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江,向文財,楊和山
(重慶文理學院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環(huán)境材料與修復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 402160)
隨著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等會議先后召開,“新時代高教40條”“六卓越一拔尖2.0”等系列文件陸續(xù)出臺,為高等教育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為新時代本科教育發(fā)展確立了基本方針和發(fā)展道路。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更加清醒自覺。當前,高校教學模式正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1]。這種轉變讓教師由“主演”變成“導演”,讓學生由“觀眾”變成了“主演”,推動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積極、主動、自主的學習。
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教學改革更加生動開放。當前,隨著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層出不窮,隨著世界正發(fā)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革,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同樣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如何加快完善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機制,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tǒng)教學,發(fā)揮其在教學改革中的積極作用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教育部在去年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八次出現(xiàn)“振興本科”的詞匯。文件要求狠抓本科教學,全面整頓教育教學秩序,淘汰“水課”、打造“金課”[2-3]。所以說,“金課”的打造勢在必行。
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標志著我國新的發(fā)展方向。幾年過去,“一帶一路”發(fā)展迅速,需要大批專業(yè)型人才投入進去,同時對于專業(yè)型人才的質量要求也大幅度提升。然而現(xiàn)在絕大部分的高校,要么只注重理論的教學,要么教學的范圍太過寬泛,對于人才的專業(yè)性培養(yǎng)不夠,不能很好地輸送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如何更多、更高質量地培養(yǎng)出專業(yè)型的人才,是我們當下教學的一個難點。
據(jù)第44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止2019年6月底中國網(wǎng)民數(shù)量為8.54億,全年新增2598萬,其中手機用戶規(guī)模達8.47億全年新增2984萬。根據(jù)2018年數(shù)據(jù)顯示其中,20-29歲用戶群體占比26.8%。其中大學???、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網(wǎng)民占比分別為8.7%、8.9%,人均周上網(wǎng)時長為27.6小時。可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青年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但如何使之最大效益化,是一個值得商討的問題。
提到網(wǎng)上學習,可能會想到慕課網(wǎng)、傳課網(wǎng)以及學堂在線等等平臺。在這些平臺上,可以觀看很多名校老師講解課程的視屏,但是太過散亂和冗雜,造成的一個結果可能就是你學了,也學懂了課程,但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么,怎么去用,這可能自相矛盾,而事實就是如此。能學到的只有某些課程,而不是一個體系,學到的東西太散、太雜,自己無法整合到一起?;蛘哒f更嚴重一點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去學什么,人云亦云,浪費了時間,沒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人去搭建整體框架,引導學習。
微課程,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也就是說,它也是一個完整的學習系統(tǒng),只不過將課程進行精簡,留下課程的骨架和精華,再和線上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接合,達到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地效果。并且結合零碎時間,將自己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合理學習,達到充實自己的目的。如果能將微課程好好使用,將對個人的發(fā)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5]。
在一些高職專科院校中,微課程的提出和使用比較多,如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劉小斌[6]認為微課程用微信、微視頻等設備或視頻去教學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側重點在于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去傳遞重要的內容, 更便于學生主動去掌握知識點。他將之實踐運用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上,期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藝術設計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打破以往思維上的禁錮,注重提高實踐和自主學習。這種形式的缺點就是需要老師及時地收集學生對于課程的喜好,是以學生的視角去展開,如果學生少的話,還可以達到一些效果,人數(shù)一多就容易混亂??偟膩碚f就是工作量大,但是得到的收益卻小。
廣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陳劍玲[7]認為微課程是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 將一定數(shù)量課時教學活動的目標、任務、方法、資源、作業(yè)、互動、評價與反思等要素進行優(yōu)化組合為一體的教學系統(tǒng)。側重課程系統(tǒng)學習, 涵蓋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資源開發(fā)、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五大部分。他將之實踐應用在模具專業(yè)教學上,反思課堂的不足,總結學生需要的學習的部分,再返還到學生身上,以學生小組學習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這種模式就比較完善了,但是過程還是太過冗雜,且以小組學習的方式,有一定的互幫互助的效果,卻又讓小組的某些成員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
黑龍江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張莉[8]認為的微課程應該由微視頻、微練習、微課件、微教案和微反思5個要素構成,是一種非常4+1微課資源結構模式,其中,具體指的是微課視頻作為“1”, 另外的“4”圍繞這個“1”進行展開設計和構建?!?”具體是指與微課視頻相關、配套的4個教學資源, 包括微教案(微學案)、微課件(微學件)、微練習(微思考)、微反思(微反饋)。主要的特點是層次少、結構簡單、適用性強。給人的直觀感受就是一直在強調一個“微”字,將所有的東西都進行一個 “微化”,可有些知識,是不能進行簡化,反而還需要復雜化,這樣才能便于學生學習。
為了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潮流的 “新學生”,在教學模式上一成不變是不行的,盲目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也是不可取的,根據(jù)多年教學的經(jīng)驗和一些高校知名教師的實際教學經(jīng)歷,總結出一種“簡-繁-簡”的微課程、零碎學習的全新模式(以下說明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yè)為例),并正在實施初步嘗試當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使用專門的手機軟件(如學習通),達到隨時、有目標地自主學習,并且通過雙重實踐,提高學習效率。
先簡單介紹這款軟件的功能設計(現(xiàn)在可針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yè)的專業(yè)課以及與專業(yè)課相關的科目進行設立),初步選項是哪門課,如:化工原理、化工綜合設計等。以下以實訓課程《化工綜合設計》為例闡述“簡-繁-簡”三步進行學習,從而做到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復雜化的效果。
“簡”—由任課老師總結出《化工綜合設計》的知識框架:主要是厘清設計思路:選擇設計合理工藝流程,進行物料、能量衡算、編撰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說明書,繪制圖紙等主要工作。針對以上主線知識章節(jié),標注重難點,通過平臺發(fā)布到學生手機端。學生通過這個框架去簡單的學習了解本書的大致內容(此框架放在軟件中每科開始學習的第一部份)。這一步可以放在聽課、實訓前,對于要上這門課的同學起到一個提前預習的作用,再結合老師上課所講,熟悉整本書的知識點。
“繁”—將上述知識框架結合老師上課所講,進一步梳理細化知識體系,完成學生自我體系建立:如工藝選擇需與項目所開展地點產(chǎn)業(yè)規(guī)劃導向、自然資源條件、交通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考察;做到知識框架的細化、延伸。在基本建立知識體系后借助軟件上的視屏(每科學習的第二部份),此視屏與正常上課比較要更加詳細,延伸的點也會更多,因為上課的時間很短,有些問題就會略講,且也是照顧自主學習的同學。每章節(jié)學習完后,再將自己所學通過思維導視圖發(fā)散擴展出來,上傳至系統(tǒng),供教師評閱。完成上述兩部分后,可通過每科學習的第三部份—實踐部分加以鞏固,這部份分兩部分,一是理論實踐,通過一些經(jīng)典試題檢驗自己所學;二是實際操作,作為具有較強的工程應用要求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yè),光是有理論知識不夠,需要實際上手操作某些實驗,這里軟件上的實驗是由老師策劃而成,當作實驗的預演,在軟件上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單元裝置,進行搭建、組合,通過后會軟件上會自動備注,當老師看到備注會及時安排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
“簡”—細致地學完一科的知識,再通過之前所列知識框架和思維導視圖進行每個章節(jié)的知識點回顧,并再次將自己所理解畫成一個簡單的全新知識框架圖。針對上述《化工綜合設計》中知識框圖中:可行性分析即可添加為(主要包含:1、技術可行性分析;2、社會效益可行性分析;3、投資經(jīng)濟可行性分析)APP上每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將所有學生的兩種框架圖和一種思維導視圖收集起來,讓同學們可以互相對比學習,老師看到學生的圖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更好地指導。
眾所周知,課堂的時間有限,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想要通過課堂上的一個短暫學習去將一個專業(yè)的知識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通過這個新模式,學生無論是在學習學校安排的課程,還是一些學校沒開放,但是老師推薦成立的拓展課程,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這種模式使用的是手機軟件作為學習平臺,在學生有零碎時間時也可以學習,充分利用時間。軟件上也設立了在線交流和反饋模版,有不懂的問題和對課程的建議都可以及時反饋。
現(xiàn)在這種模式在學生中已經(jīng)初步開展,雖然只有第三部分比教完善,其余部分還在建設當中,但效果逐漸明顯,學生對知識的掌控增強。
教育者的核心任務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高質量人才,要懂得用一些簡單地方法去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只是簡單的填鴨式灌輸,通過本文提出的微課程學習的新模式,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有效率,更加有指向性,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的推行,去響應國家對于“金課”建設的號召,也能對廣大學子的學習有促進作用,為祖國的發(fā)展提供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