān)于時間洞察力作為一種情境性特質(zhì)如何影響個體的健康飲食決策卻未曾被研究,而這對于健康飲食行為的干預(yù)是十分重要的。首先,盡管人們有著各自不同水平的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和未來時間洞察力,但各種各樣發(fā)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很有可能短暫地改變?nèi)藗兊臅r間洞察力,導致人們傾向不同的行為選擇(Sekcińska et al., 2018)。再有,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的關(guān)系本質(zhì)上是一種相關(guān)關(guān)系,無法確定何者為因,何者為果。只有通過一定的方式激發(fā)并操縱人們的情境性的時間洞察力,并依此來觀察這種時間洞察力對于人們行為的影響,才能夠確定因果關(guān)系的存在,并設(shè)計相應(yīng)的干預(yù)措施來幫助人們進行更好的健康飲食選擇。
有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對時間洞察力進行了探索性的操縱,研究情境性的時間洞察力與其他行為間的因果關(guān)系,如鍛煉、風險偏好等。例如,Sekcińska等人(2018)通過給被試閱讀啟動材料的方式,發(fā)現(xiàn)所啟動的情境性未來時間洞察力會降低人們的風險偏好,而啟動的情境性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則會增加人們的風險偏好;Hall和Fong(2003)則將干預(yù)內(nèi)容(引導學員關(guān)注鍛煉所帶來的未來影響)以教學內(nèi)容的形式安置在了連續(xù)的健身課堂中,在這之后對結(jié)果進行了數(shù)月的跟蹤,發(fā)現(xiàn)干預(yù)個體產(chǎn)生未來時間洞察力可以顯著增加其干預(yù)后數(shù)個月的體育鍛煉活動。以上研究為本文探究情境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決策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了良好的可遷移的思路與方法。一方面,無論是風險決策行為還是鍛煉行為,這些行為本質(zhì)上同健康飲食行為具有共同點,即均需要個體在當下付出一定努力或抵擋一定誘惑,而在未來收獲更高的成效。另一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均證實了操縱時間洞察力的可能性,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干預(yù)情境性時間洞察力的方法。
基于前人對于穩(wěn)定的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間相關(guān)關(guān)系的研究以及前人采用的情境性時間洞察力的干預(yù)方式,我們將進一步改進操縱材料,形成更適應(yīng)中國本土的啟動情境性時間洞察力的方法,并且提出研究二的假設(shè)。
假設(shè)2:相對于啟動個體的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啟動個體的未來時間洞察力會促進個體的健康飲食決策。
綜上所述,結(jié)合時間洞察力相關(guān)理論與前人研究,我們將聚焦于與健康飲食行為相關(guān)的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和未來時間洞察力兩個維度進行深入探究。在研究一中選用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測量時間洞察力,擴大樣本的年齡范圍,探究健康飲食習慣與時間洞察力關(guān)系的普遍性。在研究二中,采用改編后的閱讀任務(wù)啟動被試未來時間洞察力或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探究時間洞察力對健康飲食決策的因果關(guān)系。
2 研究一 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的相關(guān)研究
本研究中,我們將使用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探究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之間的關(guān)系。除去時間洞察力特質(zhì)、健康飲食習慣外,我們還將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作為控制變量加以考慮。
2.1 被試
通過問卷星平臺招募220名志愿者作為被試參與本研究,依據(jù)檢測問題進行數(shù)據(jù)篩選。其中有效數(shù)據(jù)216人次(Mage=30.83, SD=7.77)。有效數(shù)據(jù)中,男性被試共98名(Mage=30.72, SD=7.57),女性被試共118名(Mage=30.92, SD=7.97)。其中,年齡最大的被試為73歲,年齡最小的被試為18歲。平均體質(zhì)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 BMI;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為21.02(SD=3.12)。研究結(jié)束后通過問卷星平臺向被試支付被試費。
各主要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
2.2 研究工具
2.2.1 時間洞察力量表(簡版)
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的完整中文版已被許多學者所使用(馬茜芝, 張志杰, 2020)。在此,我們選用了Zhang, Howell和Bowerman(2013)依據(jù)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所改編的時間洞察力量表(簡版)對被試進行時間洞察力的測量,此簡版量表的條目均出自完整版量表。在問卷發(fā)放前,請專家對語言進行了嚴格的把握,確保簡版量表中英文意義的一致性。
該量表共5個維度,我們選用了未來時間洞察力和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兩個子維度,每個維度共3道自我評估題。采用5點評分:1=“非常不符合”;2=“有些不符合”;3=“不確定”;4=“有些符合”;5=“非常符合”。其中,代表未來時間洞察力的陳述性語句包含“為達成夢想,我會設(shè)立目標,并會考慮具體的實現(xiàn)步驟”、“晚上玩耍之前,我會做完明天要截止的事情以及其他必要的工作”以及“我通常能夠循序漸進地按時完成計劃”。代表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的陳述性語句包含“我做決定時會一時沖動”、“我覺得給自己的生活尋求刺激是重要的”以及“我覺得冒險能使我的人生避免乏味無聊”。
簡版量表中,未來時間洞察力維度的重測信度為0.75,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維度的重測信度為0.74(Zhang, et al., 2013)。本研究中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54,未來時間洞察力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65。使用Mplus 7.0對時間洞察力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模型的擬合結(jié)果良好,χ2(8)=13.22, p=0.10, RMSEA=0.06, CFI=0.97, TLI=0.94, SRMR=0.05。
2.2.2 健康飲食習慣量表
本研究中健康飲食習慣量表由兩個部分組成,共12題。第一部分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中文修訂版(HPLP-Ⅱ R)的營養(yǎng)子量表(曹文君, 郭穎, 平衛(wèi)偉, 鄭建中, 2016);第二部分為飲食行為調(diào)查量表(龐道華, 李永華, 解瑞寧, 隋云南, 2017)。兩個部分的題目形式與計分方式基本相同。量表采用4級評分,其標準為:1=“從不(<1天/周)”;2=“偶爾(1~2天/周)”;3=“經(jīng)常(3~4天/周)”;4=“總是(≥5天/周)”。量表問題均圍繞食用特定食物的頻率(例如,“你經(jīng)常吃油炸食品嗎”“你每天吃蔬菜嗎”)和一些良好的飲食習慣(例如,“你進餐規(guī)律嗎”“你每天吃早餐嗎”)展開。在處理時,首先完成題目分數(shù)的反向計分,然后將兩部分分數(shù)直接相加求得均值。量表得分越高,則代表該個體的飲食習慣越健康。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59。
2.3 研究過程
首先,請被試填寫人口學信息(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及身高體重信息。接著,被試先后完成時間洞察力量表(簡版)和健康飲食習慣量表。根據(jù)量表結(jié)果,計算各變量的平均數(shù)以代表被試的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未來時間洞察力以及健康飲食習慣。
2.4 結(jié)果
2.4.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由于本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被試自我報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jié)果表明,未經(jīng)旋轉(zhuǎn)得到6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個因子所解釋的變異量為18.04%(<40%)。由此可見,共同方法偏差對于本研究的結(jié)果未造成大的影響。
2.4.2 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進行了Pearson雙變量相關(guān)性分析,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顯示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呈顯著負相關(guān)(r=-0.19, p<0.05),未來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33, p<0.001)。年齡與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呈顯著負相關(guān)(r=-0.16, p<0.05),與未來時間洞察力、健康飲食習慣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17, p<0.05; r=0.20, p<0.01)。個人月收入與未來時間洞察力、健康飲食習慣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19, p<0.01; r=0.14, p<0.05)。受教育程度與健康飲食習慣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15, p<0.05)。性別和BMI與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未來時間洞察力、健康飲食習慣相關(guān)性均不顯著。
為了更好地考察哪些因素顯著影響了健康飲食習慣,建立分層線性回歸模型。模型共分為2層,以健康飲食習慣得分為因變量,第一層為主要人口學變量,即受教育程度、個人月收入、年齡與BMI;第二層加入了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和未來時間洞察力。結(jié)果如表3所示。
分層回歸顯示,回歸方程校正后的R2為0.15,時間洞察力單獨的解釋力有7%。在控制了BMI、年齡、性別、受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影響之后,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能夠顯著負向預(yù)測健康飲食行為,而未來時間洞察力能夠顯著正向預(yù)測健康飲食行為。
該結(jié)果印證了假設(shè)1,即具有高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的個體具有更少的健康飲食習慣,而具有高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個體更傾向于健康的飲食習慣。然而,研究一的結(jié)論只體現(xiàn)了二者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并不能解釋因果關(guān)系。在研究二中,我們將通過閱讀材料的啟動方法來操縱被試的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未來時間洞察力,更深入探究情境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決策的關(guān)系,為干預(yù)人們的健康飲食選擇提供理論基礎(chǔ)。
3 研究二 情境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決策的實驗研究
3.1 被試
本研究通過在問卷星平臺上發(fā)放問卷進行被試招募。共招募到223名被試(Mage=29.89, SD=6.70)參與實驗,其中男性78人(Mage=31.64, SD=7.57),女性145人(Mage=28.94, SD=6.01)。我們根據(jù)實驗中啟動任務(wù)的篩選題目回答的正確率進行了數(shù)據(jù)清理,同時剔除了一些填寫不認真(如量表回答存在明顯規(guī)律,作答時間過短,身高體重值超出正常人體范圍等)的答卷。篩選后被試共208人(Mage=29.61, SD=6.45),其中男性73人(Mage=31.34, SD=7.57),女性135人(Mage=286.67, SD=5.56)。
3.2 實驗設(shè)計
實驗采取單因素兩水平(啟動未來時間洞察力/啟動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被試間設(shè)計。因變量為健康食物選擇率,使用食物選擇任務(wù)進行測量??刂谱兞繛榍榫w(采用5點量表進行評價)以及饑餓程度(采用7點量表進行評價)。
3.3 實驗材料
3.3.1 啟動任務(wù)
對于啟動未來時間洞察力和啟動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兩組實驗材料,我們仿照Sekcińska等人(2018)的研究方法從津巴多時間洞察力量表中分別選取了兩個維度下(未來/現(xiàn)在享樂)的一些條目進行改編和整合,形成句意連貫的一段話(兩組材料均為176字)。
在實驗過程中,將被試隨機分配至其中一組,要求被試仔細閱讀所提供啟動材料,并在閱讀完文字材料后完成兩道與文字材料相關(guān)的選擇題,以檢驗被試是否認真閱讀并理解材料含義。
最后為加深啟動效果,要求被試結(jié)合自身情況完成句子補寫任務(wù),句子補寫任務(wù)要求被試根據(jù)文字材料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補全句子。
未來時間洞察力啟動組被試需要補全的問題包含:(1)“我目前的一個長遠目標是 ”;(2)“為了實現(xiàn)這個長遠目標,我一直在努力,我所做的具體的事情是 ”;(3)“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有時候會抵制一些誘惑,比如 ”。
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啟動組被試需要補全的問題包含:(1)“我感到十分享受的事情是 ”;(2)“在這個享受的過程中我做了 ”;(3)“因為享受,我耽誤或錯過的事情是 ”。
3.3.2 食物選擇任務(wù)
食物選擇任務(wù)中包含六組食物,每組中有一個健康食物和一個不健康食物,要求被試進行選擇并進行相應(yīng)的計分, 選擇“不健康食物”計0分, 選擇“健康食物”計1分,將食物選擇總分的平均數(shù)(食物選擇總分數(shù)/6)計為被試的健康食物選擇率作為本實驗的因變量,分數(shù)越高表示食物選擇越健康。同時,我們還讓被試對十二種食物的美味程度及健康程度進行了7點評分。對每組食物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結(jié)果顯示,六組食物的健康程度都差異顯著,p<0.001。對于美味程度,烤五花肉-烤雞胸肉、黃油吐司-全麥面包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t=-0.20, p=0.84; t=0.71, p=0.48);熱狗香腸-蔬菜沙拉、薯片-蘇打餅干差異顯著,高熱量食物的美味程度顯著高于低熱量食物(t=5.65, p<0.001; t=5.69, p<0.001);碳酸飲料-茶味飲品以及熱可可-低脂牛奶差異顯著,低熱量食物的美味程度顯著高于高熱量食物(t=-3.71, p<0.001; t=-2.26, p<0.05)。評分結(jié)果顯示六組食物選擇包含了所有可能的選擇方向,可以作為有效的食物選擇材料。
3.3.3 情緒與饑餓評分
在情緒評分部分,運用邱林, 鄭雪和王雁飛(2008)編譯的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測量被試的情緒狀態(tài)。本研究中積極情緒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85;消極情緒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74。
在饑餓評分部分,使用單問題7點量表測量被試的饑餓程度:“請問您現(xiàn)在的饑餓程度是多少?”其中,1代表“一點也不餓”,7代表“非常餓”。
3.4 實驗過程
該實驗采用線上問卷的形式進行。被試閱讀指導語之后填寫身高、體重及人口學信息,然后將所有被試隨機分到兩組啟動任務(wù)中,完成閱讀和補充句子任務(wù)后,對情緒和饑餓程度進行評分,最后做出食物選擇。
3.5 結(jié)果
3.5.1 啟動檢驗
使用設(shè)置在啟動材料后的兩道選擇題來進行操縱檢驗。我們將相應(yīng)啟動模式下兩道啟動檢驗題目均回答錯誤的被試判定為啟動不成功,對其數(shù)據(jù)進行了排除。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來檢驗兩組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差異,結(jié)果顯示,不同時間洞察力啟動組的被試在積極情緒上差異顯著,t(170.91)=2.51, p<0.05,未來時間洞察力組的積極情緒評分(M=3.66, SD=0.59)要顯著高于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組(M=3.41, SD=0.83);在消極情緒上無顯著差異,t(175.35)=- 1.95,p=0.05。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來檢驗兩組饑餓程度的差異,結(jié)果顯示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啟動組被試的饑餓程度評分(M=3.67, SD=1.58)與未來時間洞察力啟動組被試的饑餓程度評分(M=3.37, SD=1.64)沒有顯著差異,t(206)=- 1.34,p=0.18。
3.5.2 時間洞察力的啟動類型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影響
我們將性別、年齡、BMI、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和饑餓程度作為協(xié)變量,以時間洞察力的啟動類型為自變量,以健康食物選擇率為因變量執(zhí)行了協(xié)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在控制了性別、年齡、BMI、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和饑餓程度這些因素后,時間洞察力的啟動類型對健康食物選擇率有顯著影響,F(xiàn)(1, 199)=47.71, p<0.001, η2=0.21。未來時間洞察力啟動組的健康食物選擇率(M=0.74, SD=0.28)要顯著高于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啟動組的健康食物選擇率(M=0.47, SD=0.27),p<0.001。
實驗結(jié)果說明,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啟動會使個體更傾向于選擇健康食物,而現(xiàn)在享樂洞察力的啟動會使個體更傾向于選擇不健康的食物,實驗結(jié)果支持了時間洞察力啟動對個體健康飲食決策影響的假設(shè),表明啟動未來時間洞察力可以有效促進個體的健康飲食決策。
4 討論
本研究通過兩個子研究考察了時間洞察力對健康飲食決策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對健康飲食習慣具有預(yù)測作用,并且,通過啟動未來時間洞察力能夠促進健康飲食決策。
4.1 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對健康飲食習慣的預(yù)測
研究一考察了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和健康飲食習慣的關(guān)系,支持了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對健康飲食習慣具有預(yù)測作用的假設(shè),具體表現(xiàn)為,未來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呈顯著正相關(guān),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呈顯著負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與過去研究的結(jié)論類似,即那些更加考慮未來的目標和獎勵的個體比那些更關(guān)注當下的享受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健康的食物。有研究表明,考慮未來事件的結(jié)果會促進對有機食品的選擇(Bénard et al., 2018)。Olsen和Tuu(2017)還發(fā)現(xiàn)考慮未來事件的結(jié)果的程度會影響人們對方便食品(通常為不健康食品)的選擇,考慮當下的個體比考慮未來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方便食品。
研究一發(fā)現(xiàn)個人月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作為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重要指標,與未來時間洞察力、健康飲食習慣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即月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越傾向于具有更高的未來時間洞察力,并越傾向于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這與其他研究結(jié)論對應(yīng)(Nurmi, 1987)。此外,研究一還發(fā)現(xiàn)年齡與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呈顯著負相關(guān),與未來時間洞察力呈顯著正相關(guān),即個體年齡越大,越傾向于具有更高的未來時間洞察力,而具有更低的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多項針對青少年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年齡與未來時間洞察力呈正向關(guān)系(Furby & Beyth-Marom, 1992),相對于低于16歲的少年, 16歲以上的青年表現(xiàn)出更多的對未來的恐懼和希望,并制定了更多的計劃(Nurmi, 1991)。在本研究中,被試的年齡段集中在中青年階段(20~29歲的被試占43.5%;30~40歲的被試占48.1%),拓展了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
4.2 情境性時間洞察力對健康飲食決策的影響
研究二將時間洞察力視為一種情境性的狀態(tài),通過啟動的方式激活個體的未來時間洞察力或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考察了情境性時間洞察力和健康飲食決策的關(guān)系。實驗結(jié)果支持了情境性時間洞察力能夠影響健康飲食決策的假設(shè),即啟動未來時間洞察力會促進健康飲食決策,啟動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會增加不健康飲食決策。
健康行為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決策問題或是一種自我控制問題(Hall, Fong, Epp, & Elias, 2008),當行為的收益和成本隨著時間的變化難以比較時,我們通常難以做出理性的決策,這個時候自我控制對于健康行為起主要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控制在時間洞察力和BMI之間起調(diào)節(jié)作用(Price, Higgs, & Lee, 2017)。當個體的未來時間洞察力被啟動時,個體更加考慮未來的目標和獎勵,因而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相反,當個體的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被啟動時,個體更加考慮當下的享樂,其自我控制能力更弱。而自我控制能力的變化也影響被試在健康飲食中的決策行為,即自我控制能力強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健康食物,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不健康食物。同時,個體在食物的選擇過程中,需要權(quán)衡當下與未來的收益和損失,這屬于一種跨期決策(Frederick, et al., 2002)。主流的跨期決策理論認為決策者在遠期收益的計算過程中存在延遲折扣率,而延遲折扣率與時間洞察力在健康行為的預(yù)測上有相同的效用(劉洪志, 江程銘, 饒儷琳, 李紓, 2015; Daugherty & Brase, 2010)。當個體的未來時間洞察力被激活時,其更加考慮未來的收益,延遲折扣率下降,更容易選擇一個“大而遲”(larger-later, LL)的選項,表現(xiàn)出選擇對未來收益更高的健康飲食行為;相反,當個體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被激活時,其更加考慮當下的收益,延遲折扣率上升,更容易選擇一個“小而早”(smaller-sooner, SS)的選項,表現(xiàn)出選擇對未來收益低的不健康飲食行為。
4.3 研究展望
本研究還有幾個問題值得未來深入研究。第一,我們可以探討情境性時間洞察力和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的交互作用,例如,Sekcińska等(2018)發(fā)現(xiàn),情境誘導的未來時間洞察力和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對特質(zhì)性的時間洞察力與風險財務(wù)決策的關(guān)系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所以,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個體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是否會影響情境性時間洞察力,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如何更復(fù)雜地影響著人們的健康飲食決策。第二,本研究的啟動方法是閱讀任務(wù),是一種實驗室啟動方法,因而本研究結(jié)論的生態(tài)效度仍有待考證。在未來的研究中,應(yīng)該通過現(xiàn)場研究,增強結(jié)論的生態(tài)效度,表明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能夠在社會應(yīng)用中起到實際作用。第三,在實驗二中,我們探討的健康飲食決策嚴格來說是健康飲食行為意向,并不是真正的行為。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考慮健康飲食的行為意向和健康飲食行為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對于如何真正干預(yù)個體的健康行為是十分重要的。
4.4 研究價值
本研究聚焦于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和未來時間洞察力,探究了這兩個維度對健康飲食的影響。在理論層面,我們研究了特質(zhì)性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習慣之間的關(guān)系,探究了兩種時間洞察力在何種方向和程度上能夠預(yù)測健康飲食習慣。此外,我們采用了改編后的時間洞察力的啟動方法,驗證了情境性時間洞察力的可操作性,為時間洞察力與健康飲食決策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提供了有力的實驗證據(jù)。
在實踐意義上,本研究為促進人們健康飲食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并從時間洞察力視角提供了干預(yù)人們飲食決策的方法,為促進人們健康飲食提供新的思路。生活中人們大多追求健康飲食,然而真正堅持做到的人卻是少數(shù)。本研究對于促進人們健康飲食決策可以提供以下啟示:生活中,啟動未來時間洞察力的方法可以聚焦于提高人們的計劃性、設(shè)定長遠健康目標、提高自制力抵抗美味誘惑等方面,以此來幫助人們更容易做出健康飲食決策。未來可以嘗試通過在食品包裝、貨架、商場等增添能夠有效啟動人們未來時間洞察力的標語,在健康食物的廣告中加入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啟動元素等方式來引導人們選擇更加健康的食物。
5 結(jié)論
(1)未來時間洞察力能夠正向預(yù)測個體的健康飲食習慣,而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則能夠反向預(yù)測個體的健康飲食習慣;
(2)啟動未來時間洞察力會使個體更傾向于選擇健康食物,啟動現(xiàn)在享樂時間洞察力會使個體更傾向于選擇不健康的食物。
參考文獻
曹文君, 郭穎, 平衛(wèi)偉, 鄭建中 (2016). HPLP-Ⅱ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測試.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3), 286-289.
何嘉梅, 黃希庭, 尹可麗, 羅揚眉 (2010). 時間貼現(xiàn)的分段性. 心理學報, 42(4), 474-484.
黃希庭 (2004). 論時間洞察力. 心理科學, 27(1), 5-7.
劉洪志, 江程銘, 饒儷琳, 李紓 (2015). “時間折扣” 還是 “單維占優(yōu)”?——跨期決策的心理機制. 心理學報, 47(4), 522-532.
馬茜芝, 張志杰 (2020). 高中生親子依戀與生命意義感的關(guān)系: 同伴依戀和時間洞察力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6(2), 168-174.
龐道華, 李永華, 解瑞寧, 隋云南 (2017). 190名大學生營養(yǎng)知識態(tài)度和飲食行為問卷調(diào)查. 中國校醫(yī), 31(5), 333-336.
邱林, 鄭雪, 王雁飛 (2008). 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的修訂. 應(yīng)用心理學, 14(3), 249-254.
孫彥, 李紓, 殷曉莉 (2007). 決策與推理的雙系統(tǒng)——啟發(fā)式系統(tǒng)和分析系統(tǒng). 心理科學進展, 15(5), 721-726.
陶安琪 (2014). 未來時間洞察力與健康行為. 科教導刊 (上旬刊), 4, 219.
鐘毅平, 李琎, 王瀟 (2017). 時間洞察力特質(zhì)對食品選擇偏好的影響: 解釋水平對內(nèi)隱偏好的作用. 心理科學, 40(5), 1161-1167.
Adams, J. (2009). The role of time perspective in smoking cessation amongst older English adults. Health Psychology, 28(5), 529.
Bénard, M., Baudry, J., Méjean, C., Lairon, D., Giudici, K. V., Etilé, F., & Péneau, S. (2018). Association between time perspective and organic food consumption in a large sample of adults. Nutrition Journal, 17(1), 1.
Cuskelly, M., Einam, M., & Jobling, A. (2001).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young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 Down Syndrome Research and Practice, 7(2), 60-67.
Dassen, F. C., Houben, K., & Jansen, A. (2015). Time orientation and eating behavior: Unhealthy eaters consider immediate consequences, while healthy eaters focus on future health. Appetite, 91, 13-19.
Daugherty, J. R., & Brase, G. L. (2010). Taking time to be healthy: Predicting health behaviors with delay discounting and time perspectiv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2), 202-207.
Epstein, L. H., Salvy, S. J., Carr, K. A., Dearing, K. K., & Bickel, W. K. (2010). Food reinforcement, delay discounting and obesity. Physiology & Behavior, 100(5), 438-445.
Frederick, S., Loewenstein, G. F., & ODonoghue, T. (2002). 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0(2), 351-401.
Furby, L., & Beyth-Marom, R. (1992). Risk taking in adolescence: A decision-making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Review, 12(1), 1-44.
Gellert, P., Ziegelmann, J. P., Lippke, S., & Schwarzer, R. (2012).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health behaviors: Temporal framing of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dietary behavior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3(2), 208-218.
Hall, P. A., & Fong, G. T. (2003). The effects of a brief time perspective intervention for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ng adults. Psychology and Health, 18(6), 685-706.
Hall, P. A., Fong, G. T., Epp, L. J., & Elias, L. J. (2008). Executive function moderates the intention-behavior link f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behavior. Psychology & Health, 23(3), 309-326.
Hofmann, W., Friese, M., & Strack, F. (2009). Impulse and self-control from a dual-systems per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162-176.
Kahneman, D, & Frederick, S. (2002). Representativeness revisited: Attribute substitution in intuitive judgment. In T. Gilovich, D. Griffin, & D. Kahneman (Eds. ),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 (pp. 49-8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ough, K. A., Zimbardo, P. G., & Boyd, J. N. (1999). Whos smoking, drinking, and using drugs? Time perspective as a predictor of substance us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1(2), 149-164.
Nurmi, J. E. (1987). Age, sex, social class, and quality of family interaction as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A developmental task interpretation. Adolescence, 22(88), 977.
Nurmi, J. E. (1991). How do adolescents see their future?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orientation and planning. Developmental Review, 11(1), 1-59.
Olsen, S. O., & Tuu, H. H. (2017). Time perspectives and convenience food consumption among teenagers in Vietnam: The dual role of hedonic and healthy eating value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99(pt. 1), 98-105.
Piko, B. F., & Brassai, L. (2009). The role of individual and familial protective factors in adolescents diet control.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4(6), 810-819.
Price, M., Higgs, S., & Lee, M. (2017). Self-control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perspective and BMI. Appetite, 108, 156-160.
Rothspan, S., & Read, S. J. (1996). Present versu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HIV risk among heterosexual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Psychology, 15(2), 131.
Rutchick A. M., Slepian M. L., Reyes M. O., Pleskus L. N., & Hershfield H. E. (2018). Future self-continuity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health and increases exercise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24(1). 72-80.
Sekcińska, K., Rudzinska-Wojciechowska, J., & Maison, D. (201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ime perspectives and risky financial choic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0, 118-126.
Sullivan, N., Hutcherson, C., Harris, A., & Rangel, A. (2015). Dietary self-control is related to the speed with which attributes of healthfulness and tastiness are processed.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2), 122-134.
Zhang, J. W., Howell, R. T., & Bowerman, T. (2013). Validating a brief measure of the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Time & Society, 22(3), 391-409.
Zimbardo, P. G., & Boyd, J. N. (1999).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7(6), 1271-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