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肅敏公子俊,初為西安知府,西安民苦城中水咸,飲輒病。公為開新渠,引山泉,行地中,匝遍城市①,人人得戶汲,至今便利,號余公渠。經(jīng)陽山高,水下溉田,病迅不得蓄②。公出府金,責清強吏,鑿山開水道,轉(zhuǎn)灌田千頃。升副都御史,巡撫延綏③。延綏自正統(tǒng)中④,命都督王禎鎮(zhèn)守,榆林未城也。禎始城榆林,及十八寨,移鎮(zhèn)榆林,尚未衛(wèi)也。成化七年置衛(wèi)⑤。八年,公廣榆林城,增三十六營堡。公請盡厘陜中人有伍籍詭落者⑥,及罪謫南戍子孫不能南風土者,實榆林衛(wèi)。又擇俊子弟教之讀書,請建學,立官師,為弟子員。俗多棄地不圃藝,命吏教之樹蔬果,開界石外地,興屯田,遂得糧數(shù)萬擔。自是榆林始為重鎮(zhèn)。嘗曰:“人臣事君,當隨事盡力。凡有建樹,即近且小,亦必為百年之計?!庇秩眨骸按蟪贾\國,遇有大利害,當身任其責,豈得養(yǎng)交市恩,為遠怨自全之地?”以故,鎮(zhèn)榆林時,怨謗紛起,堅執(zhí)不撓,卒能成功,垂利百世。
(《智品》卷七《能品》)
①匝:環(huán)繞。
②病:缺點,問題。
③延綏:軍鎮(zhèn)名,明代九邊之一,總兵府駐榆林城。
④正統(tǒng):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年號,時間為1436—1449。
⑤成化: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時間為1465—1487。成化七年即1471年。
⑥伍籍:軍籍。
余子俊初次擔任西安知府的時候,西安城的老百姓苦于城中的水太成,喝了這種水之后很容易生病。余子俊下令開挖新渠,將山上泉水引下來,順著渠道流到城中,環(huán)繞西安城整整一圈,使得城中百姓家家戶戶都能從井里汲取到清甜的泉水,一直到現(xiàn)在,西安城的百姓仍因此而得利,于是,人們把這新渠稱為“余公渠”。由于經(jīng)陽山地勢較高,水流到這里被用于灌溉,但水流速太快,不能將其儲蓄下來慢慢使用。于是,余子俊便拿出府庫的銀子,責令清廉干練的府吏,鑿開經(jīng)陽山,開辟水道,蜿蜒曲折,能夠灌溉上千頃良田。后來余子俊升任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延綏從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朝廷就已經(jīng)任命都督王禎鎮(zhèn)守,當時榆林還沒有筑城。直到王禎時才開始筑城,并設(shè)置十八處山寨作為要塞,又將辦公的地方遷至榆林,當時榆林還沒有設(shè)衛(wèi)所。直到明憲宗成化七年,才開始設(shè)置衛(wèi)所。成化八年,余子俊擴大榆林城的規(guī)模,增筑了三十六個營堡。余子俊請求朝廷批準,盡數(shù)清理原有的戶籍編伍,把那些謊稱失去伍籍的陜中人,以及因罪被貶謫到南方戍守之人的子孫中不能適應(yīng)南方水土的,全部遷到榆林衛(wèi)以充實當?shù)氐鸟v防。同時,選擇那些有文化的人來教他們讀書,又申請在當?shù)亟W堂,選定官府委派的教師作為教員。當?shù)卦S多閑地因無人種植而被荒棄,余子俊便命府吏教當?shù)厝朔N植蔬菜水果,又開辟界石以外的空地,大興屯田,于是獲得幾萬擔糧食的收成。從此,榆林成為邊塞重鎮(zhèn)。余子俊曾說:“人臣侍奉國君,凡遇到事情應(yīng)當竭盡自己的力量。大凡有建樹的人,哪怕是近在眼前的小事,也一定要將它做好,以為百年之計?!庇终f:“作為大臣為國家出謀劃策,每當碰到關(guān)系重大的事,應(yīng)當勇于承擔責任。怎么能夠為了避免別人的怨恨而保全自己,就培養(yǎng)私交、賣人情呢?”因此,余公鎮(zhèn)守榆林時,怨恨和誹謗紛紛而來,但他堅持己見,不被不正確的議論所動搖,所以最終獲得成功,使后代仍然能夠享受他的恩澤。
《智品》由明代樊玉沖編寫,於倫增補,與《益智編》《智囊全集》《經(jīng)世奇謀》合稱“四大智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全書分“神品”“妙品”“能品”“雅品”“具品”“譎品”“盜品”七個部分,作者選取先秦至明代的人物故事,以智慧為衡量的標尺,通過對智慧的細致劃分,賦予歷史故事更多的道德批判意義,進而給讀者以激勵或警示。
本文出自《能品》,所謂“能”,就是才能、能力的意思,在這部分中,作者列舉的人物往往都能做到遇事沉著冷靜,敢于決斷,有勇有謀,深思熟慮,從大局出發(fā),全盤考慮,最終使問題得到很好解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和學習歷史人物的智慧和才干。
選文所述之余子俊,是在為政上有突出成績之人。余氏是明代名臣,他在戶部十年,以廉潔奉公著稱;巡撫延綏時,“盡心邊計,數(shù)世賴之”;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去世后,謚號“肅敏”。文中記述了余子俊紓解民困、為民謀利、鞏固邊防等事,體現(xiàn)了一位官員的經(jīng)驗和才干、職責和操守,尤其是他所說的“人臣事君,當隨事盡力。凡有建樹,即近且小,亦必為百年之計”,以及“大臣謀國,遇有大利害,當身任其責”,充分展現(xiàn)了其政治素養(yǎng),對今天的從政者不無借鑒意義。(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