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慕周
一看題目,也許有詩友認為筆者不務(wù)正業(yè),又要發(fā)怪論,講詩詞創(chuàng)作怎么扯到骨頭和肉?其實,這一點也不怪,我們常說:文章要寫得“有骨頭有肉”。詩詞亦然。
詩詞有“肉”無“骨”,會成為爛泥一灘,立不起來。詩詞有“骨”無“肉”,便形如骷髏,面目可憎,樣子嚇人,看一眼便魂飛魄散,唯恐避之不及,更別說去喜歡它了。詩詞要“有骨頭有肉”,方為上品。人們常說,“詩詞有骨不軟,有肉不俗”,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目前,有不少同志寫的詩被稱為“老干體”。其“詩詞”作品,寫得干巴巴的。在其作品中,他們會把自己思想、觀點、道理等,用大白話一股腦倒出來。如有位詩友寫的《七絕》:“昨天下雨躲村西,上下渾身少干衣。老伴跑來將傘送,汗流滿面笑嘻嘻?!本褪怯么蟀自挃⑹隽艘患掠晏炖习闉樗陀陚愕氖隆_@些東西稱不上是詩,只是文字游戲??粗鴮懙臒釤狒[鬧,讀完后,就如白開水,淡而無味。還有位詩友在作品中寫道:“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不達目標不回頭?!边@樣的句子,缺乏形象思維,是空洞的口號,有骨干無血肉。
那么,什么樣的詩詞,是又有骨頭又有肉的好作品呢?試舉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重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在這首表達羈旅之愁和對親人的深刻懷念之苦的詩里,第一句以妻問歸期我答無期,使羈旅之愁,不得歸之苦躍然紙上。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使羈旅之愁、不得歸之苦與夜雨交織,形象的凸顯愁苦和秋雨一樣,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整個夜空。這就是“未言愁而見愁深,未言苦而見苦重”?!昂萎敼布粑鞔盃T”一句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的世界?!皡s話巴山夜雨時”,是寫在未來夫妻相聚時的歡樂情景。作者以未來的相聚之樂反襯今夜的愁苦。以樂寫愁愁更愁,以樂寫苦苦更苦,把全詩推上高潮,把情感推上高潮。縱觀全詩,并未出現(xiàn)“憂愁、思念”的字詞,卻把愁苦思念之情寫到了極致。“有骨而不露骨”,用意象、細節(jié),傳情達意,感人心扉。這就是有骨有肉的好詩。
尚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痹撛~就是有骨頭有肉的好詞。李清照在這首詞里,寫重陽節(jié)思念丈夫的離別之苦、相思之情。這是該詞的“骨”。從字面上看,看不到相思、別離的字眼。反復(fù)誦讀,仔細品味,它的每個字里都浸透這些情感。這就是詞不露“骨”,“骨”藏肉中,也叫“意蘊象中”,用細節(jié),用意象傳情達意,產(chǎn)生共鳴的力量。有“骨”不露的詞,才叫豐滿,才叫含蓄,才叫美妙。
再如,南后主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fēng)月閑?!比~沒一個愁字,但哀怨和憂愁,卻充滿了字里行間;全詞,對自己沒做任何刻畫,但期盼心上人,快快歸來的形象,躍然紙上。該詞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抒發(fā)悲愁情緒的經(jīng)典之作,是因為李煜,把炙熱的思念、悲愁情緒之“骨”,藏于字里行間,隱于高山、天空、煙水、楓葉、塞雁、風(fēng)月等開闊的意境之中,達到了“有骨而不露骨”的境界。詩詞,無“骨”不行,無“肉”也不行。初看無“骨”,品來有“骨”,恰到好處,含而不露,方為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