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陶麗珍,陳 玳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存在一些典型問題[1-4],志愿服務內容與專業(yè)結合度不高,與學生所學的專業(yè)技能匹配度不高。
服裝面料識別是我院根據自身優(yōu)勢針對全校新開發(fā)的通識課,內容包括服裝面料的成形、結構、風格、外觀、舒適性、真假識別、藝術染印以及服裝的選擇、洗滌、保養(yǎng)等。將課程內容有效融合到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不僅能更好地發(fā)揮志愿服務的社會功能,還能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水平。
本研究以我校小綠芽志愿服務團隊為例,將服裝面料識別通識課融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能完成以社區(qū)為服務對象的志愿服務,起到了宣傳紡織文化的作用,增強學生對紡織專業(yè)的熱愛度。
大學生在實施志愿服務活動時,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其中,提高了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激發(fā)了再次參與的熱情。
目前,社區(qū)的社工數量總體還是緊缺,固定的社工以管理人員為主,舉辦活動時需臨時召集大量志愿者。具有專業(yè)技能的大學生志愿者去協(xié)助他們開展活動既能解決人力資源缺少的問題,又能保證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
現在的志愿活動一般是一次性或短暫性,雖然居民對社區(qū)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有很好的體驗感,但隨著活動的結束,參與的居民會有心理落差。而帶有生命周期的專業(yè)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到大學生社區(qū)志愿服務中既能促進社區(qū)的進步,保證志愿活動的持續(xù)進行,又能提升專業(yè)教育的有效性。
通過實踐調查發(fā)現,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持續(xù)性參與度不夠,普遍存在中途流失的問題。據統(tǒng)計,我校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流失率高達73%,志愿活動更多是由低年級學生參與,高年級學生很少參與,新生在參與志愿活動時明顯經驗不足,傳、幫、帶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我校小綠芽志愿服務團隊成立于2009年,歷時十余載,經過學校的頂層設計,志愿服務的內容也越來越專業(yè)化、精細化。針對紡織學院專業(yè)的特點,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可以選擇不同的主題申報,如服裝面料的真假識別、服裝面料的舒適性、服裝的洗滌和保養(yǎng)。但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志愿服務中學生的服務能力不足,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性不強。
隨著目前志愿服務項目、內容及方式的不斷拓展,出現了服務形式單一的問題,目前的主要手段是面對面進行科普,服務形式不夠豐富。如果社區(qū)居民缺席學習,后續(xù)的科普活動就很難再順利進行。
為了使專業(yè)更好地融合到志愿服務活動中,服裝面料識別通識課圍繞服裝面料的典型任務整合設計了12個教學項目,見表1。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申報不同的志愿服務項目。志愿服務活動實施前,學生既要明確申報項目的目標任務,又要掌握相關的技能要求,經模擬考核合格的學生方可對其安排實地活動。針對志愿服務中出現的服務經驗不足、服務能力不足[5-8]、服務形式單一的問題分別提出了以下改善策略。
表1 服裝面料識別教學項目Tab.1 Garment fabric identification teaching project
目前,我校小綠芽志愿服務團隊由二級學院管理,每位志愿者在打卡器上注冊報名后,由學院團組織進行專項培訓。要想志愿服務活動持續(xù)、實效地開展并堅持下去,僅靠學生一時的熱情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豐富的專業(yè)技能經驗和有效組織開展活動的能力,改善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經驗不足十分必要。為有效解決問題,可在課余時間和非志愿服務工作時間邀請志愿服務活動方面的專家和具有專業(yè)技能的一線教師針對具體的教學項目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指導、培訓,以增強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技能,豐富服務經驗,確保圓滿完成志愿服務活動。
以教學項目服裝的洗滌保養(yǎng)實施為例,教師要先對服裝材質的常用品種進行初步分類:纖維素類(含天然棉纖維、麻纖維及再生粘膠等)、蛋白質類(羊毛、蠶絲、羽絨等)、合纖類(滌綸、錦綸、麻天絲等),比較各類服裝材質的共性、差異性及主要特征。然后,在此基礎上依次從洗滌劑的選擇、洗滌方式、晾曬要求及存儲方式四方面進行講解和對比。最后,以真實案例(如羽絨服的洗滌保養(yǎng))進行現場教學,課后讓學生比較各類服裝洗滌保養(yǎng)中的異同點及注意事項,并根據自己的實踐提交其他案例(如真絲服裝的洗滌保養(yǎng)),實現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融合。
以教學項目中服裝面料的真假識別為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通過手感目測法、燃燒法、顯微鏡觀察法和化學溶解法來教會學生如何識別主要的服裝材料(棉、毛、滌綸等)。但學生在進行志愿服務活動時會顯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具體向社區(qū)居民普及鑒別服裝材料的方法。
為有效進行宣傳,嘗試先給居民科普些面料小知識,介紹服裝常用的面料種類,然后采取手感目測法教居民初步識別面料成分。為準確判斷面料成分,還需使用一些實用方法,如燃燒法,通過燃燒情況、燃燒氣味和燃燒灰燼來進行輔助判斷,接著通過顯微鏡觀察形態(tài)特點來判斷纖維的種類。最后,要采用化學溶解法,根據不同纖維在不同試劑中的溶解性進一步判斷和驗證纖維的種類。這樣能夠使學生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提升社會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拓寬就業(yè)途徑。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學生體會到了專業(yè)知識服務社會的樂趣,達到了服務他人,成長自我的目的。
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載體,需要真正解決服務對象所面臨的問題,并通過切實有效的志愿活動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實踐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化平臺學習已經成為了學習的主要途徑[9-10]。在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中,可以建設課程網上學習平臺,把12個教學項目整理成12節(jié)微課堂,社區(qū)居民可根據自身需求隨時進行點播學習。微課堂既有利于居民進行資源的積累、分享和交流,又創(chuàng)新了服務載體,真正實現了線上線下的互動,提升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質量,使大學生志愿服務實現了現實與虛擬的結合。
將專業(yè)融合于高職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志愿服務長足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既能體現志愿服務的本質,又能提升大學生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實現社會服務功能與學生專業(yè)技能的結合。社會治理日漸精細化,志愿服務也需朝著專業(yè)化、精細化的方向發(fā)展,為不同的志愿服務對象提供訂單式服務,使志愿者與志愿服務對象向著更加科學合理的志愿服務方向發(fā)展。大學生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組織,要更加凸顯其專業(yè)背景與技能特色,使學生在志愿服務實踐過程中能夠發(fā)揮出學有所長,學有所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