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麗均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510000)
《愛的藝術(shù)》是德裔美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弗洛姆的代表作。在這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不是一種只是需要全身心投入而與一個人的成熟無關(guān)的情感。如果我們不努力發(fā)展我們的整個人格,實現(xiàn)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傾向,那么將導致每一次嘗試愛都會失敗。如果我們沒有愛別人的能力,如果我們不能真正謙虛、勇敢、真誠、有紀律地愛別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永遠不會滿足。[1]
因此,弗洛姆提出,愛是一門藝術(shù),這就要求想要學會愛人和被愛的人們要努力學習并且掌握這門藝術(shù)。在這里,愛不限于男女之間狹隘的愛情,并且愛也不能通過訓練和提高技能獲得。愛是整個人格的體現(xiàn),要培養(yǎng)愛的能力,就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個性,朝著有益的目標前進。《簡·愛》是夏洛特·勃朗特的自傳體小說。這部作品講述了一位英國婦女的故事,她從小就成了孤兒。在種種磨難中,她不斷追求自由和尊嚴,堅持自己,最終獲得幸福。基于此,本文將從愛是需要學習的藝術(shù),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獨立的愛使人完整三個方面對《簡·愛》的愛情進行論證。
人們普遍認為,愛是簡單的,是不需要學習的,原因有以下三點:(1)人們把愛只是當成一個被愛的問題,不是一個愛人的問題;(2)人們認為愛只是關(guān)于愛的對象的問題,只要找到理想的對象就會被愛;(3)人們混淆了愛和激情。與此相反,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shù),它需要人們掌握愛的理論并且去積極實踐。藝術(shù)是人們更好地滿足主觀缺陷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由舒適需要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要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現(xiàn)象。藝術(shù),是人的主觀行為,是人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愛就是其中一門藝術(shù),它是一種主觀需求和行為。馬丁·布伯認為,人的關(guān)系分為“我與你”和“我與它”的關(guān)系。當我?guī)е诖ッ鎸ξ覀兊膶ο髸r,對象成為了我們實現(xiàn)期待的工具,我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我與它”的關(guān)系。當我放下所有期待去面對我們的對象時,我就會與這個對象的全部本真相遇,我們的關(guān)系是“我與你”的關(guān)系,愛就蘊含在其中。[2]
由此我們得知,愛是一種需要經(jīng)營的關(guān)系,也是需要學習的藝術(shù)。人們渴望和尋求愛情,卻往往陷入錯誤的道路,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真正去愛。正因為如此,愛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控制它。這是一門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和不斷學習的藝術(shù)。
《簡·愛》中的男主角羅切斯特先生是一個有錢有地位的中年男士,比女主角簡·愛年長約二十多歲。[3]他看似冷漠和固執(zhí),實則心地善良。羅切斯特年輕時被迫娶了瘋女人伯莎·梅森,過著不幸的婚姻生活。伯莎·梅森放浪形骸,經(jīng)常大吼大叫,羅切斯特非常厭惡她,但是出于責任感沒有拋棄她。要追求新生活的羅切斯特開始周游歐洲各國,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心儀的伴侶,因此他又回到了桑菲爾德莊園,與家庭教師簡·愛相遇、相知和相愛。羅切斯特在感情中表現(xiàn)得忽冷忽熱,并且用與貴婦人交往的方式來試探簡·愛對他的愛。羅切斯特的這種表現(xiàn)體現(xiàn)為一種回避依戀人格。具有回避依戀人格的人通常表現(xiàn)出冷漠和傲慢。在感情上,他們有情感需求,但因為害怕被拋棄,他們會抑制自己的感情。當另一半與自己的關(guān)系更親密時,他們甚至會主動逃跑,故意與伴侶保持距離。當兩個人有沖突或壓力時,他們會選擇逃避。但后來,當羅切斯特對簡·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他開始學習慢慢地敞開心扉并且向簡·愛表達心意,而這個過程就是學習愛的藝術(shù)的過程。愛情不是一個簡單的對象問題,它是“一種關(guān)系的善”,是一個共同分享和成長的過程。要真正領(lǐng)會愛的本質(zhì),就必須弄清愛本身的意義。為了找到真愛,我們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造自我去學習愛。與西西弗斯無數(shù)次徒勞無功地搬石頭到山頂不同,學習愛情的過程其實是在實踐愛情中達到人生新高度的過程。
在弗洛姆看來,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而不是消極的情緒。這是一種生長在人們心中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壓抑的情感。愛可以豐富自身的生命,也可以給他人帶來快樂。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那就是愛首先是給予,而不是得到。他否認對“給”的三種解釋:放棄、交換關(guān)系和自我犧牲。這些都是非創(chuàng)造性特征的表現(xiàn)。真愛的“給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可以釋放自己的活力。弗洛姆很認同馬克思的觀點:
“我們現(xiàn)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關(guān)系是一種合乎人的本性的關(guān)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如果你想得到藝術(shù)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shù)修養(yǎng)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能實際上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關(guān)系,都必須是同你的意志的對象相符合的、你的現(xiàn)實的個人生活的明確表現(xiàn)。如果你的愛沒有引起對方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的愛,如果你作為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xiàn)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者,那么你的愛就是無力的,而這種愛就是不幸”。[4]
由此可見,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當你給予了別人這種積極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愛,你才能收獲同樣的愛。
簡·愛和羅切斯特不顧門第和地位的巨大差距而深深相愛了。簡·愛同情羅切斯特的不幸遭遇,認為羅切斯特的錯誤是客觀環(huán)境造成的。雖然他長得很丑,后來破產(chǎn)致殘,但她看到的是他的內(nèi)在美和可憐的命運,于是簡·愛積極表達了對羅切斯特的愛,并且愿意嫁給羅切斯特并照顧他一輩子,而羅切斯特也被喚醒了內(nèi)心的活力,因此更加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著簡·愛。弗洛姆認為,人們并不是為了獲得而給予,而是通過自己的給予,必然會喚起對方某種具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予也包括讓接受者成為給予者,雙方都會充滿喜悅,因為他們喚醒了一些內(nèi)在的活力。愛會因為雙方的“給予”而不斷激發(fā)新的活力,鍛造新的激情和幸福。簡·愛給了羅切斯特愛,羅切斯特也因此學會了愛,他們的愛不斷激發(fā)新的活力。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認為,純粹的愛是肯定他者的存在。[5]簡·愛和羅切斯特互相發(fā)現(xiàn)了他者的存在并且給予肯定,因此也獲得了愛的回饋。因此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能激發(fā)每個人的良好品質(zhì),讓人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和精神鼓舞,不斷的“給予”讓相愛的人迸發(fā)出新的活力。
弗洛姆不僅強調(diào)愛人之間的和諧與統(tǒng)一,而且一再提到我們每個人的獨立性。他認為雖然我們是一個整體,但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不依附于他人,獨立且只存在一次。愛人之間彼此相愛,彼此擁抱,但又彼此獨立。
在《簡·愛》中,女主人公簡·愛認為愛情應該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礎(chǔ)上,而不是建立在社會地位、財富和外表上。只有當男女雙方彼此相愛,真正的幸福才會降臨。在追求個人幸福的過程中,簡愛表現(xiàn)出不同尋常的純真、樸素的思想感情和不屈不撓的勇氣。她沒有自卑于自己的仆人身份而不敢追求愛情,她的愛純潔而高尚。她愛上羅切斯特不是因為他的財富,而是因為他把她當朋友一樣對待,并且坦誠相見。
“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我也會的,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一定使你難于離開我!就象現(xiàn)在我難于離開你!上帝沒有這樣!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經(jīng)過墳墓,將同樣站在上帝面前!”
簡·愛的話語足以體現(xiàn)她的獨立精神,她不依附于任何人,并且追求平等,才能更完整地去愛人。因此她贏得了羅切斯特的尊重和愛慕,獨立使他們的愛情更加完整。
兩個獨立的個體在愛中結(jié)合,相互支持,共同進步,從而不斷醞釀新的活力和激情,讓生命的狀態(tài)永葆青春。在某種程度上,愛使人的生命獲得持久的光彩,因為孤單的個體成為了兩個個體的靈魂的交融,促使兩個相愛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共同前行。愛支持和影響著活著的人,給愛人帶來了繼續(xù)前進的勇氣。
綜上所述,以弗洛姆的《愛的藝術(shù)》解讀了夏洛特·勃朗特的《簡·愛》,證明了愛是需要學習的藝術(shù),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獨立的愛使人完整。愛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讓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甚至擁抱整個世界。正如弗洛姆所說,如果他真的愛一個人,那么他也愛別人,他會愛這個世界和生活。如果他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他也可以說,他愛所有人,愛世界,也愛自己。努力學習并實踐愛這門藝術(shù),對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很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