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林
摘要:城市老舊小區(qū)的小戶型較多,房屋的實際居住面積較小,伴隨著人口數量的逐步增加,人均居住面積隨之減少,相對擁擠的情況日漸增多。很多單位住房多是將廚房以及廁所等作為公共區(qū)域。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用電器的數量隨之增加,用電負荷增大,原有線路無法承受,給排水能力也略顯不足。房屋表面的老化問題明顯,門窗損壞程度嚴重,防寒隔熱效果不夠理想,隔溫能力極差。采光率較低,通風性能差,房屋內部相對潮濕。樓層間的隔音效果不好,對于居住的老人和小孩影響較大。
關鍵詞:綠色建筑技術;城市老舊小區(qū);改造策略
1綠色建筑技術在城市老舊小區(qū)改造中的應用價值
1.1文化價值
隨著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綠色建筑技術的優(yōu)勢逐步顯現。尤其是在城市老舊小區(qū)改造中,運用科學的方式,確保舊建筑得到有效的翻新,同時又能體現出綠色環(huán)保的特色。通過將綠色建筑技術與城市老舊小區(qū)改造結合起來,融入新時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同時實現了對當地文化的發(fā)揚。
1.2經濟價值
老舊小區(qū)屬于城市中的重要主體之一,在時間的推移之下逐步老化,若未能得到有效的改造,勢必影響到正常的使用,甚至還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需要積極關注老舊小區(qū)改造中運用到的技術手段,促使老舊小區(qū)改造時可以靈活使用先進技術,確保經濟價值充分的體現。老舊小區(qū)改造重點是運用了建筑原有結構,通過適當地利用好綠色建筑技術,完成對老舊小區(qū)的翻新,免除了拆遷與新建的費用。科學運用綠色建筑技術,適當節(jié)省成本的同時,又能達到理想的環(huán)保和綠化成效,縮減了相應的建設周期,方便業(yè)主們短時間內居住。
1.3環(huán)境生態(tài)效益
環(huán)境生態(tài)效益目標的實現是當代城市建設的初衷,需要關注老舊小區(qū)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采取一切合理的手段改造老舊小區(qū),使其得到科學的處置,保證為城市化進程增添新的色彩。城市老舊小區(qū)占用了一定的城市空間,若是未能對其進行科學的改造,勢必對城市整體環(huán)境造成一定影響,這將占據到總體污染的較大比例,也會消耗更多的能量。通過科學使用綠色建筑技術,能夠及時地進行有效的翻新,同時還能通過簡化的施工過程,使得改造的效果更加明顯,保證了綠色環(huán)保的目的順利實現,達成既定的生態(tài)效益目標。
2綠色建筑技術在城市老舊小區(qū)改造中的應用思路
2.1外墻保溫改造思路
外墻保溫改造屬于老舊小區(qū)改造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運用綠色建筑技術的時候,需要積極地結合城市環(huán)境和氣候特點展開合理的分析,依照城市基本情況進行綜合改造,依據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實踐經驗,在外墻中選擇科學的材料,確保綠色建筑順勢打造。外墻保溫系統(tǒng)和基層墻體間的粘結應該符合下述要求:巖棉板與基層墻體的聯合應該使用粘錨結合的方案,巖棉板和基層粘結面積率應該在70%以上,高度在20m之下建筑錨栓數量需要大于8個/m2,20m~60m間的建筑錨栓數量應該在10個/m2以上,若是靠近墻面陽角的部位,則應該逐步的增多。巖棉板以及輕質墻體粘錨的時候,需要依照建筑風壓值核算錨栓的基本數量。任何面積在0.1m2之上的單塊板均應該設置上相應的錨栓。建筑外墻需依照兩層間距設置出寬度不超出巖棉板厚度的耐腐蝕金屬托架,還需合理地使用鍍鋅錨栓加以固定。抹面層則應該重視雙層網的有效利用,錨栓需要壓住地層玻纖網,施工前期,還應該重視可靠的界面處理細節(jié)。
2.2屋頂綠化改造思路
屋頂能耗占據建筑總能耗7%~8%,因此合理地控制屋頂能耗具有深遠的意義。屋面綠化可以通過種植的方式加以實現,運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蒸騰的特性,使得屋頂熱量被反射,以此降低屋頂下的實際溫度。土壤吸水飽和之后,往往會形成相應的憎水膜,由此起到阻水的效果,因此可以將屋頂保溫層加以替代,實現夏季隔熱,冬季保溫的目的。屋頂綠化改造中,最為重要的是原建筑結構承載力、屋頂防水以及排水的處理。
2.2.1屋面荷載
屋面荷載通常指的是屋頂單位面積實際承受的重量,其對于建筑物的安全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是衡量屋面園林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屋面花園的設計,應將重量較大的部分如樹木、假山石等放置于承重結構之上,此外,還需考慮種植土,應選擇人工配置的新型基質及腐殖土等,按照具體的需求,結合適當的比例和材料制成混合介質。依照不同植物實際需要的種植土層深度,利用結構低坡及種植池等臺階式種植,使得植物合理的生存并將荷載加以分散。棚架則可以選用塑料材質的管子或者是竹管,完成有效的設計,以便達到理想的綠化效果。
2.2.2防水、排水與過濾層
(1)防水。在防水處理中,應該重視平屋頂綠化改造前進行重新的防水處理,為確保屋面的實際荷載科學地降低,則應該注重新型防水材料的適當利用。屋面綠化排水系統(tǒng)不可設置相應的排水管道,可以優(yōu)先選擇防水層種植池的方案,種植池的具體排水口以及屋面排水口應該適當地結合到一起。處理的手段能夠讓屋面整體防水層更好地進行施工管理,妥善地解決實際的問題。屋頂進行綠化之前,應做好蓄水試驗,這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當確定了試驗成果達標之后,才落實后續(xù)的施工安排。
(2)排水。如果是設置于土層之下的排水層,應該格外重視一些細節(jié)之處:首先,保證排水層符合基本的蓄水量指標,以此可以讓植物更好地通過毛細管的作用將水分加以吸收;其次,排水層的蓄水量不可過大,以免屋頂植物的根系產生明顯的腐爛問題。排水層及蓄水層合理地利用粒徑在15~20的陶粒進行鋪設,厚度通常為80mm,內鋪穿孔排水管,科學的應用至屋面綠化層含水量的調節(jié)之中。
(3)過濾層。植物生長層以及相應的排水層功能往往會呈現出一定時間段的混合狀態(tài),也就是在屋頂綠化完成之后,這種混合的趨勢十分明顯,這樣的情況之下,二者無法有效地分開,所以需要在植物生長層及排水層上科學地設置上過濾層。過濾層一般是通過玻璃纖維布制作而成,適當地阻止了生長層中微粒進入至排水層內,確保排水層更加地順暢,玻璃纖維布的實際滲透性能優(yōu)良,可以讓蓄水層規(guī)避影響,保證植物根系的水分更加充足。
結語
通過上述的分析,明確了老舊小區(qū)的基本特征,積極落實綠色建筑技術改造老舊小區(qū)勢在必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應該轉變以往的思路和觀念,靈活運用現代化綠色建筑技術,讓老舊小區(qū)得到有效的改善,滿足當前諸多人口的居住需求,同時提升人們的居住質量,讓城市環(huán)境越來越好。綠色建筑技術的靈活使用,使得老舊小區(qū)改造效果明顯,本文中提出的思路可為相關的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涂林.綠色建筑技術在老舊小區(qū)改造項目中的應用探索[J].房地產世界,2021(21):128-130.
[2]劉俊剛.基于綠色建筑技術的蕪湖市老舊小區(qū)改造路徑探究[J].科技視界,2021(21):28-29.
[3]王睿翊.老齡化背景下的老舊小區(qū)綠色化改造實踐分析[J].綠色建筑,2021,13(04):131-1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