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郭 瓊 Liu Ying & Guo Qiong
(1.華南農業(yè)大學珠江學院,廣東廣州 510900;2.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廣州 510642)
在中國,舞獅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南獅以廣東等地的舞獅為代表,也稱“嶺南醒獅”[1]。嶺南醒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理想和藝術品格[2]。經國務院批準先后于2006年、2008年將廣東醒獅、佛山獅頭制作技藝,列入第一、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其走上了保護、傳承、發(fā)展的嶄新階段。
嶺南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醒獅起源于唐代宮廷獅子舞,五代十國后,因中原移民南遷,舞獅文化隨之傳入嶺南地區(qū),明代出現在當時廣東南??h[3]。中國龍獅協會于1995年成立,北獅重造型,南獅神形兼?zhèn)洳⑴c南方武術結合。嶺南醒獅風行于兩廣、港澳臺和東南亞僑鄉(xiāng),廣東主要集中在佛山、遂溪、廣州等地區(qū),在國內外影響力深遠[4]。
作為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醒獅的發(fā)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年節(jié)喜慶活動的重要儀式,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廣東舞獅的主要道具是獅頭、獅被和舞者的服飾,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等雄壯音樂,構成獨特的意象和色彩強烈的外部形象。舞獅的各種表演套路是由舞者的精神意念、武術水平和表演技巧共同組成的。表現吉祥、熱鬧的氣氛,滿足了人民群眾進行民間風俗活動的需求,體現了功能明確、工藝精湛、美觀耐用的實用價值。
2.1.1 臉譜造型
佛山醒獅不僅造型獨特,而且被高度的人格化。以歷史人物為主要對象,擬人化的臉譜并賦予人物典型性格。佛山醒獅以粵劇中三國歷史人物的開面為造型基礎,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色彩自身擁有某種約定俗成的象征意義[5],南獅有黑、紅、黃三種,以劉備獅為文獅代表,關公獅和張飛獅為武獅(圖1)除此之外還有專供兒童玩耍的面具----少獅。
2.1.2 獅頭造型
醒獅頭上有一個獨特的造型----角。角尖朝前微彎,增添了獅頭威風凜凜的氣勢。新型獅將獅和獨角獸兩者融合而成—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醒獅有佛山大頭獅和鶴山鴨嘴獅,佛山扎的獅頭嘴是翹起來的,而且是尖角;鶴山扎的獅頭嘴是偏平的,是鉗角。
表1 佛山獅頭彩扎制作技藝
醒獅額頭處有“天庭”即一面圓鏡裝飾物,現代醒獅頭飾的天庭和眼睛上方只留一個球纓,替代了傳統醒獅不同規(guī)格的球纓,即作了精簡處理。傳統醒獅獅頭常用火焰紋和刀劍紋裝飾,現代醒獅造型正逐漸演化。
“黎家獅”是嶺南醒獅制作技藝的杰出代表,傳承人為佛山獅頭彩扎第五代傳人黎偉(國家級)及其妹黎婉珍(省級傳承人),像所有的傳統手工藝一樣,獅頭扎作繁雜艱辛,傳承艱難,但黎婉珍的工作室卻依然堅持將家傳的手藝延續(xù),展示出佛山人骨子里的精益求精、堅韌不屈,體現著手藝人的工匠精神。
傳統南獅造型生動傳神,色彩艷麗,裝飾繁復,一只完整的傳統南獅獅頭需要至少一周時間完成。佛山彩扎獅頭工藝精湛,有扎胚、撲紙、寫色、裝飾四道工序,詳見表1和圖3所示。依照傳統南獅禮節(jié),醒獅初舞需進行點睛儀式,點睛后,獅子也隨之“醒”了。
與酒店相比,民宿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情味,主要體現在當地風土人情的融合。融入嶺南醒獅文化藝術的主題民宿更能凸顯地域特色,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當地民俗,能滿足游客深度游的需求。非遺主題的民宿是民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之一,也是避免同質化、無差異性的積極探索途徑。嶺南醒獅非遺文化中彩扎獅頭獨特的裝飾造型、精湛的制作技藝、南獅的經典表演套路等地域特色對當地民宿設計帶來了一定啟示。
醒獅參照粵劇角色開面特點,吸收粵劇裝飾手法。舞獅者表演時賦予不同獅頭造型相應的個性特征[6]。關公獅舞姿勇猛雄偉;張飛獅動作粗狂好戰(zhàn);劉備獅沉著剛健,威嚴有力。對南獅獨特造型、經典配色等進行融合再設計,形成二維平面視覺元素新形象,運用于民宿室內的配色方案和軟配裝飾中。嶺南醒獅主題元素是當地民宿空間裝飾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與當地傳統歷史文化相契合,也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需要,嶺南醒獅傳統元素的設計運用體現出一定的實用性和市場價值。
舞獅是一種集音樂、舞蹈、武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文化活動[7]。舞獅表演時鑼鼓奏響,舞獅者先“開樁”即打一段南拳,然后兩人扮演獅子表演舞蹈[8]。舞獅動作豐富,有“窺測方向”“獅出洞”“戲獅”“過橋”“采青”等套路[9]。其中采青是南獅表演的精髓,幾乎囊括舞獅的所有步法。舞獅采青的套路表演,都離不開一系列人格化了的程序:青、喜青、驚青、食青、碎青、吐青、收勢等。長久以來,每逢重要活動或節(jié)慶,都會邀請醒獅助興,世代相傳[10]。舞獅成為海外同族認祖的文化橋梁,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和意義[1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自己的舞獅隊?,F在醒獅的采“青”是將生菜和利是“紅包”掛起來,采其意頭,求吉的愿望非常強烈。嘗試對醒獅“采青”套路的演繹過程與民宿功能空間轉化結合布局,捕捉醒獅套路將經典動作靜態(tài)形象處理再設計,將醒獅精髓巧妙融入空間,讓游客換一種角度欣賞和感受嶺南醒獅文化藝術。
表2 醒獅元素提取與設計過程(設計:鄧紫嫣 劉穎)
扎獅人和舞獅人相伴而生?!袄杓要{”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家族,且從清代道光年間開業(yè)至今從未間斷。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省級手藝傳承人黎婉珍曾說,“趕時間但不能手腳急,每一個獅頭都代表著扎獅人的技藝,馬虎不得。”扎獅頭是純手工的活兒,不像流水線生產,每一筆都蘊含著中國文化的意蘊。上世紀90年代,許多由黎偉和黎婉珍兄妹制作的獅頭出現在徐克導演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影片中??梢姡{人形象自身也是一個直觀的文化傳承的可視化表達。
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產業(yè)的升級完善,鄉(xiāng)村游倍受青睞,重視主題民宿的打造能更好地保持客源的開放性和穩(wěn)定性。提煉設計語言,分析后使之與所要表現的空間形成統一和延續(xù)是空間表現的依據[12]。嶺南醒獅既能很好地弘揚地域文化,又能提升旅游品味。
本次設計實踐從設計師視角將醒獅特有的文化內容凝練可視化應用到民宿空間中形成獨特的設計語言。提取佛山獅頭彩扎形象運用于民宿品牌建設中,將設計后的嶺南醒獅卡通形象成為當地主題民宿的名片;挖掘嶺南醒獅的經典表演套路“采青”程序,并結合民宿功能空間的組織布局;同時向表演藝術家和手藝人致敬,定格經典形象轉化二維圖形運用于空間界面以及陳設設計中,烘托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民宿空間氛圍感[13-14]。
醒獅元素提取與設計過程如表2所示。
此次方案的民宿空間設計分為公共區(qū)域和私人區(qū)域,公共區(qū)域包括入戶大廳、庭院等空間,私人區(qū)域主要是民宿各類客房空間。
4.2.1 公共區(qū)域中的應用
民宿的庭院和入戶是游客從室外進入室內的必經區(qū)域,南獅的“采青”作為表演套路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操青”“驚青”“食青”“吐青”等主要程序與功能空間規(guī)劃相結合,將表演套路的“吐青”以倒置的形式運用于空間中的庭院、入戶和門頭位置重點呈現(圖2-圖4)。入戶空間定格精彩瞬間“驚青”“吐青”演繹玄關背景墻設計,醒獅吐對聯套路等好意頭運用于端景處,表達吉祥的寓意(圖5-圖6)。提取獅頭裝飾造型元素,繪制獅頭卡通二維平面形象,運用于門頭、門簾、陳設品上,醒獅主題氛圍濃烈。
■圖1 醒獅獅頭、獅被
■圖2 門頭設計過程
■圖3 門簾
■圖4 走廊端景
■圖5 入戶玄關背景墻
■圖6 庭院空間
4.2.2 客房區(qū)域中的應用
民宿親子房電視背景墻設計捕捉了“采青”套路中的“食青”畫面呈現;套房客廳沙發(fā)背景墻設計源于獅頭臉譜粵劇經典三國人物造型卡通形象再設計;客廳電視背景墻設計則是將獅頭手藝人制作過程的場景及重要工序進行造型裝飾處理,床頭柜設計融合醒獅表演中的重要樂器----外部鑼鼓造型,兼具內部收納功能結構;親子客房兒童桌椅是對高樁采青形象的定格再設計。
國內民宿的前身是客棧,主要集中在一些熱門旅游區(qū)和文化底蘊深厚的區(qū)域,近年來在全國廣泛興起[15-16]。重視地方文化特色已逐漸成為游客們深度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游客住民宿可以體驗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17-18]。嶺南醒獅民俗體現了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作為中國當代年輕設計師,有責任將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傳承。讓民宿回歸最初經營的本心[19-20],讓主題民宿有故事、有溫度、有設計、有內涵,使旅游活動的體驗和情感得以延伸。將嶺南醒獅文化融入當地民宿設計,既是對具有嶺南地域特色民宿的一種新探索,也是對嶺南醒獅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