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東,靳貝貝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三地質勘查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工作區(qū)大地構造位于華北地臺南緣、華熊臺隆熊耳山隆斷區(qū)。地層區(qū)劃分為華北區(qū)、豫西分區(qū)、熊耳山小區(qū)。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宇太華巖群、中元古界熊耳群、新生界古近系。區(qū)內斷裂分為北東向及東西向二組。近東西向的山前大斷裂構造縱貫全區(qū),北東向構造為該區(qū)主要的控礦構造。該區(qū)巖漿活動頻繁和強烈,活動時代有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其中中生代燕山期的巖漿活動對該區(qū)金、銀、鉛鋅礦床的形成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工作區(qū)具備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背景。
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宇太華巖群(Arth)、古近系漸新統(tǒng)大峪組(E3d)及第四系(Q)。太華巖群(Arth)呈東西向長垣狀分布在區(qū)域東部的田田溝一帶,是形成于太古宇的片麻巖帶。主要巖性為白色石榴角閃黑云斜長片麻巖、綠簾石化黑云斜長片麻巖,該組地層與太古宇變質侵入巖系及早元古代變質侵入巖系呈侵入接觸,局部呈斷層接觸。大峪組(E3d)地層呈脈狀或似環(huán)狀分布于區(qū)域東北部的寺溝和秀才嶺一帶。主要巖性為灰紅-雜色復成分礫巖、紫紅色粉砂質巖屑砂巖不等厚互層或夾層。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區(qū)域的東北部郭莊一帶。
工作區(qū)大地構造位于華北地臺南緣華熊臺隆區(qū)。區(qū)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主要為喜山期和燕山晚期-喜山期斷裂。根據斷裂走向、結構面力學性質及控巖控礦特征,可將斷裂分為近東西向、北東向二組。
近東西向斷裂F1:為山前斷裂,西起五龍溝,經秀才嶺、金山向東延出區(qū)域,全長約8km,為區(qū)域古老斷隆與新生代斷陷區(qū)的分界線??傮w走向65°~75°,呈折線狀展布,斷面北傾,傾角西緩東陡,西段30°~35°,東段在35°~55°。該斷裂南側地層為基底巖系及晚白堊世花崗巖基,北側為第三系及第四系松散沉積物。該斷裂破碎帶內大量發(fā)育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碎粉巖等,并偶見有碎裂的糜棱巖、千枚巖殘塊。脆性斷裂明顯,斷面上殘留有大量的擦痕、階步,并普遍發(fā)育近直立的羽狀節(jié)理。該斷裂含礦性一般,部分地段經剝土工程驗證有金礦化顯示。
北東向斷裂F2 ~F10:該區(qū)共發(fā)現北東向斷裂9 條,主要分布于工作區(qū)的中南部,為脆性斷裂,成群出現,延伸穩(wěn)定,走向集中于20°~55°,傾角一般在30°~55°。北東向斷裂為區(qū)內主要的控巖控礦構造,其活動歷史長,期次多,規(guī)模小,形態(tài)復雜。此次工作圈定的P3、P7、P10金礦體均和斷裂密切相關。
區(qū)內巖漿活動表現極其強烈,主要為侵入巖,具有多類型的特點。侵入巖出露面積約為5.6km2,集中形成于早白堊世、中元古代、早元古代。形成了該區(qū)的熊耳群火山巖系,伴隨火山活動也形成了一些淺成相的巖株,巖脈(墻)及超淺成次火山相侵入體。
銅里溝-田田溝金礦賦存于北東向構造蝕變帶中,屬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在工作區(qū)內共圈出3 個金礦體,P3為主要礦體,P7、P10 為次要礦體。
P3 金礦體是區(qū)內主要礦體,位于礦區(qū)東部溝口水庫西側,產出于北北東向構造蝕變帶中,其形態(tài)受構造控制。因礦體產狀較緩,礦體切割整個山包,沿山體周邊呈環(huán)狀出露,平面上呈橢圓形。礦體賦存標高703 ~809m。礦體總體產狀傾向115°,傾角26°,地表沿走向控制長度約80m,沿傾向控制延深約200m。礦體厚度為0.54 ~3.38m,平均厚度為1.67m,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60.19%,屬于穩(wěn)定型。金品位1.45 ~7.04g/t,平均品位2.21g/t,金品位變化系數為126.43%,屬于較均勻型。礦體和圍巖二者無明顯的界線,呈漸變過渡關系,主要通過分析結果劃分礦體界線。礦體中偶見少量夾石多呈透鏡狀。
P7 礦體位于礦區(qū)中部榆樹溝一帶,礦體總體產狀傾向296°,傾角57°,礦體地表沿走向控制長度約380m,沿傾斜控制延深78m。礦體呈脈狀,形態(tài)受構造控制。礦體賦存標高736 ~780m。礦體厚度為0.40 ~1.11m,平均厚度為0.75m。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72.38%,屬于穩(wěn)定型。金品位2.03 ~6.98g/t,平均品位2.18g/t,金品位變化系數為131.13%,屬于較均勻型。礦石類型以蝕變巖型為主。
P10 礦體位于礦區(qū)西南部,礦體走向北東,傾角較陡,總體產狀傾向330°,傾角78°,礦體地表沿走向控制長度約370m,沿傾斜控制延伸120m。礦體賦存標高680 ~800m。礦體厚度為0.48 ~0.72m,平均厚度為0.70m。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69.78%,屬于穩(wěn)定型。金品位1.50 ~13.19g/t,平均品位4.59g/t。金品位變化系數為138.24%,屬于較均勻型。礦體形態(tài)呈脈狀。
根據光、薄片鑒定結果,礦石中主要有用礦物以自然金為主。其他金屬礦物以黃鐵礦、褐鐵礦為主,次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黝銅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方解石占、絹云母、綠泥石以及少量綠簾石。
根據分類統(tǒng)計及光、薄片鑒定資料統(tǒng)計,結合野外實地觀察,礦石主要礦物共生組合如下:(1)自然金+黃鐵礦+褐鐵礦+方鉛礦+磁鐵礦+長石(絹云母化)+絹云母+ 石英+鐵白云石;(2)自然金+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 黃銅礦+黝銅礦+絹云母+石英+鐵白云石+綠泥石。第一種礦物組合常見于氧化礦石中,第二種礦物組合多見于原生礦石中。
(1)礦石結構:粒狀結構、壓碎結構、乳滴結構、交代結構。粒狀結構主要表現為金銀礦物和金屬硫化物多呈他形,其次為半自形和自形,是礦石的基本結構;壓碎結構主要表現為長石雙晶彎曲和錯位,石英有波狀裂紋消光。(2)礦石構造:塊狀構造、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為礦石主要構造,各種礦物分布均勻成致密塊狀。脈狀構造為多金屬硫化物呈單獨或各種脈體分布在石英、蝕變巖中。浸染狀構造由細粒黃鐵礦、方鉛礦呈星點狀分布于脈石中而形成。
區(qū)內金礦的成因和構造以及巖漿巖關系密切。構造是該區(qū)最重要的控礦因素,區(qū)內構造既是成礦時的運礦通道,又是后期的儲礦空間。成礦熱液在斷裂構造的有利部位富集,相繼形成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巖漿巖是該區(qū)的另一控礦因素,礦體形成與燕山期花崗巖關系密切。根據巖體同位素地質資料證明,燕山期花崗巖屬重熔型花崗巖漿形成的花崗巖,巖漿活動提供了強大的熱動力條件,使成礦物質在構造有利部位沉淀富集成礦。
(1)構造-巖漿巖標志。金礦體與燕山期花崗巖漿有內在成因聯系。區(qū)域內金礦化明顯繞巖體分布,因此燕山期花崗巖的周圍是尋找這類礦床的良好地區(qū)。銅里溝-田田溝礦區(qū)金礦體明顯受斷裂構造控制,區(qū)域上不同方向的構造蝕變巖帶都顯示出良好的成礦遠景。因此在花崗巖基周圍的構造蝕變巖帶,是尋找這類礦床的重要標志。
(2)化探找礦標志。區(qū)內開展的1 ∶10000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了金元素的分布范圍、分布規(guī)律及富集特征,為探礦工程的布設提供了依據。經查證金異常主要集中在礦區(qū)中部,異常中心和含礦構造帶位置比較吻合。異常形態(tài)呈不規(guī)則橢圓狀,連續(xù)性好,濃度分帶清晰。此次圈出的金異常給找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指示作用。
(3)圍巖蝕變標志。區(qū)內與成礦作用直接有關的熱液蝕變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等。這些蝕變和礦化與金礦化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其中黃鐵礦是重要的載金礦物,是尋找該類礦床的直接標志。在地表附近,黃鐵礦氧化后為褐鐵礦所取代,形成更加明顯的直接找礦標志。
(4)采礦遺跡標志。采礦遺跡,特別是以往民采老硐規(guī)模、形狀和分布可以指示礦脈在地表附近的規(guī)模、品位和大致形態(tài)。因此,采礦遺跡既是找礦直接標志,也是蝕變破碎帶含金性好壞的評價標志。
(1)該區(qū)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早期太華群地層中蝕變巖帶為成礦提供了物質來源,燕山期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提供了強大的熱動力條件,為成礦物質的活化轉移提供動力來源,從而使金遷移并在有利部位初步富集。因此該礦床的成因類型為巖漿熱液形成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2)區(qū)內礦體的形態(tài)、產狀、規(guī)模嚴格受北東向斷裂控制,在構造交匯部位和產狀變化較大部位往往更容易成為金礦體富集中心。斷裂構造、巖漿巖、地球化學及圍巖蝕變等幾種重要的找礦標志可以很好地指導該區(qū)的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