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娟,曹海龍,唐 芳
(1.臨洮縣中醫(yī)院藥械科,甘肅 定西 730500;2.臨洮縣衙下中心衛(wèi)生院公共衛(wèi)生科,甘肅 定西 730500;3.臨洮縣新添中心衛(wèi)生院婦產科,甘肅 定西 730500)
關健詞:中藥;質量控制;質量評價;研究進展
中藥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醫(yī)臨床中防病、治病的主要物質手段。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通路、多作用”的顯著特征,目前許多中藥的藥效成分仍不明確。中藥質量的科學、全面控制與評價是中藥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關鍵瓶頸與技術難點[1]。中藥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要求,對中藥的質量控制方法應努力做到含量確切、結構清楚、藥效明確等技術規(guī)范。目前,中藥的有效成分難以完全闡明,中藥質量控制的技術水平與中藥物質體系的特點相差甚遠,都使得現(xiàn)行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難以科學、全面控制和評價中藥質量[2]。
近10年來,隨著現(xiàn)代儀器分析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的興起,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正在從依靠傳統(tǒng)經驗、主要有效成分及指標成分檢測,逐漸向多指標成分、“一測多評”、指紋圖譜、生物標志物等方面深入推進,許多新的質量控制與評價技術手段不斷涌現(xiàn)。本文系統(tǒng)總結近10年來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的最新進展,為中藥的科學質量控制與綜合評價提供有益參考。
基于傳統(tǒng)經驗的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是對傳統(tǒng)的中藥真?zhèn)蝺?yōu)劣評價及實踐經驗的總結。該評價模式主要根據(jù)中藥的外觀性狀及特殊物理、化學現(xiàn)象,利用看、摸、聞、嘗、水試、火試等方法來進行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具有簡便、易操作、安全、高效等優(yōu)勢[3]。當前,基于計算機技術與人工智能的“電子鼻”技術,能夠對部分具有特殊“氣味”的中藥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該技術是對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的傳統(tǒng)經驗的創(chuàng)新性、繼承性發(fā)展[4]。如徐珍珍等[5]采用電子鼻技術建立了木香的“氣味指紋圖譜”,定性開展了8個不同產地木香的產地質量評價,表明“電子鼻”技術是木香、砂仁[6]、通關藤[7]等具有氣味的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的新思路與新技術,值得進行應用性與技術推廣研究。
中藥及其復方制劑的化學成分極其復雜,當前主要將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毒性成分或特異性指標成分等作為質量控制的技術指標。基于主要有效成分及指標成分的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其技術載體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相色譜法(GC)、氣質聯(lián)用法(GC-MS)、液質聯(lián)用法(LC-MS)、紅外光譜法(IR)、核磁共振波譜法(NMR)等。HPLC及GC法是當前中藥有效成分及指標成分的廣泛使用的主流檢測技術,也是歷版《中國藥典》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檢測技術。張闖等[8]建立了蛇床子配方顆粒中佛手柑內酯、歐前胡素、蛇床子素等6種香豆素類成分的HPLC多指標成分的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為蛇床子配方顆粒物質基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近紅外(NIR)定量技術是近年來快速發(fā)展的中藥質控新技術,具有不破壞樣品、綠色環(huán)保、分析速度快、操作簡單、能夠同時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等優(yōu)點。Ma LJ等[9]采用NIR實時定量技術實現(xiàn)了肉桂提取過程中主要有效成分肉桂醛的實時過程質量控制,對于肉桂提取物制備及含肉桂的中成藥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陳夏霖等[10]分別建立了銀杏葉中銀杏二萜內酯原料藥的′H-NMR含量測定和指紋圖譜分析方法,表明該方法與HPLC測定結果基本一致,該方法為銀杏二萜內酯原料藥及其制劑的質量評價提供了新思路。
LC-MS、GC-MS等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以其靈敏度高、精確性強、檢出限低、能同時定性與定量分析等優(yōu)勢,在中藥有效成分及指標成分的研究中應用日益廣泛,較大促進了科學、完善的現(xiàn)代中藥分析測定體系建設,但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也存在檢測成本高、對人員的操作要求高、樣品處理繁瑣等問題[11]。李安平等[12]采用GC-MS/MS技術對當歸中禁限用農藥殘留量進行了分析,選擇了57種具有現(xiàn)實監(jiān)管意義的質量指標,對當歸中高風險、高毒性的農藥品種檢測作出了有益嘗試,為當歸的質量控制與安全用藥提供了實驗支持。李娜等[13]采用LC-MS/MS技術研究了人參莖葉提取液中人參皂苷Rg1、Re加熱后所產生的降解產物,并分析出了產物的結構。
QAMS法是通過建立樣品中某一有效、廉價、易得的典型成分與樣品其余成分間的相對校正因子以計算樣品中其他成分的量的方法[14],適用于對照品制備難度大、不易獲取、價格昂貴或對照檢測能力較低的多指標成分同時測定。QAMS法闡明了中藥及其復方制劑中多個指標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間的含量關系,在檢測一個成分的情況下,采用校正因子實現(xiàn)多指標成分的含量測定,應用前景廣闊。2010年版《中國藥典》首次收錄QAMS法,同時確定了中藥質量控制從單指標向多指標、從指標成分向藥效成分控制的發(fā)展方向,但當時僅用于黃連及其飲片中生物堿類成分的含量測定[15]。2015年版《中國藥典》新增8個使用QAMS法的中藥,范圍也擴展至中藥飲片、提取物及復方制劑[16]。
目前,QAMS法已在人參、何首烏、野菊花、婦科調經片、解郁膠囊等上百種中藥及復方制劑的質量控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Stavrianidi A等[17]采用QAMS法測定了不同類型人參根提取物和市售人參產品(根切片、片劑和茶樣品)中的原人參三醇型和原人參二醇型人參皂苷等質量控制參數(shù),結果表明QAMS方法能夠用于人參及其產品中的人參皂甙質量控制。靳曉峰等[18]采用QAMS實現(xiàn)了解郁膠囊中氧化芍藥苷、芍藥內酯苷、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丹參素、丹酚酸B、丹參酮ⅡA等9種成分的多指標質量控制,驗證表明該方法與外標法所得結論一致。多項研究實,QAMS在中藥多指標成分同時測定和中藥復方質量控制中具有適用性和可行性。
中藥指紋圖譜是對中藥中盡可能多的化學成分群體進行基于儀器分析技術的物質表征,其技術載體主要是色譜、波譜和光譜等儀器分析技術,采用儀器分析技術獲得中藥及其復方制劑中盡可能多的化學成分物質譜(即指紋圖譜),從而實現(xiàn)中藥的產地鑒別及真?zhèn)蝺?yōu)劣評價等[19]。由此可見,中藥指紋圖譜包括了對已知成分和未知成分的分析,反映的化學成分信息具有全面性,是有效成分尚不明確的中藥質量控制的較好選擇[20],能夠為中藥質量的一致性評價、產地鑒別、基源鑒定等提供有力手段。中藥指紋圖譜按照技術載體可分為HPLC與GC指紋圖譜、超臨界流體色譜(SFC)指紋圖譜、IR與拉曼光譜指紋圖譜、NMR指紋圖譜、DNA指紋圖譜等[21]。
HPLC指紋圖譜、GC指紋圖譜是目前技術最為成熟、應用最為廣泛的中藥指紋圖譜,為中藥材質量鑒別、控制與評價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依據(jù)。劉晶晶等[22]建立了白癜風膠囊的HPLC指紋圖譜,研究了不同廠家白癜風膠囊的差異性,所建指紋圖譜中共鑒定了18個共有峰,為科學評價白癜風膠囊的質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SFC是用超臨界流體作為流動相的新型色譜,超臨界流體的黏度與密度介于液體與氣體之間,具有和液體相似的溶劑化能力,可在較低溫度下分離對熱不穩(wěn)定性的化合物及無揮發(fā)性的化合物。與LC及GC相比,SFC兼有兩者的優(yōu)點,但擴大了可供分析的樣品范圍。唐登峰等[23]采用CO2-SFC建立了片姜黃指紋圖譜的檢查方法,結果表明CO2-SFC指紋圖譜技術可用于片姜黃相似度測定,該方法快捷、穩(wěn)定、環(huán)保,能夠用于片姜黃和其他非正品的質量評價與鑒別。
IR和拉曼光譜均屬于分子振動光譜,這兩種指紋圖譜所反映的化學成分信息較為豐富,且能相互補充,可提供中藥的分子中有關官能團的內在信息,“指紋”區(qū)對異構體有選擇性,可進行定量及無損分析。桂蘭等[24]采用IR指紋圖譜對13個不同產地的烈香杜鵑進行了模式識別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法結合雙指標序列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為烈香杜鵑的真?zhèn)舞b別、產地鑒別、質量一致性評價等提供了新的技術借鑒。
NMR指紋圖譜技術所需樣品量少、掃描時間短,結果具有很高的重復性和穩(wěn)定性,因此在中藥指紋圖譜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姜陽明等[25]采用′H NMR指紋圖譜分析技術實現(xiàn)了杜仲的特征指紋分析,并將目標化合物的信號從混合物圖譜中剝離出來,實現(xiàn)了不分離樣品而分析目標化合物信息的目的,對杜仲的特征化合物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同一采收期不同產地的杜仲藥材質量有顯著差異。
DNA指紋圖譜技術采用PCR技術合成中藥的DNA片段,而不同中藥的DNA片段數(shù)目不等、大小各異,利用這種差異所形成的指紋圖譜稱為中藥DNA指紋圖譜。目前,通常采用隨機擴增多態(tài)DNA、擴增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DNA、限制性內切酶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DNA等進行中藥DNA指紋圖譜的構建。當前,中藥DNA指紋圖譜發(fā)展迅速,已被用于膽粉(汁)、苦參、黃精、藿香、連翹等數(shù)十種中藥的質量控制與評價。田娜等[26]采用DNA指紋圖譜技術實現(xiàn)了膽粉(汁)類藥材的質量控制,結果表明基于DNA指紋圖譜技術可以實現(xiàn)各物種的質量鑒別,DNA指紋圖譜上能同時反映正品和偽品的信息,可鑒別正偽摻雜品。
生物活性是反映中藥臨床功效的功能基礎,因此與生物活性直接相關的模式是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的最科學、最直接的方法?;谥兴幧飿酥疚铮≦-markers)的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是以生物活性測定等實驗藥理學為基礎,以生物統(tǒng)計學為工具,通過比較中藥對模式生物、離體器官或細胞組織的特定生物效應,從而評價和控制中藥內在質量的技術[27]。該技術同時具備定量藥理學與藥物分析的雙重技術屬性和技術要求,可以補充單一化學分析法的不足,從生物活性的角度更好的控制與評價中藥、中藥提取物及中藥制劑的穩(wěn)定性、一致性等質量要求[28]。
針對于不同中藥的功效分類,可選擇能夠準確反映其臨床治療作用的生物活性測定方法,展開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最終形成使用對象明確、檢測手段先進、可操作性強的科學評價方法。當前,有學提出使用與特定疾病相關的體內中藥生物標志物作為中藥質量評價的新策略[29],提出納入的中藥生物標志物能夠被定量、具有特異性、與生物反應密切相關。也有學者提出采用“蜘蛛網”模式(Spider-web)作為基于生物活性的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的技術思路[30],該技術由含量、穩(wěn)定性、藥代動力學、藥理學等4個方面的7個變量建立,通過計算回歸面積(A)和系數(shù)變化來評估源自中藥的候選化合物生物活性?!爸┲刖W”模式可以過濾掉多余的中藥成分,專門針對中藥質量控制的關鍵指標。Luo X Y等[31]采用生物活性的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結合UPLC-QTOF/MS和RRLC-QTRAP MSn技術,快速鑒定和分析了小續(xù)命湯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有效成分,發(fā)現(xiàn)氰基糖苷、單萜和黃酮可作為小續(xù)命湯的質量控制與評價成分,該研究為中藥復方的生物活性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提供了新技術與研究思路。Xiong Y等[32]以黃連為例開發(fā)了基于生物效應和活性成分整合的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發(fā)現(xiàn)黃連的抗菌和抗腫瘤作用與黃連中的5種生物堿密切相關,據(jù)此可依據(jù)中藥功效來建立及提高中藥質量標準,實現(xiàn)更為科學、直接的質量控制與評價。
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深刻影響中藥質量與安全用藥,同時對中藥全產業(yè)鏈發(fā)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近10年來,隨著中藥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從傳統(tǒng)經驗、主要有效成分及指標成分,快速發(fā)展到“一測多評”、指紋圖譜、生物標志物等,帶動了中藥質量控制研究從初級向更深層次邁進。無論何種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基本要求都是能夠全面反映中藥的質量信息,并且簡單易行、快速準確。
中藥學具有與藥學不同的獨特理論體系,它的性味歸經遵循整體性觀念與系統(tǒng)性思維,在物質基礎上表現(xiàn)為復雜的混合體系,因此在中藥現(xiàn)代化研究過程中必須充分發(fā)揮中藥學的原創(chuàng)思維、原創(chuàng)優(yōu)勢,同時也要借鑒現(xiàn)代科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積極推進中藥質量控制關鍵技術開發(fā),提升中藥產品的品質,實現(xiàn)中藥產業(yè)的跨越式發(fā)展和中藥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