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汶 陳澤生
廣東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 廣東 汕頭 505021
潮汕平原谷饒鎮(zhèn)地面沉降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新厝村、溪美村、新興村、頭鋪村及屬地為華里村的部分工廠、商場、學校等地,地基不均勻下降,導致村民房屋裂縫、房屋傾斜等,局部地方隨著災情逐漸加重,范圍逐漸擴大,建筑物損毀嚴重,給當?shù)鼐用竦纳敭a安全和正常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新厝村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水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22.5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83%;最大年降雨量為2740.3mm(1983年),最小降雨量為816.2mm(1963年),日最大降雨量為396.4mm(1983年6月19日);最大小時降水量50.0mm;年平均蒸發(fā)量1799.5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降雨量地域上呈現(xiàn)由北東向南東增加趨勢。臺風多發(fā),每年有2~3個熱帶氣旋。
境內主要河流為練江。練江起源于普寧市大南山五峰尖西南麓楊梅坪白水,自北流經流沙鎮(zhèn)折東至石港村38.8 km為上游,下分二支:一支東流1.5 km進入潮南區(qū),經陳店鎮(zhèn)溪至流仙村;另一支東北流1km入潮陽區(qū),經貴嶼鎮(zhèn)玉窖村、匯貴嶼水轉向東南于潮南陳店鎮(zhèn)流仙村匯合東支。
谷饒鎮(zhèn)為河流堆積平原地貌,地貌較為單一,地形較為平坦、開闊,地勢整體上北高南低,地面高程1.7m~4.6m,坡度<10°。
根據區(qū)域資料[1]新厝村出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紀桂洲群(QhG),第四紀地層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均有發(fā)育,沉積環(huán)境復雜多變,由河流湖沼相→濱海河流湖沼相→風化期河流相→河流相→海陸交互相→陸相,成因類型十分復雜,第四系沉積物厚度變化大,松散土體厚度為12.3m~118.80m,其巖性主要為黏土、砂質黏土、砂和砂礫、淤泥及淤泥質土等。
另外,分布于平原區(qū)周邊的丘陵地段基底,為晚侏羅世(J31δο)石英閃長巖、(J31γδ)花崗閃長巖、(J32ηγ)二長花崗巖,早白堊世(K12ξο)鉀長花崗巖、(K13ηγ)二長花崗巖、(K14δο)石英閃長巖等,致密狀,塊狀構造,花崗結構,巖石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石較破碎。
根據調查資料[2]顯示,新厝村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出現(xiàn)地面沉降地質災害,2004年下半年以來,災情逐漸加重,范圍逐漸擴大,地基不均勻下降、導致大量房屋墻體出現(xiàn)開裂、傾斜、巷道路面出現(xiàn)裂縫等現(xiàn)象,谷饒鎮(zhèn)新厝村的地面沉降發(fā)展時間長,迄今已達18年之久,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正常的生活秩序,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
新厝村地面沉降危害程度大區(qū)呈帶狀分布,主要分布在新厝村北部、中南部;危害程度中等區(qū)主要位于新厝村中部和南側及其他零星部位,其余區(qū)域為危害程度小區(qū)。
地面沉降的危害巨大,破壞房屋建筑、道路、橋梁、地下管線等工程設施,降低土地開發(fā)利用價值,妨礙城市建設,嚴重的可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對構筑物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為房屋墻壁開裂、墻壁與地面交接處開裂等;對工程設施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為降低堤壩的防洪能力,地面與橋梁銜接處下沉拉裂,管線維護成本大增,易發(fā)生水災,造成財產損失。據最新調查資料[3],新厝村地面沉降造成房子墻體開裂、錯位、房屋歪斜、屋頂檁條拉脫、地面磚拱起等變形跡象,多間房屋成為危房而拆除,主要特征為房屋墻體開裂,裂縫大部分為沿房屋豎向開裂,長約0.6m~5.8m,寬約1m~172mm,部分延伸至地面,地面裂縫延伸長度約0.6m~1.8m,寬約1~5mm;少量房屋存在水平方向的裂縫,長約2.3m~3.2m,寬約2m~5mm,部分房屋墻體抹面剝落、掉落;部分房屋整體下沉,沉降量約0.6m~1.1m
地面沉降的形成原因復雜多樣。地殼活動、水的作用和部分人類活動是導致地面開裂的主要原因。地面沉降類型按成因可劃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質構造運動和巖土體工程性質差異等,不為人類活動所控制;人為因素包括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大型地面工程建設、地下工程建設等。經綜合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如下。
地層巖性和結構特征是產生地面沉降的重要地質基礎,區(qū)內經歷較為復雜的沉積過程,巖性空間分布不均,砂層與黏性土層相互交互、分層多、結構復雜,為更好的對新厝村地面沉降進行分析,本次在充分分析已有監(jiān)測數(shù)據及鉆探資料[3]的基礎上,將具有相同的地質時代和沉積環(huán)境的壓縮層組分層,闡述不同壓縮層組在平面分布及工程地質性質上的垂向差異性,將新厝村內壓縮層組分為兩組。各壓縮層組分布情況如下:
1、第一壓縮土層組(Q4壓縮土層組)
該層組廣泛分布于整個新厝村,整體呈現(xiàn)由中部厚、北東向南西逐漸變厚的特征,厚度由新厝村中部的25.8m降為新厝村北東的17m,主要巖性為淤泥、淤泥質土、黏土和粉質黏土,其中淤泥、淤泥質土呈高壓縮性、流塑狀態(tài),黏土和粉質黏土為低-中壓縮性、以塑性變形為主。
2、第二壓縮土層組(Q3壓縮土層組)
分布于整個新厝村,該壓縮土層組由中部至周邊逐漸加厚,厚度由西部的55.55m降為中部的15.1m,主要巖性為淤泥質土、黏土、粉質黏土,隨著深度的加深,其壓縮性由中降至低,以塑性變形為主。第一壓縮土層組的厚度小于第二壓縮土層組,但其土體的孔隙比更大、壓縮性更高、工程力學性質更差。
選取本次土樣壓縮試驗數(shù)據進行分析,新厝村淺層土體的壓縮性較大,深層土體的壓縮性小,隨著土層黏土含量和厚度的增加,地下水開采引起的土層釋水壓縮量也逐漸增大,故本區(qū)地面沉降在空間分布上呈現(xiàn)出北東部大于南西部的態(tài)勢。
綜合以上,過量開采地下水是新厝村地面沉降的外部原因,中等、高壓縮性黏土層(淤泥質土)和承壓含水層的存在則是新厝村地面沉降的內因。另外,長期抽取地下水過程,砂土層的細顆粒流失也進一步加劇地表處地面沉降地質災害。
3.2.1 地下水開采與地面沉降形成發(fā)展的時間演變對比
根據實地走訪及野外調查,新厝村內地面沉降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①20世紀90年代之前,為新厝村地面沉降萌芽階段。該階段地下水開采僅用于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用水利用低、開采量小。
②20世紀90年代中至2004年中,為新厝村地面沉降發(fā)展階段。該階段由于工業(yè)發(fā)展需求,開始大規(guī)模開采地下水,根據收集資料顯示,2003年7月調查發(fā)現(xiàn)新厝村的地面沉降地質災害,已造成150間民房受損,災害規(guī)模屬大型。
③2004年下半年至2018年底,為新厝村地面沉降急劇發(fā)展階段。根據收集資料顯示,谷饒鎮(zhèn)境內密集分布有200多個紡織洗染廠,其中近四分之一紡織洗染廠分布在新厝村周邊華光村及上堡村;這些紡織洗染產生產用水大多取自地下水,粗略估算地下水開采量約20000m3/d,開采對象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承壓水。由于大量抽水,含水層儲水量被大量抽出,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本次搜集的3口水文井水位埋深為42.48m~50.78m)。根據資料顯示,2004年下半年以來,地面沉降地質災害災情逐漸加重,范圍逐漸擴大,導致大量民房墻體出現(xiàn)開裂、傾斜、巷道路面出現(xiàn)裂縫等現(xiàn)象,地面沉降呈現(xiàn)加速趨勢。
④2018年底至今,地面沉降減緩及控制階段。因過度開采地下水引起一系列環(huán)境地質問題,引起了有關部門重視,隨著谷饒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部門洗染廠停產,水位呈現(xiàn)緩慢回升,局部地段地面呈現(xiàn)微量回彈現(xiàn)象。
3.2.2 地面沉降與開采地下水相關性分析
本區(qū)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地下水集中開采影響范圍區(qū),當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增加,水位下降幅度較大,孔隙水壓力降低,土層有效應力增大,土層產生壓縮,地面沉降速率增加;深層地下水開采量減少,水位下降幅度較小,地面沉降速率減緩或趨于穩(wěn)定。由此可以推測新厝村的地面沉降地質災害與地下水位關系密切,由于大面積開采地下水,破壞了地下水的平衡,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成為新厝村地面沉降發(fā)生的重要誘發(fā)因素。
基本確定潮陽區(qū)谷饒鎮(zhèn)新厝村地面沉降(差異沉降)的主要原因為:新厝村第四系覆蓋層厚度大,基巖面埋深約110m,受沉積環(huán)境變化影響,地層變化較大,砂土層有突變。在人類生產活動中過量開采地下水使含水層水位下降、地下水水壓降低,地基土體中的軟土(淤泥及淤泥質土)產生排水固結沉降;砂土層因為土顆粒間有效應力減少發(fā)生壓縮變形產生地面沉降;另外長期抽取地下水過程,因為砂土層的細顆粒隨著地下水的抽取排出地表,進一步加大土體的空隙,形成孔隙或空洞等,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塌陷,進一步加劇地表處地面沉降地質災害。特別是在上部有軟弱土層及有多層厚度較大砂層區(qū)域,發(fā)生較大的地面沉降,在不同砂土層突變位置表現(xiàn)為差異沉降,破壞地表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