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可
張良拜師 圖
西漢開國功臣留侯張良,以籌謀劃策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封留侯。漢高祖劉邦師事張良,故史稱張良為帝王師。張良一生充滿傳奇。少年、青年時的張良以豪俠著稱,敢于行刺千古一帝秦始皇,成年張良為帝王師,晚年張良導(dǎo)引辟谷,隱于都市作神仙游。特別是俠客張良一轉(zhuǎn)身,脫胎換骨成為輔明主定天下的謀臣張良。這是怎么一回事?還得從頭說起。
張良原是六國時韓國公室貴族,姓姬,父、祖兩代歷仕五位韓王為國相,身世顯赫。公元前230 年,秦滅韓,其時張良年少約二十左右,還沒出仕,國破家亡。當(dāng)時張良擁有三萬多奴仆的家產(chǎn),他毀家紓難,全部變賣,用于拜師學(xué)藝,尋求刺客,誓報國仇家恨。
這時,張良的親弟病死,草草掩埋,張良就毅然離家,踏上報仇雪恨的征途。足跡踏遍黃河兩岸、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歷經(jīng)今河南、山東、河北、關(guān)外東北,乃至朝鮮,尋訪勇士。
張良從公元前230 年到公元前218 年,歷時13 年,終于尋得大力士,在公元前218 年于陽武博浪沙刺殺出巡郡縣的秦始皇,未能成功。張良遭到全國通緝,他改姓埋名,化名張良,逃到交通四達的下邳躲藏。由于交通四達,人流復(fù)雜,消息靈通,不出門戶知天下事,既易躲藏通緝,又能結(jié)交天下豪杰,避禍于下邳,突顯了張良的智慧。
挫折促使張良痛定思痛,認(rèn)為只是報仇雪恨,逞豪俠的匹夫之勇,殺了一個秦始皇,救不了天下黎民百姓,器量太小。此時,張良得到高人指點,史稱黃石公,傳授了張良《太公兵法》。張良修養(yǎng)礪志,從公元前218 年到公元前209 年,十年磨礪,胸藏韜略,等待時機,立志滅秦輔明主,解救天下蒼生。
公元前209 年,陳涉起義,張良也在下邳聚結(jié)了一百多青年的一支隊伍,打算去投靠代理楚王景駒。公元前208 年,沛公劉邦率領(lǐng)幾千人掠地至下邳。張良?xì)w附,多次用《太公兵法》對劉邦講解,奉獻策略。別的人聽不懂,只有劉邦十分欣賞,一一采納。張良打心眼里佩服,稱贊劉邦:“真是一個天才”。
張良認(rèn)為劉邦就是他要尋找的明主,從此追隨劉邦滅秦建國。劉邦也敬重張良,師事張良,君臣如魚得水?!妒酚洝肪砦迨濉读艉钍兰摇酚涊d了張良為西漢建立,以及鞏固西漢政權(quán),奉獻了十五道奇策良謀。具體內(nèi)容如次:
第一計:公元前207 年8 月,劉邦西入武關(guān)滅秦,張良獻計破秦峣下軍;第二計:公元前206 年11 月,劉邦入秦,居秦宮室不出,張良諫言劉邦出宮,封府庫,還軍霸上以待項羽;第三計:張良利用項伯之愚和樊噲之勇,解劉邦鴻門宴之困,保存實力;第四計:張良再利用項伯,使劉邦獲得漢中地區(qū),受封漢王;第五計:張良建言劉邦入漢中火燒褒斜棧道,麻痹項羽;第六計:張良致信項羽伐齊,為劉邦奪取關(guān)中滅三秦王,贏得時間;第七計:下邑之謀,張良獻滅楚大計;第八計:公元前204 年4 月,項羽急圍漢王劉邦于滎陽,劉邦刻印打算立六國后為諸侯王,用以樹項羽之?dāng)?,張良列舉八條理由諫阻劉邦分封;第九計:公元前203 年形勢變化,張良建言劉邦立韓信為齊王,以滅楚;第十計:公元前202 年,張良建言劉邦背約窮追項羽,迫使項王自刎烏江,楚滅漢興;第十一計:公元前201 年3 月,張良建言劉邦封雍齒為侯,安定天下;第十二計:公元前201 年5 月,張良建言劉邦采納劉敬遷都之議,劉邦立即聽從,于是西漢從洛陽遷都長安;第十三計:張良為呂后保太子,建言呂后用重金聘商山四皓為太子友,太子劉盈果賴四皓得以保全;第十四計:張良建言劉邦用蕭何為丞相,制定休息無為政策,繼任者曹參遵而無失。百姓歌曰:“蕭何為法,斠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第十五計:公元前196 年,張良從高帝征討代相陳豨,獻計滅陳豨,奪取馬邑。
張良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首席謀臣,獻策多多,上述十五計僅僅是有關(guān)國家存亡大計的一部分?!读艉钍兰摇吩唬骸埃◤埩迹┧c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這段話有兩個重心,一是說,張良恪盡職守,關(guān)系國家大事,獻策多多;二是說,張良進策技巧“從容言”,使領(lǐng)導(dǎo)樂于采納,此點極為重要。古代的首席謀臣,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的首席顧問兼大秘書,讓領(lǐng)導(dǎo)言聽計從,才能發(fā)揮作用。什么叫“從容言”?表面是指對話技巧,兩人對話十分和諧,寬松,進言人沒有負(fù)擔(dān),盡情把理說透。聽言者愉快接受,并付諸實現(xiàn)。
“從容言”的實質(zhì)是指進言者的品德修養(yǎng),盡職盡忠,沒有絲毫個人雜念。凡私心雜念者,總是察言觀色,投其所好,賣弄聰明,自己不知不覺墮落成為諂媚小人,進而成為弄柄奸臣,沒有好下場。張良進言,從不搶先,不圖功名,誠心誠意對事,成為進言者的典范,贏得劉邦敬重,尊張良為師長,從不稱張良之名而稱字,左一個“子房如何如何”,右一個“子房如何如何”。子房,就是張良的字。劉邦對其他大臣,乃至包括蕭何,都是呼來喚去,如使奴仆,唯有對張良師事之,對張良的建言,從不打折扣。張良是怎么做到的呢?細(xì)說端詳:
其一,張良進言,從不爭功,不出風(fēng)頭,不搶先發(fā)言,看準(zhǔn)時機,向劉邦進言,功歸首先建言者,或說理透徹的建言人。例如,張良第二計,建言劉邦出秦宮室,封府庫,還軍霸上,先是樊噲直諫,劉邦左右大臣也多有勸說。張良最后總結(jié)分析,指出劉邦若不出秦宮室,項羽入關(guān)將有滅頂之災(zāi),劉邦徹底心服。又如第十二計,議遷都,眾大臣爭論得一塌糊涂,眾將皆楚人,不愿西遷。等到劉敬從西戎戍守歸來,進言劉邦以暴力取天下的人不可效法西周文王、武王以德取天下,要占有地利。劉邦動心,才去問張良,張良借機詳細(xì)分析利弊,功歸劉敬,說:“劉敬說是也”。劉邦當(dāng)天就決策遷都。
其二,棘手大事,進言者要承擔(dān)責(zé)任,主動唱黑臉,留給決策人唱紅臉。張良進言劉邦的第一計,用兵法詭道計破秦峣下軍,第十計進言劉邦窮追項羽,這兩計均為定盟背約行為。以純道德論,背約非君子,乃小人,這個鍋不能讓稱帝的劉邦來背負(fù)。此時張良主動強諫,承擔(dān)負(fù)約之名,唱黑臉,把勝利果實和唱紅臉留給劉邦,那劉邦的激動之情,不必言表。
其三,重大決策,務(wù)必穩(wěn)重,留在決策人問計時再進言,才能收到奇效。張良進言第七計,下邑之謀獻滅楚大計,是劉邦在彭城敗北,退逃塗中問計時,張良奉獻的。劉邦五十六萬大軍在彭城被項羽三萬輕騎打敗,使劉邦產(chǎn)生了極大的恐懼與震撼。所以在敗北途中急于召開軍事會議,劉邦說誰能助我滅項羽,分天下之半。張良認(rèn)為時機已到,他建言劉邦先打一個勝仗,阻擊項羽于成皋以東,漢軍建立成皋防線,利用地理形勢,劉邦親自坐鎮(zhèn),吸引項羽屯兵于堅城之下;然后派韓信在北方開辟第二戰(zhàn)場,滅魏、趙、代、燕,進兵齊國;再派彭越深入楚后方,擾亂楚軍后勤;再派一位辯士到南方說降九江王英布?xì)w漢,也就是張兩翼包圍項羽,當(dāng)韓信深入齊國之時就是項羽滅亡之日。這一計劃,史稱下邑之謀,正面戰(zhàn)場在成皋,史稱成皋之戰(zhàn)。整個楚漢相爭的進程,就是下邑之謀的執(zhí)行過程。如此重大戰(zhàn)爭決策,張良十分沉穩(wěn)地放在決策人劉邦急于問計時和盤托出,收到整個漢軍集團堅決執(zhí)行之效,創(chuàng)造了歷史。
其四,進言人要善于諷諫,啟發(fā)決策人醒悟,改變其固執(zhí)己見,是一種藝術(shù)。張良獻策第十一計,進言劉邦封雍齒為侯,撫平功臣爭功,穩(wěn)定了初建的西漢政權(quán)。劉邦豁達大度是他性格的優(yōu)點,善于團結(jié)人。但劉邦又心胸狹隘,固執(zhí)己見,記恨報仇。論功封侯,只講親疏,大臣寒心。有的感到身危,已有叛變發(fā)生,項羽降將利幾就叛變了。講大道理劉邦聽不進去,張良陪伴劉邦出游,故意危言聳聽,說諸將三三兩兩交頭接耳在謀叛。劉邦心驚,忙問怎么辦?張良故意說,陛下最恨的最想殺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張良說:“趕快封雍齒為侯,諸將就安定了”。這其實是張良勸諫高祖不要以意為法,論功不要親疏有別。又,張良建言呂后保太子的第十三計,處人骨肉之間不是口舌能爭的,讓太子以四皓為友,其計妙絕。東漢末,諸葛亮計保荊州牧長子劉琦就是效法張良的妙計。
其五,不涉及人際關(guān)系地進言,暢所欲言。張良十五計中多數(shù)奇策均如此,茲不贅。涉及人事關(guān)系而事關(guān)重大者,進言要充分說理。張良進言的第八計,勸阻劉邦分封六國后,此計乃劉邦心腹酈食其所獻,張良得知極為震驚。因為劉邦已刻好印,酈食其馬上就要出發(fā),事情緊迫。張良立即進言,用八條道理層層深入,力諫劉邦不可分封,否則大勢將去矣。楚漢相爭的實質(zhì)就是大一統(tǒng)政治與分封政治的博弈,劉邦若封六國后,豈不是步項羽后塵!后來形勢變化,張良建言封韓信、黥布、彭越為王,乃是權(quán)變。用今語言之叫靈活性,張良也是運用精熟。
總上所述,張良的“從容言”,表面看是進言技巧,實質(zhì)是品德修養(yǎng),只有一心為公的人才能把握好進言的尺度。沒有私心雜念,才能做到盡職盡責(zé)。劉邦師事張良,一半是敬重張良的智慧,一半是敬重張良的品德。蕭何、曹參兩人是同鄉(xiāng),同僚,又是好友,可是在論功行賞時,兩人互不相讓,差點水火不容。張良卻是功成身退,拒絕受封大縣。德行高下,一經(jīng)比較,不言而喻。高祖品評大臣,特別將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并提,稱為人杰。漢初三杰,由此而生。張良居三杰之首,高祖給予了最高評價,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確實是名至實歸,當(dāng)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