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高樹海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4)
由于海外建設項目規(guī)模大、工期長、自然條件惡劣,所以建設項目的風險很大。近年來,中國建設企業(yè)參與海外項目建設時多次因東道國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法律環(huán)境等因素變化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因此,準確識別風險,進而做好風險預警,并有效應對和持續(xù)控制風險是中國企業(yè)提高海外投資成功率的重要前提。
風險管理通常可分為3 個階段:項目風險計劃編制與體系設置、項目風險識別和評價、項目風險應對和監(jiān)控。下面針對項目建設前期的風險計劃編制與體系設置以及風險識別的問題進行分析。
風險,在《風險管理與保險》中定義為:“在給定的情況下和特定的時間內,那些可能發(fā)生的結果出現差異。如果肯定只有一個結果,則差異為零,風險為零;如果有多種可能結果,則有風險,且差異越大,風險越大?!?/p>
風險的特征:(1)風險具有不確定性;(2)風險的損失行為包括經濟方面和心理方面。
風險的分類具體如下:
1)根據風險造成的不同后果來分:(1)純粹風險:如不可抗力等;(2)投機風險:如通貨膨脹、匯率變化等。
2)根據風險是否可以保險來分:(1)可保險風險;(2)不可保險風險,如工期延誤等。
3)根據風險產生的根源來分:(1)項目環(huán)境風險:政治、社會、自然環(huán)境、法律法規(guī)等;(2)項目自身風險:投標決策、設計、技術、現場管理等【1】。
風險發(fā)生的時間:在項目建設的全過程都可能發(fā)生風險,只是每一個階段的風險特點和內容不同。
風險分擔原則:(1)公平原則;(2)過錯原則:哪一方引起風險,就由該方承擔責任;(3)最有控制力原則:哪一方對風險最有控制力,就由該方承擔該風險;(4)最低成本原則:哪一方控制或管理風險的成本最低,就由該方承擔該風險;(5)風險與回報相適應原則:任何一方所承擔的風險程度與其所得回報相適應【2】。
項目風險管控計劃是項目風險管理的基礎,是對整個項目生命周期內如何組織和進行風險識別和分析、風險應對和監(jiān)督以及風險控制制訂的規(guī)劃。
一般風險管理計劃包括以下內容:(1)工程概況;(2)風險評估的目標和原則;(3)風險管控體系的建立;(4)風險識別方案,包括風險識別組織、方法、流程和識別成果;(5)風險分析與評價方案,包括風險分析與評價組織、分析與評價方法、評價結果。
風險管控體系一般包括以下組織:(1)風險管理委員會;(2)風險管理部;(3)項目風險管理小組;(4)各類專家委員會;(5)外部專家團隊。
目前,很多企業(yè)尤其是一些大型建設企業(yè)均建立了風險管理部,并制定了相應的風險管控制度,為其管控境外項目的經營風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1.1 國家風險
國家風險又稱政治風險,是指由于東道國政府在政權、政策、法律等政治環(huán)境方面的異常變化而給國際承包活動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內容包括政變、政府更迭、主權風險、國有化風險、戰(zhàn)爭風險和政策風險等。
由于國家政治風險涉及的評測因數屬于極具專業(yè)的范疇,一般單位不具備評估能力,所以,想參與海外項目建設的企業(yè)應密切關注一些國際知名風險測評機構公布的國家主權評級及國家風險指數,以及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國家風險評估。
3.1.2 安保風險
安保風險涉及恐怖襲擊、綁架、搶劫、槍擊等。
3.1.3 經濟與金融風險
經濟與金融風險指項目所在國(地)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給企業(yè)帶來經濟損失的風險。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包括經濟危機、金融市場動蕩、主權債務危機、通貨膨脹、利率匯率變動等。
3.1.4 法律法規(guī)風險
合同關系是建立在法律法規(guī)基礎上的,對于國際建設項目而言,在實施過程中各方面的行為必須符合項目所在國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因為一旦出現合同糾紛時,通常也以項目所在國法律作為適用的法律),否則,將存在很大程度的法律法規(guī)風險。
3.1.5 自然環(huán)境風險
自然條件包括工程場地的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場地地形、地貌、海拔、氣象水文、工程地質、自然條件限制、自然災害、各種流行病等要素。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項目的建設進程。如由于氣候因素,部分熱帶及亞熱帶濕熱地區(qū)多存在病毒、病菌、瘧疾等;如突發(fā)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爆發(fā)、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颶風等。以上這些都會造成許多在建項目被迫停工而造成工期延誤、財產損失等多種風險。
3.2.1 招標主體風險
主要表現為業(yè)主的支付出現問題的風險,這將直接影響項目的經濟成果。國際建設項目主體風險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國際金融機構出資的項目。建設企業(yè)應注意在項目建設后期可能存在的所在國政治、經濟的風險對國際金融機構政策的影響,以及項目其他應由當地業(yè)主的配套資金支付部分的風險。
2)對于業(yè)主出資的項目。如業(yè)主是政府機構或公營公司,建設企業(yè)應著重分析所在國的政策穩(wěn)定性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對業(yè)主的支付能力進行合理的評估。
3)業(yè)主是私營機構。對建設企業(yè)來說,這將意味著更大的收款風險,應更引起充分重視,并采取以下措施,盡量規(guī)避這種風險的存在:(1)應對業(yè)主的經濟狀況、財務能力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估,以確定風險的程度及控制方法;(2)在與國外業(yè)主談判時,根據業(yè)主背景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談判策略。
3.2.2 合同風險
在國際項目招投標過程中,業(yè)主作為合同文件的起草者同時也掌握著中標者的選擇權和決定權,地位的不平等直接導致招投標雙方的風險分擔原則也不盡公平。
盡管國際項目招投標中一些業(yè)主會選擇FIDIC 合同條件作為招標文件的基礎,但他們往往會利用自己的控制地位通過刪減或修改通用合同條件、增加專用合同條件的方式,將合同范本中規(guī)定的本來由業(yè)主承擔的風險轉移給承包商,達到業(yè)主期望的風險轉移目的,進而也增加了承包商的風險。
3.2.3 報價風險
報價本身的風險也需要承包商提前給予重視,包括:(1)功效誤差引起的價格風險;(2)現場調研不全面風險;(3)由不平衡報價引起的價格風險;(4)調價公式不合理引起的價格風險;(5)對保險的考慮不周也容易引起價格風險。
4.1.1 開工日期起算風險
開工日期通常標志著合同施工期限正式開始計算,以及合同各方在合同執(zhí)行期間有關責任和義務的啟動。FIDIC 施工合同條件事實上并沒有確定承包商應該開工的日期,而是提供了一個7d 的通知期。所以,如何理解并判斷“開工日期”的起始點存在一定的風險。
4.1.2 工期進度計劃風險
無論項目金額大小或者難易程度差異如何,良好和充分的計劃是項目成功實施的關鍵。建設企業(yè)要結合項目要求、自身資源、實施戰(zhàn)略以及計劃階段可以獲取的其他有效信息,制定整個項目的施工計劃,以期按照合同要求在約定工期內完成。否則,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和差異都將導致項目建設進度風險的產生,造成趕工增加費用或延期賠付的風險。
一般來講,國際建設項目商務工作包括以下內容:(1)參與有關考察和合同談判;(2)合同管理;(3)工程索賠和反索賠;(4)合同變更;(5)工程量確認;(6)工程結算;(7)分包商、供貨商管理;(8)法律糾紛等。
以上任何一部分出現問題或建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與合同條款存在的差異,都將在很大程度上產生商務風險,直接影響項目目標以及預期利潤目標的達成。
4.3.1 現場移交風險
移交場地是指業(yè)主所應該提供建設現場的占有和使用權,不僅僅包括地表的占有權,還應該包括地下設施的占有權,例如,需要拆除的水管、電纜、管線等地下設施。此類地下設施的占有權往往是其他市政部門,如果業(yè)主協調不力或不及時,都會造成此類地下設施占有的延遲,隨后造成建設企業(yè)現場施工延誤,這是建設企業(yè)在具體公共作業(yè)中比較常見的潛在風險。
4.3.2 施工質量風險
在國際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除了一些商務風險之外,工程質量風險較為突出。工程質量代表著企業(yè)及國家形象以及企業(yè)的誠信度,直接影響著企業(yè)及國家在某一國際市場的生存與發(fā)展狀況。所以,國際建設項目實施應該是在保證項目建設質量的基礎上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隨著海外建設項目數量逐漸增多,同時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本文從風險計劃編制與體系設置到風險識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希望在實際工程中將風險降到最低或者防止風險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