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云 李加奎 布芳芳
(上海市松江區(qū)泖港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上海 201600)
近年來,上海市松江區(qū)稻田雜草稻發(fā)生程度偏重。為了減少雜草稻的發(fā)生,松江區(qū)大力推廣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為了提高機械化育插秧效率,減少育插秧成本,筆者通過大田試驗,探索出了一套“高密度播種、低葉齡移栽”育插秧技術,即在現(xiàn)有秧盤播種的基礎上,提高播種密度,以達到每盤秧苗總數(shù)增加的目的,而大田的基本苗數(shù)固定,故該技術可有效減少機插秧的秧盤使用數(shù)量,從而減少育秧成本和插秧成本。現(xiàn)將該技術的大田試驗情況和相關技術要點總結介紹如下,以促進該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
供試水稻品種為優(yōu)質(zhì)中晚熟粳稻“松香粳1018”。該品種為目前松江區(qū)主栽品種,于2018年獲得國家金獎。要求供試水稻種子符合國家良種標準(GB 4404.1-1996),純度≥96%,發(fā)芽率≥80%。
選取環(huán)境和大小相近的5塊田進行試驗。具體處理設計見表1。其中,CK1為普遍播量、常規(guī)移栽對照,CK2為普遍播量、低葉齡移栽對照,CT1、CT2、CT3均為高播量、低葉齡移栽處理。各處理其他肥水條件和大田管理均一致。
表1 試驗設計及結果統(tǒng)計
由表1可知,高密度播種、低葉齡移栽可顯著減少秧盤用量,從而可有效減少育秧過程中的人工和材料費用,進而減少育秧成本。同時能在機插秧過程中明顯提高插秧效率,且對水稻產(chǎn)量基本上不產(chǎn)生影響。其中,以秧盤播種量較普遍播量提高50%的處理表現(xiàn)為最好。
具體結果分析為:CT1、CT2、CT3處理和CK2相比,秧盤用量明顯減少,分別減少21.7%、37.0%、39.1%,且CT1、CT2處理均較CK2產(chǎn)量有所增加,說明可以通過提高播種密度來節(jié)約秧盤數(shù)量。CK1和CK2的芽谷播種量及所用秧盤數(shù)量均一致,但CK2比CK1產(chǎn)量增加3.5%,說明低葉齡移栽對水稻生產(chǎn)的影響不大。CT1、CT2、CT3處理的產(chǎn)量比CK2分別增加4.1%、0.5%、-4.8%,產(chǎn)量變化幅度也不明顯,說明高密度播種、低葉齡移栽對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不大。
2.1.1 適期、適量播種
水稻種子在播種前需經(jīng)過曬種、浸種、催芽、晾種等處理。在5月中下旬、當平均氣溫達12 ℃以上時,即可開始播種育秧。播種后直接將秧盤放在室內(nèi)或場地上進行集中疊盤堆放,并覆膜、遮陽暗化,以保濕、保溫促進種子出芽(苗)。待80%以上的芽鞘出土時,即可將秧盤移至育秧田。
2.1.2 覆蓋無紡布,保濕促齊苗
待秧盤移至育秧田后,及時加蓋無紡布,灌平板水濕潤秧板,并迅速排放,以彌補秧板水分不足,起到保溫、保濕、促齊苗的作用。在秧苗1葉1心時(覆膜后4 d左右),揭布煉苗。
2.1.3 科學管水
在整個秧田期,要保持盤土濕潤、透氣,并常用“跑馬水”灌溉秧田,保持秧田干干濕濕(以秧盤不發(fā)白為宜),以促苗生根。要做到日灌夜排,切忌長期灌水而造成爛根死秧。在移栽前3 d左右,要控水蹲苗,以防秧盤含水量過高而影響起秧和栽插。
2.1.4 施 肥
在秧田出苗揭布(膜)后,立即每667 m2追撒尿素5 kg,以促苗壯苗。施肥時,秧田需保持淺水層。
2.1.5 病蟲害防治
秧田期的主要害蟲有稻薊馬、灰飛虱等,可在水稻1葉1心期每667 m2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 g或30%混滅·噻嗪酮(抑虱凈)乳油100 mL兌水20~30 kg,對秧苗進行均勻噴霧防治。用藥時要注意保持淺水層,以提高防治效果。
精細整地是保證機插秧移栽質(zhì)量的基礎,有助于避免秧苗低葉齡移栽造成的淹苗、肥害和藥害。具體措施為:在前茬作物騰茬后,及時上水旋耕,耕深10~15 cm。移栽前2~3 d上水耙田,耙田次數(shù)不宜過多,以耙碎耙平為宜,然后采用人工或機械整細整平,力求達到整塊田高低水平一致,并清除田間殘渣和雜草。耙平后保持淺水層,沉實1~2 d,以防機插時壅泥,影響栽插深度。機插秧苗前要排掉田內(nèi)過多的水,以“瓜皮水”(水深1 cm)栽秧最好。
采用高密度播種(播種量提高),須采取低葉齡秧苗移栽,以免秧苗在秧盤內(nèi)出現(xiàn)擠苗、串苗,一般以秧苗在3葉期(2葉1心期)移栽為宜。同時,由于移栽時秧苗既小又嫩,故在起運秧苗過程中要防止秧苗萎蔫、折斷。插秧時要做到清水淀板,薄水淺栽,以秧苗入土不漂、不倒為宜,且要求整個田塊做到栽深、穴苗數(shù)、穴(株)距均勻一致。插秧后切忌馬上上水,以免秧苗飄出土層。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已成為現(xiàn)代水稻栽培的標準模式,高密度播種、低葉齡移栽技術可有效減少秧盤用量,從而節(jié)約育秧過程中的育秧土、秧盤、人工等成本,可提高機插秧效率,且對水稻產(chǎn)量影響不大。由于播種量提高,秧盤大小固定,供秧苗生長的空間有限,故要把秧苗移栽時間提早到2葉1心,否則秧齡過大,易造成擠苗、秧苗纏繞,不利于機械分苗插秧;同時,該技術對大田平整度的要求較高,且機插秧的操作難度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