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學院美術學院,四川康定 626001)
嘉絨藏族主要分布在以墨爾多山為中心的大、小金川流域及大渡河沿岸,包括今四川省丹巴縣、小金縣、金川縣、馬爾康市、黑水縣、理縣、汶川縣等地。在多民族長期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丹巴地區(qū)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嘉絨服飾文化。如果說嘉絨男子服飾表現(xiàn)了與其他藏區(qū)的聯(lián)系,那么嘉絨女子服飾則更具本土特色[1]。丹巴嘉絨藏族女性頭飾作為當?shù)胤椢幕闹匾M成部分,既有防風、遮陽等實用功能,又體現(xiàn)了嘉絨藏族女性的審美追求,可謂是嘉絨藏族服飾當中的點睛之筆。
頭帕,又稱花帕子,是丹巴嘉絨藏族女性最具特色的頭飾之一,也是其民族傳統(tǒng)服飾“三片”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嘉慶《四川通志》記載,嘉絨婦女發(fā)結細辮,頭裹花帕”[2],可見嘉絨藏族女性佩戴頭帕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上,由于嘉絨藏族人民生活貧困,物質(zhì)匱乏,布料短缺,那時的繡花頭帕小而單薄,呈正方形,與現(xiàn)在常見的頭帕款式大相徑庭。如今,其頭帕呈長方形,長約50厘米,寬約23厘米,厚約2厘米,正面看由五層布料堆疊而成,厚實而挺括,形似板瓦。這些頭帕多由棉布、平絨或金絲絨布料制成,有黑色、白色兩種,其中又以黑色居多,這種對于黑色的喜好與嘉絨藏族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頭帕的前、后、左三邊均纏有寬度為1厘米左右的五彩線,這些五色彩邊或成長方形,或成鋸齒形,被當?shù)厝朔Q做“塔子”,象征著吉祥的佛塔,有著祈福的寓意。另外,在頭帕的角上還吊有彩線穗子,通常在左前方及左后方各吊一個,近些年,有些頭帕的右后方也被加上了穗子。頭帕上的繡花分為手工刺繡和機器刺繡兩種,據(jù)丹巴嘉絨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扎西拉姆介紹,手工刺繡的頭帕價格較高,如其親手制作的頭帕售價在六百元左右,且供不應求,而機繡的則相對便宜很多。手工制作的頭帕圖案題材豐富,包括菊花、牡丹花、八角花等花卉紋樣,長城紋、回字紋等幾何紋樣,壽字紋等文字紋樣,以及太陽神鳥等創(chuàng)新紋樣。在刺繡針法上,常見的有疙瘩繡、挑繡、滾針繡、接針繡以及十字挑花等。丹巴嘉絨藏族女性也會在頭帕上鑲嵌銀片,這種銀片與黔東南苗族的銀衣片類似,使用鏨刻雕花工藝,常見的有“壽”字紋、花卉紋、蝴蝶紋等。
丹巴縣境內(nèi)各個鄉(xiāng)均有佩戴頭帕的習俗,只是喜歡的顏色及刺繡紋樣有所不同。這種喜好上的差異與丹巴獨特的地形及其歷史文化有關。在丹巴,以縣城章谷鎮(zhèn)為中心,境內(nèi)有五條河呈梅花狀向四周散開,并將全縣深切為五個高山峽谷區(qū),當?shù)厝怂追Q其為五條溝。第一條溝主要包括位于金川河沿岸的巴底鄉(xiāng)、巴旺鄉(xiāng)、聶呷鄉(xiāng),舊時屬三土司領地,其頭帕全部用黑色布料制成,當?shù)厝讼矚g粉色、玫紅色、紫紅色的繡花,對于頭帕邊沿“塔子”的顏色,她們常常選擇粉色、檸檬黃、湖藍等純度、明度較高的顏色,頭帕整體顯得色彩鮮艷、亮麗。第二條溝主要包括位于革什扎河沿岸的革什扎鄉(xiāng),那里的女性則喜歡玫紅色、紫紅色加上黃色的花卉圖案。第三條溝主要包括東谷河沿岸的水子鄉(xiāng)、東谷鄉(xiāng),當?shù)厝讼矚g紫色漸變的花卉圖案。第四條溝主要包括大渡河沿岸的梭坡鄉(xiāng),當?shù)赜幸恍├蠇D會佩戴白色十字挑花的頭帕。第五條溝包括位于小金河流域的中路鄉(xiāng)、岳扎鄉(xiāng)、太平橋鄉(xiāng)、半扇門鄉(xiāng),當?shù)嘏云珢埸S色,其“塔子”的配色較巴底那條溝而言要偏暗一些。
近兩年來,傳承人扎西拉姆針對丹巴不同區(qū)域女性的色彩喜好,將五條溝女性喜歡的色彩融合在一張繡花頭帕當中,并且加入了漢族人比較喜歡的青花瓷色系,設計出了一款綜合花色的頭帕。據(jù)扎西拉姆介紹,五條溝的人現(xiàn)在慢慢都接受并喜歡這種新的頭帕了。由此可見,頭帕對于丹巴嘉絨藏族女性而言,其款式、顏色與圖案并不具有本真性,而是隨著流行趨勢不斷變化的,具有設計能力的傳承人在這種變化中往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藏族素來有蓄發(fā)編發(fā)的習俗,發(fā)辮也成為了藏族頭飾的一大特征。丹巴嘉絨藏族女性盤在頭頂?shù)陌l(fā)辮為一根可以取下來的黑色麻花辮,在頭飾中起著裝飾與固定頭帕的作用。發(fā)辮長度約為60厘米,寬度約為9厘米,發(fā)辮末端會系上一股一米多長的絲線,絲線多為粉色或鈷藍色。過去,發(fā)辮由真人頭發(fā)與牦牛毛混編而成,如今,已多用人造纖維材質(zhì)的假發(fā)制作了。
辮飾,即女性發(fā)辮上所用的裝飾品。在成人禮、婚禮、節(jié)日等重要場合,丹巴嘉絨藏族女性會用綠松石、珊瑚、瑪瑙、蜜蠟、象牙、金、銀等制成的飾品對發(fā)辮進行裝飾。辮飾的款式非常多,有戒式的、有環(huán)狀的,多呈圓形,但其中也不乏造型獨特的。筆者在田野調(diào)查中就見到一款大鵬鳥造型的辮飾極具民族特色。大鵬鳥兩翅張開長約12厘米,從頭部到尾部約8厘米,鳥的嘴里銜著一條蟒蛇,并用兩只爪子分別抓住了蟒蛇的頭部和尾部。相傳從前有蟒蛇為禍四方,吃了很多人,大鵬鳥為人民除害,將蟒蛇啄死,救了藏族人民。從此人們就將大鵬鳥啄食蟒蛇,救助百姓的故事制成飾品,戴在頭上,以感謝大鵬鳥的恩德。
丹巴嘉絨藏族女性頭飾作為其民族信仰的載體,體現(xiàn)了嘉絨藏族的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宗教信仰。
丹巴嘉絨藏族女性頭帕多用黑色布料制作而成,盤在頭頂?shù)募侔l(fā)辮亦為黑色,這種尚黑的習俗與嘉絨藏族的牦牛崇拜息息相關。牦牛與藏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一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原始社會,未被馴化的牦牛曾威脅著人們的安全,其強大的力量使得藏族先民對牦牛產(chǎn)生了敬畏之心,牦牛儼然成為了勇武、力量的象征。除此之外,牦牛的肉可以食用,牦牛的皮毛不僅可以用來做衣服御寒,還可以做帳篷供藏民居住,可以說牦牛為藏民提供了衣食與住所。藏民在馴化牦牛的過程中,也感念牦牛的犧牲,于是將牦牛奉為神明,產(chǎn)生了牦牛崇拜。在藏族的《創(chuàng)世紀》當中,認為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等自然物均是由牦牛身體的各個部位演化而來的。嘉絨藏族的先民主要來自古氐羌人牦牛種,其牦牛崇拜在頭飾中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則是尚黑,以牦牛的顏色黑色為圖騰色,二則就是在頭頂?shù)陌l(fā)辮中摻入牦牛毛。如今,很少有人在發(fā)辮當中摻入牦牛毛了,但尚黑的習俗一直被丹巴嘉絨藏族人民保留至今,并通過女性頭飾代代相傳。
丹巴嘉絨藏族女性將大鵬鳥作為辮飾戴在頭頂中央,體現(xiàn)了嘉絨藏族對大鵬鳥的崇拜。大鵬鳥是藏區(qū)原始宗教本教所信仰的神鳥,也稱瓊鳥。當?shù)胤婚g流傳著諸多土司為大鵬鳥所生的神話,以及大鵬鳥捕捉蟒蛇,拯救藏民的傳說。早期的瓊鳥,與瓊氏部落的巨鳥信仰有關,據(jù)傳瓊部落的祖先是從一巨鳥卵里孵化出來并繁衍生息的,因為祖先崇拜,致使瓊鳥逐漸演變成了神鳥,人們賦予它許多超乎尋常的神性[3]。
除此之外,丹巴嘉絨藏族女性頭飾也表達著嘉絨藏族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如頭帕邊沿的“塔子”紋樣,再如辮飾的材質(zhì)多選用其認為具有佛性的金銀、象牙及天然寶石。在飾品的造型上也多以圓為主,如銀泡、銀盤、琥珀、珊瑚珠、鑲寶石的戒式裝飾、象牙圈等,無不以圓為美,體現(xiàn)了“通圓無礙”的宗教觀念和審美思想[4]。
丹巴嘉絨藏族女性頭飾在過去有著區(qū)分年齡、顯示婚育與否的作用,如少女的頭帕在中間和四角繡花,而已婚少婦的頭帕只在四個角上繡纏枝花,中老年婦女則不再佩戴繡花的頭帕,改戴只有“塔子”花邊的素色頭帕。據(jù)筆者觀察,如今在丹巴縣城章谷鎮(zhèn),年輕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為漢族裝束,不再佩戴頭帕,而中老年女性很多都戴著繡滿了花的頭帕,可見頭帕已經(jīng)逐漸失去了區(qū)分年齡及顯示婚育與否的功能,但在丹巴頭帕仍然保留著一定的婚戀媒介的作用。
在革什扎、巴旺等地,有著“搶帕子”的求偶習俗。所謂“搶帕子”,就是青年男子對姑娘示愛的一種方式。在節(jié)日、慶典等集會場合,青年男子如果遇到了自己心儀的姑娘,就可以將其頭帕搶去,一邊假裝逃走一邊觀察姑娘的反映,如果姑娘也對該男子有意的話,就會害羞的站在那里,不作聲,等著男子過來歸還頭帕,這時男女青年便可利用歸還頭帕之機進行交談,商定約會時間,并將頭帕作為信物。如果姑娘不喜歡搶頭帕的男子,就會立即追上去要回頭帕,雙方會互質(zhì)歉意,男子也會重新尋找目標。在這里頭帕就成為了青年男女婚戀中的一個媒介。過去,姑娘們?yōu)樽约豪C頭帕,以展現(xiàn)其心靈手巧,如今由于較大的學業(yè)壓力與工作壓力,會繡花的年輕女性越來越少,但是她們的家人依然會購置漂亮的頭帕,讓姑娘們在集會等場合展現(xiàn)出最美的一面,以取得異性的青睞。
除此之外,在丹巴還有一首男女之間相互試探心意的情歌,其中有一段歌詞是“青布帕子(嘛啦啦)四方角(喲啦啦),四角中間(嘛啦啦什)繡牡丹(喲啦啦),只要小哥(嘛啦啦)心眼好(喲啦啦),把你繡在(嘛啦啦什)花中間(喲啦啦)”[5]。可見繡頭帕也是嘉絨藏族姑娘寄托情愫的一種方式。
金、銀、寶石制成的飾品自古便是藏民財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展現(xiàn)家庭財富的作用。發(fā)辮上滿是貴重飾品的姑娘往往被認為是美麗的。正如普列漢諾夫曾經(jīng)說過,貴重的東西是美的,為什么呢,因為它聯(lián)系著富有的觀念[6]。丹巴嘉絨藏族女性在成人禮、婚禮等重要場合都會佩戴數(shù)量眾多的貴重頭飾,以展現(xiàn)自己家境殷實,生活富裕。
丹巴嘉絨藏族女性頭飾是在特定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主要由頭帕、發(fā)辮及辮飾構成,其形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著。女性頭飾作為嘉絨藏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我們通過分析頭飾的顏色、紋樣、材質(zhì)等表象,從中解讀出丹巴嘉絨藏族的圖騰崇拜、民族信仰、婚戀習俗以及財富觀念等文化信息。可以說,女性頭飾是嘉絨藏族的價值觀念與審美追求的集中體現(xiàn),極具本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