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燁炫,張西亞,趙秋艷
(河南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自然選擇與進化不僅創(chuàng)造了生命體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同時也賦予它們獨特的能力,使其能夠在動態(tài)環(huán)境中特異性地重新組裝成更先進的復雜系統(tǒng),并且具有高精密度、高效率以及高適應性。堅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聯(lián)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1]。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動都具有普遍聯(lián)系性,不可能出現孤立存在的情況,因此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課堂教學都應堅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對事物的聯(lián)系進行具體分析。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自然界的絕對不變性這樣一個見解”,雖然,不同類型的生物大分子在生命體內發(fā)揮著各種各樣的作用,但其本質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食品生物化學是我校食品專業(yè)學生的核心課,也是學生從分子水平了解食品營養(yǎng)物質變化的基礎。通過對生命有機體所需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進行結構、性質、功能及其代謝的學習,認識復雜生命現象的化學本質;進而將其靈活應用到食品的營養(yǎng)與健康,工藝設計與生產實踐中,輔助解決食品工程相關問題。如何將哲學思維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覆蓋整個教育教學體系,為廣大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哲學理論思維較之科學理論思維來說,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釋性,因此,在從事教學研究時,以哲學世界觀為指導,有助于我們更正確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會使我們的教學內容更合理與快捷。只有能夠正確的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帶來豐富的收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哲學在一定意義上有指導食品生物化學學科發(fā)展的作用,為其提供方法論和思想觀。而從另一方面上來講,食品生物化學課程講授也為哲學提供理論實證和實驗驗證。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哲學發(fā)展的高級階段,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辯證邏輯是邏輯思維的高級形式[2]。恩格斯也曾說過,辯證邏輯明顯優(yōu)于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僅是將不同判斷和推理過程毫無規(guī)律的列舉出來,從中并不能獲得有效的信息,而辯證邏輯則突出各種事物之間聯(lián)系,從低級到高級,使之體現隸屬和遞進的關系。在我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以唯物辯證思維為基礎,包括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等[3]。
首先要注意研究目標本身的個性與共性、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根據研究目的的需要來歸納出有用的內容。其次,運用矛盾的觀點分析實驗結果,綜合得出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和具體特征。在食品生物化學的實驗過程中,無處不用到唯物辯證思維方法,例如,淀粉中還原糖的測定實驗,學生通過調研淀粉的消化方式以及還原糖的測定方法,歸納總結得到適合本實驗的方案;一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僅僅依靠實驗方案上的步驟逐步進行,在完成還原糖標準曲線后,檢測了淀粉實際樣品不同消化時間下的還原糖的含量,雖然能夠完成實驗,但對實驗整體的把握能力十分欠缺,并不知道淀粉消化后還原糖的含量與標準曲線的關系,只是將數據簡單羅列,沒有運用辯證邏輯思維方式去探究每步實驗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整個實驗方案的設計思路。辯證的邏輯思維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種綜合邏輯分析方法,以分析為主導的形式邏輯為出發(fā)點和基礎,但它并不是只分析表面直觀的內容,而是透過表面現象了解其內在聯(lián)系,從而實現以綜合為主導的分析模式。在實驗中,不僅需要學會以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看待問題,還要發(fā)揮學生自身合理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認識潛能。最后,利用抽象思維和具體思維,獲得最終的研究結論。實驗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成功的實驗可以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但不好的實驗結果,既能為修改實驗設計提供良好的實驗依據,也同樣為我們科研設計提供有用的信息,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實驗小組內部的不斷交流,我們可以更好地把實驗整體分析成各個小部分,從中去掉那些偶然發(fā)生的、非本質的信息,獲得必然能得到的結果,分別加以總結,再把整個實驗中各個結論、特點和關系加以綜合,形成最終的結論。
現象揭示了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其外部聯(lián)系和表面特征的,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4]。在科學研究中,實驗結果所顯示的現象并不全都為真現象,有時候會出現一些誤導我們判斷的想象,例如,在探究大分子蛋白和小分子相互作用時,以模板蛋白牛血清白蛋白與常見的熒光小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為例,但實驗結果發(fā)現,二者是以兩種方式進行相互作用的,而牛血清白蛋白自身則正好包含兩個能與其發(fā)生相互作用的位點,這就很容易使我們聯(lián)想到該熒光小分子分別與模板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的2個位點結合,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這種判斷是錯誤的,雖然結果表明該熒光小分子確實與模板蛋白以兩種方式結合,但是以另外兩種不同的形式結合。因此,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時,不能只停留在實驗結果的表面現象中,而應該不斷分析、深入探討其內在本質,這才是實驗中的最根本結論。不管事物的運動行為如何,在其內部均能發(fā)現自身相矛盾的地方,這種特殊形式的矛盾,就構成了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方法。
食品生物化學本身就是需要大量的化學反應來解釋代謝通路,需要學生進行各種實驗,整個實驗過程貫穿著現象與本質的思想方法,學生可通過不同實驗中所發(fā)現的現象,以及實驗結果所表現出的現象,總結分析整個實驗過程中事物發(fā)生變化的規(guī)律,其本質是事物之間發(fā)生一定的相互作用?,F象與本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因此,現象不能脫離本質,本質是現象的根據,本質也不能脫離現象,本質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這也表明學生在進行實驗研究時,不能不管最終的實驗結果,而隨便猜想其本質,應該綜合看待實驗結果,有時現象并不能夠完全地反應實驗本質,應去除假現象,保留真現象,從而獲得最終的結論。現象是我們從實驗結果中獲得的最直接的信息,也是我們考察實驗結果本質規(guī)律的向導,本質只能間接地被認識,只有先充分了解現象,借助合理的抽象思維,才能更好地揭示物質的本質規(guī)律。在進行氨基酸紙層析實驗中發(fā)現,有些同學能獲得良好的層析斑點,有些則出現明顯的拖尾,或者無法找到相應的斑點,通過總結各個小組的操作方式和實驗過程,發(fā)現其關鍵在于最初點樣時的力度以及點樣后是否快速進行烘干處理??傊?,在實驗課程講授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這樣分析和解決問題就會得心應手。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從量變開始,量代表著事物的數量、規(guī)模以及大小,量的改變會導致事物內在規(guī)定性發(fā)生變化,也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5],例如,學生在進行雞蛋中卵磷脂提取時,不同溶劑提取卵磷脂的效率不一,提取溶劑的量也對提取效率有一定影響,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實驗優(yōu)化,才能獲得最優(yōu)的提取條件。但在我們的實驗研究中,并不是只要發(fā)生量變就能產生質變,從量變到質變需要跨越度,即量的變化超過了度,便能形成新的質變,但也要遵循適度原則,須要按照規(guī)律,一步一步的進行,如果只是量的堆積,而不考慮度,即使實驗做的再多,最終也會失敗,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實驗做了很多,但結果仍然不理想。
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標準。毛澤東曾指出:“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fā)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盵6]這也同樣適用于我們的課程實驗中,在實驗方案制定前期,學生需要通過大量的文獻調研,總結相關內容,來制定合理的實驗方案,雖然已各個角度論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獲得較為明確的實驗結果,但一些預期目標仍然需要通過實驗來進行驗證,只有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我們由理論得出的結果同樣須要通過大量的實驗驗證這些理論發(fā)現,只有正確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才能是真理。
在食品生物化學整個的實驗課程中,有些學生能夠簡單快速的完成實驗,并獲得良好的實驗結果,有的則無論怎么重復,仍然無法的到結果,整個實驗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在課程中應潛移默化的給學生提出正確的科研思維,以唯物辯證思維方式去看待新發(fā)現、新事物、新理念的出現和發(fā)展,能大大提升我們對整個實驗內容的充分認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過程,能夠有效地去除實驗結果中的假現象,得到有用的真現象,并對其分析總結獲得最終的本質信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中,任何發(fā)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循序漸進中逐漸獲得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依據理論設計得到的抑制劑,同樣須要通過實驗驗證它們的抑制效果,這也進一步表明遵循哲學的基本原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們的科研效率。因此,在食品生物化學實驗課程中,哲學觀念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導,也為我們的實驗結果的分析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