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瓊,曾曉珊,譚 文,左 晉,李忠燕,孫 擎,梁 平
(1.貴州省山地氣候環(huán)境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2; 2.貴州省氣候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3.中國氣象科學院,北京 100081; 4.黔東南州氣象局,貴州 凱里 556000)
【研究意義】氣溫日較差(DTR)是指一日內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的差值,其反映全球和區(qū)域性溫度的變化幅度,不僅是全球氣候的一個重要指標[1],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產(chǎn)品品質形成也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學意義[2],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的非對稱性變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3-5],探明1968-2018年貴州氣溫日較差(DTR)的時空變化,對貴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種植制度的改進和農(nóng)產(chǎn)品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厩叭搜芯窟M展】KARL等[6]最早提出全球變暖主要表現(xiàn)在夜間溫度上升,且最低溫度的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溫度,從而導致氣溫日較差呈下降趨勢,該結論得到之后研究結果的證明[7-8]。VOSE等[5]對全球4 000多個站點1950-2004年的日較差數(shù)據(jù)分析指出,全球日較差的下降趨勢以1980年以前為主,此后下降趨勢并不顯著。石巖[9]對1960-2010年我國753個站的氣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研究發(fā)現(xiàn),全國氣溫平均日較差季節(jié)性差異明顯,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華北、西北地區(qū)下降明顯,下降幅度超過0.3℃/10a,平均氣溫日較差大致在1980年由正距平轉為負距平。李腹廣等[10]對1981-2017年貴州省黔西南州的溫度數(shù)據(jù)研究指出,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均呈明顯上升趨勢,而平均日較差變化趨勢不明顯。馮秀藻等[11]研究指出,晝夜溫度影響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晝夜溫差的變化及配比對作物籽粒灌漿、千粒重、糖酸比和干物質分配等具有重要影響。陳建忠等[12]等研究發(fā)現(xiàn),平均氣溫日較差每上升1℃,玉米的千粒重提高約35 g。楊再強等[13]研究表明,在平均溫度均為18℃時,6℃晝夜溫差較0℃、12℃和18℃晝夜溫差更利于促進番茄的生長及其光合作用。王叢巧[14]研究發(fā)現(xiàn),晝夜溫差影響鐵皮石斛藥用成分的積累,溫差適宜具有促進作用,溫差過大反而產(chǎn)生抑制作用。王柳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在影響中國玉米產(chǎn)量變化的主導因子中,平均溫度的權重最大為40%,而平均氣溫日較差為23%,且明顯高于輻射和降水等?!狙芯壳腥朦c】國內氣溫平均日較差變化及其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已有較多研究報道,未見關于貴州全省平均氣溫日較差變化特征的研究報道,亟待探明貴州省氣溫日較差的時空變化?!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采用貴州省1968-2018年氣溫日較差數(shù)據(jù),分析其平均日較差的時空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為貴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種植制度的改進和農(nóng)產(chǎn)品氣候品質評價提供理論依據(jù)。
1968-2018年的日最高(Tmax)與最低溫度(Tmin)數(shù)據(jù),來源于貴州省8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各氣象觀測站的分布見圖1。
圖1 貴州省8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的分布情況Fig.1 Distribution of 84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1.2.1 氣象數(shù)據(jù)預處理 對于缺失少于5 d的氣象資料用歷史同期數(shù)據(jù)進行插補。
1.2.2 指標計算 氣溫日較差(DTR),可根據(jù)公式DTR=Tmax-Tmin計算各站點的逐日日較差,再計算相應的平均旬、月、季及年日較差。季節(jié)劃分:春季指3-5月,夏季指6-8月,秋季指9-11月,冬季指12月至翌年2月。DTR隨時間的變化,可用一次線性回歸方程來定量描述,即y(t)=a0+a1t,式中,a1×10稱為年傾向率(℃/10a),年傾向率可表征平均DTR的年際變化趨勢,正值表示呈上升趨勢,負值表示呈下降趨勢,對方程的相關系數(shù)進行顯著性檢驗可確定傾向率的變化趨勢是否顯著,一般來講通過0.0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即可判定該樣本的變化趨勢顯著。
采用MATLAB 2017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用Arc map10.3和Excel 2010制圖。
2.1.1 旬際與月際 從圖2看出,1968-2018年貴州省旬、月平均氣溫日較差(DTR)的變化特征。旬平均DTR在4月中旬和8月上旬最大,均為9.2℃;1月中旬最小,為5.6℃。月平均DTR在8月最大,為8.9℃;1月最小,為6.1℃;其在1-4月和6-8月呈上升趨勢,4-6月和8-12月呈下降趨勢;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平均DTR分別為8.4℃、8.2℃、7.6℃和6.5℃;年平均DTR為7.7℃。
圖2 1968-2018年貴州省旬際與月際平均日較差的變化Fig.2 The ten-day and monthly averag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vari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1968—2018
2.1.2 年際與季節(jié) 從圖3看出,1968-2018年貴州省平均氣溫日較差(DTR)的年際變化特征。期間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年際變化均呈遞減趨勢,遞減率依次為冬季(-0.157℃/10a)>秋季(-0.135℃/10a)>全年(-0.097℃/10a)>夏季(-0.066℃/10a)>春季(-0.048℃/10a)。51年間平均DTR1971年最大,為8.6℃;2012年最小,為6.6℃,平均為7.7℃,下降趨勢極顯著(P<0.01)。在不同季節(jié)中,春季平均DTR1969年最大,為9.9℃;2014年最小,為7.4℃;平均為8.4℃;下降趨勢不顯著。夏季平均DTR1972年最大,為10.2℃;1998年最小,為7.1℃;平均為8.2℃;下降趨勢不顯著。秋季平均DTR1998年最大,為9.6℃;2012年最小,為6.2℃;平均為7.6℃;下降趨勢顯著(P<0.05)。冬季平均DTR1987年最大,為8.6℃;2012年最小,為4.6℃;平均為6.5℃;下降趨勢顯著(P<0.05)。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年平均日較差分別為7.9℃、7.7℃和7.6℃;2001-2010年和2011-2018年年平均日較差分別為7.8℃和7.4℃;年際變化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注:r表示相關系數(shù);**和*分別表示通過0.01和0.0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Note: r indicate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and *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test at 0.01 and 0.05 levels, respectively.圖3 1968-2018年貴州省平均日較差年際及季節(jié)的變化Fig.3 The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averag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in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1968—2018
從圖4看出,1968-2018年年及春、夏、秋和冬各季平均氣溫日較差(DTR)空間分布的變化特征。年平均DTR:全省平均DTR為5.0~9.0℃,西部、南部邊緣和東南部大部平均DTR為8.0~9.0℃,其余地區(qū)<8.0℃。其中,貴州省中北部、遵義市西北部大部及普定、六枝、鎮(zhèn)寧和關嶺地區(qū)<7.0℃。整體看,全省約80%地區(qū)的年平均DTR均為7.0~8.0℃。四季平均DTR:春季全省平均DTR為7.0~10.0℃,西部和西南部邊緣>9℃,其余地區(qū)均<9.0℃,其中遵義市大部、貴陽市南部、黔南州北部大部和萬山<8℃;整體看,春季全省大部地區(qū)平均DTR為8.0~9.0℃。夏季全省平均DTR為7.0~10.0℃,中部及西南部大部地區(qū)平均DTR為7.0~8.0℃,其余地區(qū)均>8.0℃,其中沿河、印江、石阡和鎮(zhèn)遠平均DTR>9.0℃;整體看,夏季全省大部地區(qū)平均DTR為8.0~9.0℃。秋季全省平均DTR為6.0~10.0℃,南部邊緣地區(qū)、黔東南大部及松桃和印江均>8.0℃,其中羅甸、荔波和從江均>9℃。秋季全省平均DTR為6~7℃,低值區(qū)在遵義市大部、貴陽南部及西南部大部;整體看,秋季平均DTR明顯低于春季和夏季。冬季全省平均DTR為5.0~10.0℃,其中>9℃的高值區(qū)出現(xiàn)在威寧縣,<6℃的低值區(qū)位于北部大部及萬山、六枝、普定、安順、鎮(zhèn)寧、都勻和麻江等地,其平均DTR<6℃,其余地區(qū)大部平均DTR為6~7℃;整體看,冬季全省大部地區(qū)平均DTR為5.0~7.0℃,約占全省總面積的90%,冬季平均DTR明顯低于其余季節(jié)。
圖4 1968-2018年貴州省年及春、夏、秋、冬季平均日較差的空間分布Fig.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in the whole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in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1968—2018
從圖5看出,1968-2018年年及春、夏、秋和冬各季平均氣溫日較差(DTR)傾向率的變化。年平均DTR傾向率:全省年平均DTR傾向率(萬山-印江)為-0.555~0.093℃/10 a。整體看,全省共有75個站點的年傾向率為負值,占比89.3%,其中有23個站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年傾向率為正值的站點有10個,僅有印江站變化趨勢顯著。說明,全省51年年平均DTR呈明顯降低趨勢,其中貴陽市大部、黔南州北部、遵義東部及碧江、萬山和威寧等地下降趨勢較明顯。四季平均DTR傾向率:春季平均DTR(萬山-印江)為-0.474~0.174℃/10a,春季傾向率為負值的共有60個站點,占71.4%,其中有20個站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說明,春季平均DTR呈明顯降低趨勢,其中貴陽市中部、遵義市西南部及碧江、萬山、威寧和盤州等地區(qū)下降趨勢較明顯。夏季平均DTR(萬山-印江)為-0.660~0.193℃/10 a,夏季傾向率為負值的共有64個站點,占76.2%,其中有21個站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說明,夏季平均DTR呈明顯的降低趨勢,其中貴陽市中部、遵義市西南部及碧江、萬山、威寧和盤州等地下降趨勢較明顯。秋季平均DTR(萬山-關嶺)為-0.675~0.151℃/10 a,秋季傾向率為負值的共有68個站點,占81.0%;說明,秋季平均DTR呈明顯的降低趨勢,其中貴陽市中部、黔南州北部及碧江、萬山和三都等地下降趨勢較明顯。冬季平均DTR(萬山-印江)為-0.443~0.035℃/10 a,冬季傾向率為負值的共有80個站點,占95.2%,其中有23個站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說明,冬季平均DTR呈明顯降低趨勢,其中貴陽市中部、貴定、龍里、三都、萬山、盤州和威寧等地下降趨勢較明顯。
圖5 1968-2018年貴州省年及春、夏、秋和冬各季平均日較差傾向率的空間分布Fig.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tendency rate in the whole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in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1968—2018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的非對稱性變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3-5]。KARL等[6]最早提出全球變暖主要表現(xiàn)在夜間溫度上升,且最低溫度的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溫度,從而導致氣溫日較差呈下降趨勢,該結論得到之后研究結果的證明[7-8]。馮秀藻等[11]研究指出,晝夜溫度影響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晝夜溫差的變化及配比對作物籽粒灌漿、千粒重、糖酸比和干物質分配等具有重要影響。陳建忠等[12]等研究發(fā)現(xiàn),平均氣溫日較差每上升1℃,玉米的千粒重提高約35 g。楊再強等[13]研究表明,在平均溫度均為18℃時,6℃晝夜溫差較0℃、12℃和18℃晝夜溫差更利于促進番茄的生長及其光合作用。王叢巧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晝夜溫差影響鐵皮石斛藥用成分的積累,溫差適宜具有促進作用,溫差過大反而產(chǎn)生抑制作用。研究結果表明,貴州省平均氣溫日較差(DTR)為7.7℃。平均DTR的月變化呈明顯的“雙峰”型,平均DTR最大值(9.2℃)出現(xiàn)在4月中旬和8月上旬,最小值(5.6℃)出現(xiàn)在1月中旬。各季平均DTR依次為春季(8.4℃)>夏季(8.2℃) >秋季(7.6℃) >冬季(6.5℃)??梢?,貴州省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季正值貴州秋收糧食作物和水果產(chǎn)量與品質形成的關鍵期,日照充足,日較差大,高溫熱害較東部沿海地區(qū)影響小,有利于貴州省秋收糧食的干物質累積及水果糖分的積累,形成優(yōu)質農(nóng)產(chǎn)品。貴州省全年及四季平均DTR年際變化特征均呈波動下降趨勢,全年下降趨勢極顯著(P<0.01),傾向率為-0.097℃/10a;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傾向率分別為-0.048℃/10a、-0.066℃/10a、-0.135℃/10a(P<0.05)和-0.157℃/10a(P<0.05)。貴州省年平均DTR為5.0~9.0℃,平均DTR的空間分布季節(jié)性差異明顯,春季和夏季的平均DTR高值區(qū)從西南向東北轉換;秋季平均DTR高值區(qū)(大于9℃)位于羅甸、荔波和從江等低緯度低海拔區(qū)域。冬季全省大部地區(qū)平均DTR為5.0~7.0℃,與其余季節(jié)相比,是其變化幅度最小的季節(jié),僅威寧>9℃,其余大部地區(qū)均<7℃。
貴州省全年及四季平均DTR的年際變化特征均呈下降趨勢,均以負傾向率為主,高值區(qū)位于貴州西部及東南部邊緣地區(qū),低值區(qū)在全省呈插花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