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菱蔚
兩善擇其一,兩惡擇其一,都是生活中最普遍、最難以選擇的難題。面對兩難之擇,我認為最優(yōu)方法是:兩善擇其重,兩惡取其輕。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從“兩善”中做出選擇,柏拉圖給出了答案: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假設有一個洞穴,洞穴里面是一群被縛住的人,他們只能向前看向洞壁。他們的身后有一團篝火,當一些人從他們的身后走過時,會在洞壁上形成陰影。囚徒們將這些陰影當作真實的事物。其中一位囚徒摸索著走出了洞穴,最終看到了太陽,當他回到洞穴里,講述自己的見聞時,囚徒們的懷疑、驚懼讓他十分難過。這位勇于走出洞穴的哲人不知是應當繼續(xù)講下去,引導眾人走出洞穴,走向真理,還是就此住口,維系平靜的生活。他最終選擇了講出真相,啟迪蒙昧的囚徒,引導眾人歷經艱險,追求真理,達到“至善”。也許有人認為,維系洞穴中平靜而快樂的生活,又有何不可,然而這種“小善”,只是維系了表面的平靜,不利于群體的發(fā)展。當我們在兩善中做選擇時,應該冷靜地考慮事情的輕重緩急。以大局為重,方能實現真正的“善”。
兩惡取其輕也是正確和明智的行為。在朋友和家人同時急需幫助時,當以家人為先。血濃于水,適當割舍友情,亦是人之常情;在損害國家利益和放棄個人利益之間,當以大局為重,國家利益為先。與國家的利益相比,個人的功名不值一提。若兩個事物都是“己所不欲”,就選擇一個最輕的惡行,放棄相對次要的,以大局為重。司馬遷放棄了作為男人的尊嚴,接受了屈辱的宮刑,卻不愿放棄《史記》。即使面臨朋友的蔑視和眾人的羞辱,他仍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于他而言,《史記》就是他最高使命。歷史證明,他做出了一個正確而偉大的選擇。
無論是面對“兩善”還是“兩惡”,我們都應堅守自己的原則。行善,當深思而熟慮,考慮事物的輕重緩急,以大局為重;取惡,當以信仰為先,即使承受痛苦與屈辱,亦堅定不移。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兩全其美,我們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守護心中的信仰,做一個善良而智慧的人。
上海市進華高級中學 (上海市 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