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榮河
上個世紀(jì)7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鄉(xiāng)村。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冬季,是一年中最難熬的一段時光。自從進入冬天起,我們就天天盼著嚴(yán)冬早點過去,春天早日到來。春回大地,明媚的春光里有很多土生土長的小歡喜在等著我們。
從春天第一腳踏進田野開始,我們這些貓了一冬的孩子們,就再也憋不住了,猶如掙脫了樊籠的小鳥,撒著歡兒相約相伴著奔向田野。雖然還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初春時節(jié),但我們同樣能夠找到屬于我們的小歡喜:深埋在荒坡下的茅根,便是其一,我們稱茅根是地下小甘蔗。挖茅根是個力氣活兒,大多由我們這些皮小子們完成。那些和我們年齡相仿的小姑娘,則在一旁打下手。邊抖凈茅根上的泥土,邊一把把地捆扎成小捆。挖掘完畢,每人分配一份。曬著暖暖的太陽,嚼著甜甜的茅根,一種久違的愜意,盈滿心頭。臨了,總會留下些精心地揣在兜里,回家給弟弟妹妹們享用。
隨著天氣一天天變暖,枯黃的茅草開始冒出嫩嫩的芽苞。那芽苞的內(nèi)里,嫩白嫩白的,熒光一樣的鮮亮。更可貴的是,那芽苞質(zhì)地柔軟,味道清涼,咬在嘴巴里有點兒軟糯清甜。如果說茅根是地下的小甘蔗,那茅草芽苞就是柔嫩的小酥糖。拔茅草芽苞使不得蠻力,需捏住尖頂輕輕地拔,稍一著急便會拔斷。干這活,女孩子們往往更專業(yè)。我們這些男孩子才拔了幾個,女孩子們早已拔了小半把。不過,鄉(xiāng)下的女孩子們個個慷慨得很,常常會分給我們吃。吃茅草的芽苞,有時令性,待到個體豐滿時,便如同咀嚼棉絮,沒有半點滋味。因此,茅草剛冒芽苞那陣兒,一有空閑我們就到草坡前溝渠邊轉(zhuǎn)悠,爭取第一時間多積攢些小歡喜。
陽春三月,我們終于能夠慷慨一回了:一串串的翠綠榆錢,切實讓我們吃了個肚大腰圓。香甜的榆錢不僅可以生著吃,還可以摘回家讓母親和著玉米面地瓜面做餑餑、貼餅子,香甜可口,回味悠長。每每坐在大榆樹的枝杈,大把大把地捋著翠綠翠綠的榆錢,幸福寫滿了我們的一張張笑臉:這回,終于可以大大方方地和饑餓說聲再見了?,F(xiàn)在想來,我依然感慨萬千——榆錢不是錢,但勝過錢,因為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它為我們買來了一個個充滿歡樂的童年。
槐樹發(fā)芽較遲,因此香甜的槐花,應(yīng)該算是春光里壓軸的小歡喜。聽老輩人講,在大災(zāi)之年,槐花是他們擊退饑餓的救命花。不過,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當(dāng)屬母親做的蒸槐花。記憶中,采槐花往往是我們這些皮小子的拿手絕活。不到半個時辰,大兜小袋的總會被我們裝得滿滿的?;被ú蓙砗?,母親先把槐花洗凈,攥干水分,然后放到一個面盆中,撒上鹽和玉米面,用筷子攪拌均勻。接下來,母親再把攪拌均勻的槐花平鋪在蒸饅頭的鍋篦子上,蓋好鍋蓋,進行蒸制。不過,這僅僅是第一步,隨后母親還要進行深加工。母親小心翼翼地把蒸熟的槐花取出來,放到面盆里慢慢攪拌,直到那些槐花變涼,再用準(zhǔn)備好的蔥末、姜絲、蒜泥、辣椒末等進行調(diào)拌。所有這些工序下來,一道芳香撲鼻而又純天然的蒸槐花便做成了。
當(dāng)然,除了吃,能夠給我們帶來最多歡樂的,當(dāng)屬柳笛。那些柔韌的柳枝,一經(jīng)一雙雙靈巧手兒擰轉(zhuǎn),便成了一支支嘹亮的柳笛。寂寞也好,無聊也罷,只要放進嘴里,一使勁,便吹奏出了天底下最陽光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