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寧靜
作文來源于生活,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在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下面,就小學生活化作文教學展開探討。
一、激發(fā)寫作興趣
要想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寫作過程中,愛上寫作,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只有產(chǎn)生了濃厚的寫作興趣,才能愿意寫作,寫好作文。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中。
例如,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作文主題為“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為了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尋找學生較為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身邊的人都有哪些特點、與其發(fā)生過什么故事等,將其特點充分展現(xiàn)出來。為了有明確的寫作方向,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文章,如學習《剃頭大師》中的寫作技巧,描寫身邊那些具有特點的人。寫完了,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看看誰寫得好。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寫作欲望,還能讓他們試著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寫作,從而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
二、細心觀察,積累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要想寫出佳作,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順利完成寫作。
例如,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作文主題為“寫觀察日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一寫作任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學校花壇或者周邊的公園,親近大自然、接觸大自然,并在這個過程中細心觀察,只要是美的地方,或是吸引眼球的地方,都可以將其記錄下來,積累成寫作素材。為了使文章的感情更加豐富,還可以將心得體會融入到作文中,將其真實地表達出來。素材的積累并非一蹴而就,教師應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如觀察生活中的花草樹木等。只要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這些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好幫手”,寫出更具情感色彩的文章。通過多聽、多看的方式,讓學生在良好的生活體驗中收獲豐富的素材,為后續(xù)寫作提供保障。
三、聯(lián)系生活,發(fā)揮想象力
小學生年齡較小,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活中往往會產(chǎn)生許多疑問。教師要把握學生的特點,適當?shù)匾龑В浞职l(fā)散學生的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能有效促進作文水平的提升。
例如,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作文主題為“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為了避免學生寫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著手,適當?shù)貟伋鲆龑詥栴},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你們認為二十年后,我們的生活會發(fā)生什么變化?你們希望家鄉(xiāng)發(fā)生什么變化?那時是否每家每戶是會有清潔機器人”等。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激活他們的思維。經(jīng)過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視野必定會更加開闊,進而寫出更加鮮活、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四、參與實踐,豐富情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寫作也是如此。只有學生親身體驗過生活的樂趣和魅力,才能寫出更具思想內(nèi)涵的文章。對此,教師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以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例如,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作文主題為“多彩的活動”,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植樹活動,讓學生順利完成這一寫作任務。具體來說,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在植樹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樹苗成長的不易,養(yǎng)成愛護樹木、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習慣。通過親身參與植樹活動產(chǎn)生了成就感、自豪感,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也會支持他人參加植樹活動,愛護花草樹木,對身邊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學生寫出的文章不只是簡單的植樹過程,還能寫出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大道理。如此一來,學生的文章會更有內(nèi)涵,文章的思想也會得到進一步升華。
總而言之,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能較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應以現(xiàn)實生活為切入點,激發(fā)寫作興趣;細心觀察,積累素材;聯(lián)系生活,發(fā)揮想象力;開展實踐,豐富情感,積極實施生活化教學,加強生活與寫作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寫作學習中,為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