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恒剛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劉壽彭,后改名復。初字半儂,后改半農,號曲庵,筆名寒星、范奴冬等,世以字行,江蘇江陰人。他天賦聰慧,3歲會唱兒歌,4歲識字,6歲能做詩,11歲進小學讀書,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常常名列前茅,特別是國文和英語成績好,11歲以第一名成績考入常州府中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劉半農因故失學回家,北上清江參加革命軍,數(shù)月后因不滿軍隊的混亂而返家。1912年到上海謀生,先后在《開明新報》和《中華時報》任編輯。在生計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為了生活,他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成為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重要作家和翻譯家,先后發(fā)表創(chuàng)作小說20余種,總計34篇;發(fā)表翻譯小說17種,共計45篇。1917年后,他先后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靈霞館筆記》《我之文學改良官》《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命》《應用文教授》等文章,提倡白話文運動,倡導文學革新,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為新文化運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魯迅稱贊他“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zhàn)士,他活潑、勇敢,狠打了幾次大仗”(《且介亭雜文·憶劉半農君》)。1918年2月,在蔡元培的關心和支持下,劉半農先生和沈尹默、周作人、錢玄同等,一起倡導發(fā)起了北大歌謠征集運動。北大歌謠征集運動的持續(xù)展開,為中國歌謠學、民俗學、方言學乃至現(xiàn)代學術機構的興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20年,劉半農先生遠赴歐洲留學,先入英國倫敦大學,后轉入法國巴黎大學學習,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從事實驗語音學的學習和研究。1925年,劉半農先生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同年,他回到祖國,先后任北就學、中法大學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務長等職,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瓦釜集》《揚鞭集》《半農雜文》《半農雜文二集》《國外民歌譯》《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多部作品,在教學、創(chuàng)作、語言學和歌謠學研究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杰出的成就。1926年,《瓦釜集》與《揚鞭集》先后出版,展示了劉半農先生在新詩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1934年,劉半農先生前往綏遠考察方音民俗,不幸染病去世。
我們都知道,劉半農先生作為白話文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兼有詩人和學者的雙重身份,他既是小說家、新詩的拓荒者、詩歌翻譯家、小說翻譯家,也是語言學家,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成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代表。劉半農先生的這些成就,學界耳熟能詳,但是,劉半農先生還是一位歌謠學的專家,在中國歌謠學崛起發(fā)展的過程中,貢獻良多,厥功甚偉,這方面的成就,學界著墨不多,下面試作申述,不妥之處,請大雅方家指正。
第一,20世紀初期,中國歌謠學和民俗學的興起,與北大歌謠征集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北大歌謠運動,正是在劉半農、沈尹默的倡導、組織下興起并迅速擴大影響的。
這方面的情況,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證實。一是劉半農先生在自己的《海外民歌譯》一文里的明確的追述:
這已是九年以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我與尹默在北河沿閑走著,我忽然說:“歌謠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們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說:“你這個意思很好。你去擬個辦法,我們請蔡先生用北大的名義征集就是了?!钡诙煳覍⒄鲁虜M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隨即批交文牘處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廳學校。中國征集歌謠的事業(yè),就從此開場了。
這是北大歌謠征集運動倡始于劉半農先生的經典文獻,已經被學術界反復征引和認可。征集活動的簡章,主要由劉半農先執(zhí)筆擬定。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學日刊》上刊出了《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此后不久,《新青年》《東方雜志》《昆明教育月刊》等報刊都轉發(fā)了這則簡章,從而在全國各地產生了廣泛的效應,不少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加入歌謠征集的隊伍中,北大歌謠征集運動正式拉開了序幕。在這一點上,劉半農先生的倡導之力可稱首功。“北京大學歌謠征集處”于1918年2月掛牌成立后,由劉半農先生具體負責征集處事務,他和沈尹默、周作人共同擔任編輯,錢玄同、沈兼士負責考訂方言。從1918年2月,到1919年5月,歌謠征集活動的具體事務主要是由劉半農先生負責的,可以說,歌謠活動能夠迅速展開并擴大影響,半農先生的領導、組織之功最大。
第二,劉半農先生對歌謠征集運動的貢獻,還在于他為了擴大歌謠征集活動的效應,最早投入歌謠研究。
為了使更多人了解歌謠,進一步擴大征集活動的影響,劉半農先生對歌謠征集處收集起來的歌謠,進行甄選、整理并加以評注,命名曰“歌謠選”,從1918年5月22日始,在《北京大學日刊》上開辟“歌謠選”專欄,進行連載,每天發(fā)表一首,一直到1919年5月22日止,前后大約持續(xù)一年的時間,共計發(fā)表四川、江西、安徽、黑龍江、廣東、湖北、江蘇、直隸、河南、陜西等地的歌謠148首。一直以來深受文人輕視的民歌,居然由報刊刊發(fā)出來,給了社會以很大的刺激,歌謠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逐漸改變了,不少人因此加入歌謠收集的隊伍中,歌謠征集運動早期所取得的成績與此有較大的關系。1920年2月,半農先生出國留學后,歌謠征集處的事務無人董理,征集工作事實上處于停滯狀態(tài),這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明了劉半農先生在早期歌謠征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劉半農先生還身體力行,親自收集了家鄉(xiāng)江陰地區(qū)的民歌,這是中國民歌收集第一次具有學術意義的重要成績。
1919年8月,劉半農在自北京回鄉(xiāng)途中,從船夫的口中采錄了江陰地區(qū)的吳語民歌20余首。船夫怎么唱,他就怎么記下來,并對每一首民歌的吳語方言和民俗事象一一作了注釋。這些歌謠后來以《江陰船歌》為題,發(fā)表在1923年6月24日的北大《歌謠》周刊上,在歌謠征集領域激起了很大的反響。周作人在《中國民歌的價值》(《江陰船歌》序言)一文中說:“半農這一卷的江陰船歌,分量雖少,卻是中國民歌的學術的采集上第一次的成績?!盵1]如果檢討這次采集的成果,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半農先生搜集《江陰船歌》,主要關心的不是這些船歌究竟怎么唱,而是它們的唱詞,注意到了這些唱詞方言和俚俗的特征,同時也關注到了唱詞內容所具有的平民特色。而這些特色正可以是民歌成為新詩建設可資借鑒的本土資源。后來劉半農先生根據(jù)這些山歌的“四句頭”的句式,創(chuàng)作了十幾首新詩,收錄在《瓦釜集》中。周作人所謂中國民歌的學術的采集第一次成績,一方面指的是《江陰船歌》作為北大歌謠征集活動中采集的第一部成集的民歌,區(qū)別于其他零散收集到的民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它的成就不僅在于它的學術價值,也在于它為新詩的創(chuàng)作,在古典和外來資源之外,提供了本土化資源,在這一點上,《瓦釜集》可以說是第一部擬民歌的新詩,第一次以專集的形式展示了現(xiàn)代新詩探索的成就,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值得我們認真探究。B38838FF-7371-4061-8A06-23ACEAFF21C7
第四,劉半農先生在出國留學期間,依然積極地參與歌謠征集運動,取得了多方面不俗的成就。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總結:其一,1923年,在法國留學的劉半農翻譯了五首民歌,并撰寫了《海外的中國民歌》一文,發(fā)表于1923年9月23日的《歌謠周刊》上,中國歌謠學的發(fā)展尋找可資比較的海外歌謠資源,顯示了劉半農先生開闊的歌謠學視野。其二,早期的北大歌謠征集運動,雖然在文獻收集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對歌謠的研究工作卻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tài),未能取得什么顯著的成績。遠在法國的劉半農,依然關注著國內的歌謠征集運動。他在學習之余,積極地參加法國的各種歌謠研究活動,希望借助國外的歌謠研究,推動國內歌謠研究水平的提高。為此,他與繼任的北大歌謠征集運動的負責人沈兼士、常惠等人保持著聯(lián)系,為歌謠研究會物色了法國的一位歌謠學專家Mademoi-sele Theruse P.Arnonld(阿腦而特)女士,推薦她擔任北大歌謠研究會通訊會員,這不但是中國歌謠學史上,也是中國學術史上很有開拓意義的一次聘請外籍專家的學術活動,體現(xiàn)了劉半農先生世界性的學術視野和不拘一格廣攬人才的學術領袖特質。其三,劉半農留學法國期間,還抄錄整理了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寫本的一些材料,整理成書后定名《敦煌掇瑣》,其中專列“小唱”一類,是中國民歌俗曲的重要文獻。蔡元培高度評價“小唱”的價值,他說:“讀是編所錄一部分的白話文與百首白話五言詩,我們才見到當時通俗文辭的真相,就中如五更轉、孟姜女等小唱,尤可以看出現(xiàn)今通行的小唱,來源獨古。”可見這些資料的珍貴。后來劉半農將“小唱”中收錄的《孟姜女小唱》二六號,寄給了顧頡剛先生,《五更調小唱》二七號和《太子五更轉》三六號,寄給了吳立模先生,這些文獻為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吳立模的《五更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第五,劉半農先生留學回國后,在歌謠學方面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歌謠文獻的收集和整理,而是以歌謠文獻為探索新詩的本土文化資源,相繼創(chuàng)作、翻譯、出版了兩部詩集《瓦釜集》和《揚鞭集》。這兩部詩集集中展示了劉半農先生在新詩建設方面的高遠追求和大無畏勇氣,也代表了借鑒民歌進行新詩建設的最高成就。
在《寄〈瓦釜集〉稿與周的啟明》一文中,劉半農解釋了這部歌謠集以“瓦釜”為題的緣由:“我覺得中國的‘黃鐘實在是太多了。單看一部《元曲選》,便有那么許多的萬言長策……我現(xiàn)在做這傻事,要試驗一下,能不能盡我的力,把數(shù)千年來受盡侮辱與蔑視,打在地獄底里而沒有呻吟的機會的瓦釜的聲音,表現(xiàn)出一部分來?!盵2]將新詩創(chuàng)作關注的對象指向了下層的民眾,《瓦釜集》反映的就是普通民眾的生活,抒發(fā)的是普羅大眾的情感,喊出的是社會底層民眾的聲音。這種打破傳統(tǒng)的做法,雖然會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但半農先生不為所動,也無所畏懼。在《<瓦釜集>代自序》中,他說已做好了直面“一陣笑聲、罵聲、唾聲的雨”的準備,因為即便是一件剛起頭的新事物,也需要一個“給人家笑與罵與唾的機會”?!稉P鞭集》也是劉半農借鑒民歌手法探索新詩創(chuàng)作的又一部標志性作品,是用方言和民歌的聲調大膽嘗試擬民歌創(chuàng)作的一次極具勇氣和開拓精神的探索。它與《瓦釜集》一起,為劉半農先生帶來了極大的聲譽。沈從文稱贊道:“他用江陰方言,寫那種方言山歌,用并不普遍的文字,并不普遍的組織,唱那為一切成人所能領會的山歌,他的成就是空前的?!碧K雪林也高度贊許劉半農先生創(chuàng)作的擬民歌“聲調悠長,含思婉轉”,“(方言民歌類)作品是他最大的收獲”,經得住“現(xiàn)在新的標準”的考驗,在文學史上注定留下重要的一筆,“中國三千年文學史上擬民歌兒歌而能如此成功的,除了半農先生,我想找不出第二人了吧?”
第六,1928年以后,劉半農先生將他的學術興趣由歌謠學延伸到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從而取得了在俗曲收集、整理與研究上的突出成就。
1928年,劉半農接受傅斯年的委托,在北京組建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民間文藝組,同年被聘為史語所研究員,并兼任文史部主任。史語所民間文藝組的研究范圍包括歌謠、傳說、故事、俗曲、俗樂、諺語、謎語、歇后語、切口語、叫賣聲等,凡民眾以語言、文字、音樂等表示其思想、情緒之作品一律加以搜集研究。他起草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間文藝組工作計劃書》較為全面地概括了此一時期史語所民間文藝組工作的主要方向和研究理念,為后世民歌俗曲的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在民歌俗曲的發(fā)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在劉半農先生看來,了解一個民族的吃飯穿衣才能“徹底了解各民族的真際”,而民歌俗曲是記錄民眾生活和風俗習慣的最真實最扼要的材料,是把語言、風土和藝術“全都包括了”的文藝。所以在史語所民間文藝組成立之初,劉半農先生就明確提出“凡一般民眾用語言、文字、音樂等表示其思想情緒之作品,無論有無意識,有無作用,均屬之”。[3]在這一搜集理念的支配下,劉半農主持的民間文藝組迅速積累起大量有關民間文學、文藝的寶貴文獻。其中俗曲的整理研究最為突出,由劉半農、李家瑞編訂的《中國俗曲總目稿》于1932年出版,這是中國俗曲研究第一部代表性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史意義。后來李家瑞在劉半農指導下編纂的《北京俗曲略》、劉半農、常惠校訂的《北京小曲選》也相繼問世,這讓原本流傳于北京饅頭鋪和上海街頭的通俗讀物、曲藝唱本得以保存和流傳,并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這些成就的取得,都必須感謝搜集、整理歌謠俗曲的“自覺的文化運動”的推手、近代中國歌謠征集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劉半農先生。
第七,劉半農在歌謠學的研究方法上,也探索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對歌謠學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他不僅在文學觀念的指引下進行歌謠研究,還將文史研究的方法帶入了歌謠研究之中。在北大面向全國征集歌謠伊始,劉半農就對刊登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的歌謠進行嚴謹詳盡的考訂,做出簡潔明了的注解。這種文史研究的方法亦體現(xiàn)在《江陰船歌集》中,特別是船歌中涉及的方言與民俗,劉半農先生都給出了明確的注解。這種文史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后世學者從事民歌俗曲集的整理與編訂,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影響深遠。B38838FF-7371-4061-8A06-23ACEAFF21C7
其次,與文史研究方法相適應,劉半農還提出了比較研究的方法。他敏銳地發(fā)覺民間流傳之歌謠俗曲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代與地方為轉移”之文學,因此提出歌謠研究,“當以比較與搜集并重”之理念。“所謂比較,即排列多數(shù)之歌謠用研究科學之法以證其起源流變,雖一音一字之微,茍可討論亦大足增研究之興味也?!睂⑺鸭砼c比較研究并重,注意到了歌謠俗曲隨時代的發(fā)展也不斷流變的事實,將民歌俗曲放在文本變遷的過程中進行探討,是劉半農在歌謠學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舉,顯示了劉半農作為歌謠征集運動領袖的素養(yǎng)和能力。
最后,劉半農還開辟了田野調查和民間采風相結合的搜集和研究方法?!督幋杓肪褪莿朕r用民間采風的方法輯錄的一部民歌。1934年,時值瑞典學者Sven Anders Heding(斯文赫定)七十壽辰,劉半農遂與白滌洲等人奔赴綏遠,進行民歌采風和田野考察。在近一個月的民間采風和田野調查實踐中,他不僅用筆完整記錄了多首原生態(tài)的民歌俗曲,而且用他攜帶的錄音機收錄了一些爬山歌、黃河船夫號子、地方歌謠的原唱。這種方法對后世的歌謠采集影響深遠,成為后世歌謠采風的基本手段,被學界稱為“中國民間文學史上第一次科學之田野考察”。
要而言之,劉半農在北大歌謠征集運動中所起的倡導、組織、領導作用居功至偉,具有多方面的突出成就。他為歌謠研究會搜集《江陰船歌》,翻譯外國民歌,為《霓裳續(xù)譜》作序,與李家瑞編著《中國俗曲總目稿》,發(fā)掘《車王府曲本》,從外國摘抄《五更調》《五更調小唱》《太子五更轉》《孟姜女》等唱詞,這些工作在歌謠學興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在現(xiàn)代新詩探索的過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劉半農先生不愧是中國歌謠學研究的拓荒者、奠基人,是中國近世歌謠、俗曲采集、整理與研究最有成就的學者,也是最大的功臣。他創(chuàng)作的《瓦釜集》《揚鞭集》,是新詩探索過程中極具開拓性的代表作,也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了劉半農先生在這兩個方面的成就,我們會更深刻地感受到他作為新文化運動先驅和領袖的巨大作用,也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劉半農先生作為文化巨匠的巨大魅力。
參考文獻:
[1]周作人.中國民歌的價值:劉半農編《江陰船歌》序[J].歌謠,1923(6).
[2]蔡元培.敦煌掇瑣·序[A].鮑晶.劉半農研究資料[Z],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228-229.
[3]劉半農.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間文藝組工作計劃書[J].天地人(上海),1936(2).
〔本文是2017年江蘇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江蘇區(qū)域文化內涵和特征研究”(17ZD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江蘇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B38838FF-7371-4061-8A06-23ACEAFF21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