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 楊 雪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風景園林藝術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中華牛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農耕文明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等諸多方面均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這與漢民族早期的農耕生活、心理認知和文化傳統(tǒng)有密切的聯系。以漁樵耕讀為首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活生產的實踐總結?!袄缂鈱εn^,犁地不用愁”、“麥收一張犁,秋收一張鋤。中國人素來有愛牛、崇牛、尊牛、祭牛、拜牛、敬牛的習俗。但是,隨著新時代到來,傳統(tǒng)的牛文化也與時俱進,不斷演變。
相傳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時期,部落把的動物圖案作為自己的氏族徽幟。崇拜牛部落的將牛作為部落徽幟,牛開始具有了文化屬性。也就是說在文字沒有產生之前,“牛文化”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弊肿钤绯霈F在甲骨文中,“犁”從牛利聲,說明這種工具和牛有關;特、犄、件、物、牢等字都有牛元素[1]。
祭祀文化是人們生活的核心文化,牛作為祭祀活動中的主要祭品,在人們的意識中就成了具有祭祀文化的符號。從商周時代起祭祀成了重要的宗教和社會活動,只有給天子和諸侯祭祀時用牛,謂“太牢”。如《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中記載“諸侯之祭,牛曰太牢”。早期人類社會,生產力不發(fā)達,牛作為主要役畜。首先是因為牛是最馴服的動物之一。漢字中的“畜”字可以作為佐證,“畜”的上面是“玄”表示牛韁繩,下面田字代表牛鼻子,牽牛要牽牛鼻子。其次是因為牛的力量比較大[2]。
牛在中國古代是???Bovidae)中不同種和不同屬家畜的統(tǒng)稱。通常指黃牛(Bostaurus)、水牛(Bubalusbubalus)和牦牛。普通牛的馴化,距今至少已有6 000年歷史,在草原地區(qū)可能更早。普通牛以黃色為主,短角。水牛主要在廣東廣西。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古代用牦牛尾毛作旌旗、槍矛和帽的飾品。
野牛馴化為家牛,人牛親善,牛是氏族的圖騰、鎮(zhèn)水安瀾的神靈、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市場交易的準繩、牧民財富的象征、新娘的嫁妝、運輸、犁田的動力、美味佳肴、藝術靈魂的心聲,牛精神是開拓者最好的寄托,它的鞠躬盡瘁、勤勞無私;牛在“五行”中有土屬性和水屬性;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進農作物生長;土能克水,銅牛、鐵??梢枣?zhèn)水魔[3]。
中華牛文化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早在先秦時期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泵枋隽讼让駬舸蛲寥溃桧炋绞⑹赖那榫?;牛寓意善良、敦厚、勤勞,財富、吉祥。不同民族、不同時代都賦予“?!币蕴厥獾南笳饕饬x和審美內涵。牛任勞任怨被人稱為“老黃?!?。在農耕、交通、戰(zhàn)爭都廣泛運用牛,牛的形象家喻戶曉,和牛有關的藝術作品,真是數不勝數,汗牛充棟[4]。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農業(yè)大國,勤勞樸實的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對土地抱有深厚而執(zhí)著的感情,先秦之民就以農立國,所以非常重視土地崇拜和祭祀活動,歷久不衰的“打春?!绷曀拙褪瞧渲械囊环N。中國民間的“鞭春?!憋L俗流傳遠古。牛文化中的神話、繪畫、佳話、詩詞、歌賦、風俗、典故、雕塑等等廣為流傳,深藏民間,深受百姓喜愛。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生不圖榮華富貴,死不留皮毛骨肉,為人類奉獻一切。牛以誠懇之心服務人類,以感恩之心享受生活。生時耕作年復一年,一副犁,一片田,一座山,就是全世界。牛耳盛珠盤,約下多少深盟誓;牛角化為發(fā)梳,描出多少美人鬢;骨肉作佳肴,犒勞無數戰(zhàn)士;甲骨成刻盤,記下萬代春秋。生亦苦,死亦苦,苦卻緘默任索取。即便死亡時,除兩行清淚,亦不作掙扎些許。牛雖辛勞,仍堅守,雖艱苦,而從容面對。
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柳宗元、杜牧、元稹、于鵠、元結、張籍等;宋代的王安石、陸游、李綱、楊萬里、黃庭堅、黃庶、鄧文原等;元代的洪希文、舒頓、趙孟、周權、張庸等;明代的李東陽、曾鯨、高啟、如蘭、普明禪師等;清代的朱彝尊、湯貽紛、張賜寧等著名詩人都有膾炙人口的詠牛詩,給人以啟迪和美的享受[5]。牛,也是畫家喜歡創(chuàng)作的題材對象,唐朝韓湟的《五牛圖》被視為國畫珍品;畫家李可染的畫室喻為《師牛堂》;著名畫家、雕塑家韓美林的牛畫、牛雕獨具一幟;廣東畫家劉啟端畫“百牛圖”,以紀念香港回歸。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自喻為牛;矛盾說他是牛尾巴;郭沫若說他是牛尾巴上的一根毛;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自喻為孺子牛。
牛的藝術雕塑為中華文化的瑰寶。遼寧東溝縣后洼遺址出土的石雕牛頭、安徽望江遺址出土的陶牛首,湖南衡陽出土的銅牛??;陜西岐山縣賀家村出土的銅牛尊;長沙河西出土10件陶牛,寧夏出土的夾牛,甘肅武威出土的木牛,河南偃師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銅牛;江蘇武進淹城遺址出土的銅牛,陜西興平豆馬村出土的銅犀牛尊;甘肅秦安楊家溝一號唐墓出土的三彩牛、河南洛陽出土的5件彩陶牛。以牛為題材的戲劇如《金牛關》《小放?!贰痘鹋j嚒贰杜P牛山》《斗牛官》《天河配》等等,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忠厚樸實、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老黃牛精神?,F代的牛雕塑作品更是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如:畫家齊白石早年的竹根雕牧童牛、中國軍事博物館雕塑家劉林的犟牛、韓美林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園雕塑的《蓋世金?!贰⒌袼芗义X紹武的牛狼斗、為迎接香港回歸西藏雕塑的《雪城神牛》,深圳鄧小平雕像作者、雕塑家滕文金雕塑的《立?!罚瑥V東著名雕塑家潘鶴為深圳創(chuàng)作的《孺子?!返鹊?,使人們受到教益和鼓舞并深受人們喜愛。牛的圖騰雖沒有龍鳳的耀眼,卻在人們心中傳承。誠、樸、勇、毅、勤;溫、良、恭、儉、讓,真摯無華的話語更令牛在生活的平凡中熠熠生輝。
與牛有關的成語很多,如:牛鼎烹雞、吳牛喘月、庖丁解牛、汗牛充棟、對牛彈琴、牛驥同皂、牛刀小試、牛頭馬面、牛鬼蛇神、牛衣對泣、鳳馬牛不相及、牛溲馬勃、椎牛釃酒、牛衣歲月、牛刀割雞、牛羊勿踐、牛角掛書、牛角書生 、??谥?、牛毛細雨、繭絲牛毛、牽牛下井、泥牛入海、牛高馬大、騎牛覓牛、氣壯如牛、氣喘如牛、如牛負重、鼠入牛角、童牛角馬、亡羊得牛、蝸行牛步、犀牛望月、羞以牛后、以羊易牛、以牛易羊、一牛吼地、水牛蘸漿、鞭打快牛、黃牛犁地、九牛爬坡、老牛拉車。
新世紀以來,隨著多元文化的交融,“牛文化”內涵也在悄然變化。牛作為一個文化載體,承載著文化和產品,承載著牛業(yè)的發(fā)展理念和先進思想。牛文化藝術活動可以整合各種資源、匯聚各種力量,可以啟動和促進一個地區(qū)、一個企業(yè)、一個產品的招商引資、商貿洽談、營銷推廣和開發(fā)拓展。各地舉辦地方藝牛文化術節(jié),牛文化作為傳播媒介,促進相關的企業(yè)做大、做強,并回饋社會。牛文化藝術活動的主題因時而異,可以緊密配合當前社會和企業(yè)的熱點、焦點、難點、重點問題,使古老的牛文化煥發(fā)非凡活力。牛文化既古老又神秘,它能催生一大批各種各樣的牛文化創(chuàng)意企業(yè),特別是與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結合,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牛文化產業(yè)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非常具有創(chuàng)作空間的產業(yè)。
我國牛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除了諸多生動的牛文化藝術作品外,牛文化所蘊含的精神特質也正契合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理想美德,因此中國牛文化具有很廣闊的未來發(fā)展空間。牛所代表的種種美德,在過往所做出的種種貢獻,都將標榜青史流溢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