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熹
要問老師最怕什么,恐怕就是學生提不出問題。同樣,當企業(yè)管理者詢問下屬“最近有什么問題”時,下屬回答“好像沒什么問題”,其實背后并非真的“沒問題”,而是暴露出最大的問題:不知道有問題。
企業(yè)管理就是問題管理,企業(yè)如果沒問題就是死企業(yè)。
何出此言?我們需要捋清什么是問題?
問題,本質上是“現(xiàn)狀”與“目標”的差距?,F(xiàn)狀與目標之間只要存在差距,就必然存在問題。因此,“沒什么問題”背后往往不是現(xiàn)狀與目標之間沒有差距,而是有幾種可能:不知道目標或根本沒目標;不知道現(xiàn)狀;企業(yè)評價坐標系缺失;制定了“得過且過、能打哪才指哪”的低水平目標。這些對企業(yè)的致命程度可想而知。
企業(yè)管理者深知目標的重要性,所以在工作中常常樹立目標。如,明年油站銷量增長20%、非油增長40%,拿下本地市場份額第一等。然而,目標雖然常有,能實現(xiàn)的卻是少數(shù)。因為大部分目標失敗的原因在于,總想用目標思維解決問題。
什么是目標思維?就是把目標當成解決方案。比如,很多人天天喊要邁開腿管住嘴,不停地告誡自己“少吃一點,少吃一點”,可最后還是沒管住。這就犯了把目標當解決方案的錯誤。事實上,管住嘴的真正方法不是反復告誡自己少吃,而是換一套小尺寸餐具(因為這能暗示人少吃),并付諸實際行動。
很多人會說,這個道理很簡單,目標和解決方案誰分不清??!其實,不簡單。從生活中的例子遷移到工作場景,很多工作中的“死胡同”是用目標思維解決問題造成的。例如,管理者希望提高員工的責任感就會不停地開會,一再強調員工要有責任感、使命感,甚至讓員工背誦、默寫企業(yè)使命或價值觀。結果員工左耳進右耳出,責任感未得到提升,反而增加了逆反心理。這就犯了把目標當作解決方案的錯誤。
真想實現(xiàn)員工責任感提高的“目標”,就該把目標思維轉換成解決思維,找到最能達成目標的方法。還是上面的場景,要想提高下屬的責任感,重復強調目標是沒用的,解決問題的思維可以是給員工更充分地授權,讓公司內部責任更分明……
在油站商業(yè)上,很多營銷推廣之所以效果差也是因為用了目標思維。比如,現(xiàn)在不少企業(yè)推廣自己的品牌汽油,想做一條廣告,目標是讓消費者知道這款汽油。
如果用目標思維的話,就會在廣告里拼命介紹這款汽油,不停地說這款產品標號如何高、生產工藝多么先進等等。如果是解決思維就不一樣了,要想讓消費者記住這款產品,需要選一個讓他清晰的記憶點,比如“一箱油多跑50公里”。運用這種策略,一下子就能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
為什么管理者常犯目標思維錯誤呢?因為“從別人角度出發(fā)”是反直覺的,經(jīng)常難以被意識到。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本質上是從信息接受者角度考慮問題。當我們提供一個信息或行動時,應該考慮的不是“我想說什么”,而是“對方接受的是什么”。
所以,為什么費半天勁兒還解決不了問題?說不定就是因為把目標當成解決方案了。學會從信息接受者視角去看問題,才能從目標思維轉向解決思維。
沒有目標,你連問題都找不到。因此,我們務必需要目標;但要克服認為目標是一招鮮、吃遍天的惰性,為輔助目標達成需要“解決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