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如果說“嫦娥四號”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風采、中國力量,那么這本《月背征途》就是一代探月人的成長史、成績單。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順利從月球“載土”而歸,標志著我國探月計劃“繞、落、回”三步走戰(zhàn)略圓滿收官。
同一天,在北京航天城,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撰寫的《月背征途》新書首發(fā)。
在書中,這支中國探月國家隊全面記錄了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中國探月工程的里程碑事件,尤其重點展現(xiàn)了“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代表全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探索未知的全過程。
定了,去月背!
“月背本沒有路,我們來了,便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路!”新書首發(fā)式上,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李劍這句霸氣的宣言,絲毫沒有夸張。
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印。可是,月球背面卻從來沒有人類到訪過。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成功登陸在月球正面的虹灣地區(qū),而“嫦娥四號”落在月球哪里,卻引起了科學家們的不少爭論。經過反復論證,“嫦娥四號”降落月球背面這一大膽的計劃被提了出來。
選擇月球背面,是因為月背有著更為吸引人的科學探測價值、更為純凈的空間電磁環(huán)境和更強的科技引領力。而做到這一點卻非易事。
“在‘嫦娥四號探月之前,人類的探測器還從未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原因也很簡單,地面與月球背面不能直接建立通信測控鏈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月背征途》一書的“推薦序”中寫道。
由于天體的“潮汐鎖定”效應,月球只能正面對著地球,一旦“嫦娥四號”降落在月背,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擋,地球上的測控站無法與月球背面建立無線電通信,也無法對飛越或著陸月背的航天器進行測控?!靶蜗蟮卣f,就是月球背面不在地球的通信服務區(qū)?!睍袑懙?。
不解決這個問題,探索月背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么,解決方案是什么?發(fā)射中繼星。
2018年5月21日,我國發(fā)射了第一顆月球中繼星“鵲橋”。此后,地面飛行控制人員歷時25天,用5次精確的軌道控制將中繼星牢牢捕獲在Halo軌道上,為月球背面數(shù)據(jù)通信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對“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的飛控任務進行了簡要回顧后,《月背征途》一書的重頭戲也就從這里開始了。
“玉兔二號”駕駛日記
當“嫦娥四號”穩(wěn)穩(wěn)地落在月球背面后,飛控中心的駕駛員立即進入到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中,他們的任務是按計劃實施“玉兔二號”月球車的月面釋放后續(xù)程序。終于,“玉兔二號”“低著頭”安全駛下了“嫦娥四號”。
“這是一個開創(chuàng)人類歷史新紀元的時刻?!崩顒φf,這也是促使他們寫下《月背征途》這本書的原因。
于是,寫慣了技術方案的“理工生”開始寫起了科普文章。從2019年3月起,這些文章以《“玉兔二號”駕駛日記》為題陸續(xù)在“我們的太空”微信公眾號上發(fā)表,到如今已經發(fā)表了20多篇。它們也構成了《月背征途》一書中最精彩的部分。
“從2019年1月3日‘兩器分離到2019年1月13日是‘玉兔二號在月背度過的第1個月晝,在此期間‘玉兔二號與‘嫦娥四號完成了‘兩器互拍,成功實施了首次科學探測,然后進入第一次‘休眠?!隙鹚奶栠€忙里偷閑,在月背種了一把棉花,并在月夜為人類測量到了月背最低溫度。”
“2019年6月26日至7月9日是‘玉兔二號在月背度過的第7個月晝。在這個月晝里,駕駛員研究糾正了‘玉兔二號‘賴床的問題,‘玉兔二號在月背的作息時間更加規(guī)律?!?/p>
“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1月2日是‘玉兔二號在月背度過的第13個月晝。在這個月晝‘玉兔二號按科學家團隊的要求開始‘南征北戰(zhàn),為探測南行路上的一個石塊而‘三顧茅廬,終于取得‘真經。在這個月晝里,‘玉兔二號還要在‘睡夢中度過自己1周歲的生日,真是收獲滿滿、幸福滿滿。”
如今,“玉兔二號”在月背的工作仍在持續(xù),駕駛員們“萌萌噠”的記錄也在繼續(xù)。
最大的粉絲是NASA
“得知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決定要出這樣一本集紀實、科普于一體的書籍時,我非常高興,也有些擔心。”在新書首發(fā)式上,吳偉仁說,“高興的是我們探月人終于意識到了記錄探月歷史、傳播科學知識、弘揚航天精神這件事的重要意義;擔心的是科普是件很難的事,出書更不是朝夕可就的,這些寫慣了任務方案的人,能不能干好這件事呢?”
這種擔心并非沒有緣由。事實上,這些“理工生”們一開始寫出來的確實是一篇篇“技術筆記”。
“我們先把這些‘技術筆記拿給自己人看,找出其中晦澀的語言去修改,把風格統(tǒng)一,然后再拿給‘航天小白們看,看他們能不能看懂。如果看不懂,我們就再改。這本書就是這樣一遍一遍打磨成今天的面貌的?!痹摃鴦?chuàng)作人員韓紹金說。
隨著《“玉兔二號”駕駛日記》寫得越來越順手,“玉兔”的鐵粉也多了起來?!啊裢枚柕墓ぷ骶哂羞B續(xù)性,在這個月晝的一些發(fā)現(xiàn),往往要等到下個乃至下幾個月晝才能揭秘。好多‘玉兔的粉絲就一直惦記著,催我們更新,像追劇一樣?!表n紹金說。
“其中最大的粉絲可能要數(shù)NASA?!睅孜粍?chuàng)作人員打趣說,“基本上我們每個月晝發(fā)表的日記,他們網站上都會有一篇英文的同步報道,國際上的科學家和宇航員還會就我們發(fā)表的新發(fā)現(xiàn)進行交流,挺有意思的?!?/p>
“拿到書的初稿時,我的心放下了?!眳莻ト收f,“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大量的場景再現(xiàn)、精彩畫面,其中有許多圖片甚至是首次披露,讓我震撼,還有許多‘玉兔駕駛員們的親身經歷和背后故事、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點,以及他們在重大應急關頭果斷處置、沉著應對、化險為夷的真實經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則表示,這本書讓自己回憶起了無數(shù)個為之奮斗的日日夜夜和并肩戰(zhàn)斗的點點滴滴。
“如果說‘嫦娥四號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風采、中國力量,那么這本《月背征途》就是一代探月人的成長史、成績單。”王赤說,“在如今這個知識爆炸、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有責任提供更優(yōu)質的內容,去啟發(fā)和鼓勵年輕人熱愛航天、關注航天、投身航天。從這個意義上說,《月背征途》這本書就是為有志于投身航天事業(yè)的人量身定制的禮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