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 迪,胡嘉珊
(沈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春節(jié)熱鬧祥和的氛圍,全國迅速進入“警戒”狀態(tài),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1]。面對這場嚴重的疫情,中國人民頑強奮斗、迎難而上,取得了抗疫斗爭階段性的巨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盵2]當前,我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lián)網高度發(fā)展的背景下,一些錯誤思潮和錯誤價值觀念嚴重影響大學生對國家、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降低了主流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力,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探討與研究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至關重要。
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力量的精神升華,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3]。將抗疫精神運用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鮮活素材、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感染力。
疫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考驗,但在災難中磨礪和升華的愛國主義熱情,卻給國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4]。在這場共同經歷、全員參與的防控阻擊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了大批不畏艱險、舍己救人的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從第一時間帶領頂尖團隊趕赴湖北武漢的全國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感染病權威專家到各地派遣自愿支援一線災區(qū)的精銳醫(yī)療團隊,從舍生忘死守護家園的抗疫一線醫(yī)護工作者和志愿者到為維護居民基本生活及秩序舍小家為大家的基層黨員干部和社區(qū)工作者,從聽黨指揮迅速趕往災區(qū)支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到配合封城接受安排居家隔離的普通群眾,無論是知名的專家院士,還是抗疫前線的無名英雄,都用自己的力量為抗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用個人的微薄之力,筑立起全國人民的健康長城,他們的事跡既是抗疫精神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又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表達,更是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最鮮活的素材。偉大抗疫精神匯聚了濃厚的愛國之情、擔當之志、報國之行[5]。高校教師要積極收集抗疫期間可見、可感、可學的抗疫人物事跡,深入挖掘抗疫事跡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抗疫故事融入課堂,進而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性和實效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盵6]2019年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闡述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橫向拓展和深入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抗疫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是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豐富與發(fā)展。首先,抗疫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偉大抗疫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3],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精神在新時代最深刻的表達,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一脈相承的。因此,加強抗疫精神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理解與認同。其次,抗疫精神豐富了國情教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內容。后疫情時代,高??梢酝ㄟ^抗疫故事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抗疫背景下我國的國情與形勢政策,進而用抗疫精神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最后,抗疫精神促進了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開展。命運與共是抗疫精神的內容之一,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疫,深刻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開展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良好素材。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更多挑戰(zhàn),尤其是對于接受新事物迅速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其影響更是巨大。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不斷增強感染力,才能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共鳴,而這場全民經歷、全民參與、全民見證的抗疫戰(zhàn)爭無疑是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感染力最為有力且最為生動的素材。在病毒威脅全國人民生命健康之際,無論是在一線與病魔抗戰(zhàn)的醫(yī)護人員還是其他堅守在自己崗位上的抗疫英雄,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對祖國的擔當和責任,此次全國人民在抗疫中舍生忘死的擔當精神深深感染著新時代的大學生。一方面,我國大學生都生長在和平年代,缺少一定的危機意識,此次嚴重疫情的到來為新時代大學生“敲響了警鐘”,也使他們認清了當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認識到自己成為祖國未來棟梁的責任與擔當;另一方面,此次抗疫斗爭是一場全民參與的人民戰(zhàn)爭,每一名大學生都是疫情防控的經歷者和偉大抗疫精神的創(chuàng)造者。在復雜的國內外背景之下,一些學生曾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和素材與自己生活距離較遠,難以產生情感共鳴,而作為抗疫精神的見證者,新時代大學生對于抗疫精神有著天然的認同感,因此,抗疫精神教育能夠極大地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
疫情爆發(fā)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抗疫精神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高校將抗疫精神的宣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積極講好抗疫故事,但在依托抗疫精神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自從2020年初疫情爆發(fā)以來,中國人民在抗疫過程中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風貌就受到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國內的學者積極地對抗疫精神的內涵和價值進行了熱烈的探討,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偉大抗疫精神的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但是,當前有關抗疫精神的研究多集中于對抗疫精神深刻內涵的闡釋和對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時代價值的探討,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影響了教育的說服力。
一是缺少對抗疫精神同根溯源的研究。偉大抗疫精神既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體現(xiàn)和繼承,也是對中國精神的豐富與延續(xù)。深入探究抗疫精神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同源性,能夠使大學生對抗疫精神與其他中國精神形成系統(tǒng)性的認識,進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強化情感認同,產生情感共鳴。二是缺少對抗疫精神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的深入挖掘。抗疫期間,中國人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展現(xiàn)出了濃厚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只有厘清偉大抗疫精神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才能更好地弘揚抗疫精神并將其運用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偉大抗疫精神一經提出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學生作為接受信息最迅速的群體之一,通過網絡等渠道對抗疫精神形成了初步了解,但由于大學生們的關注程度不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和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學習等原因,部分大學生對抗疫精神的認識不夠深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一是部分大學生對于抗疫精神的認識缺乏主動性。受到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著學習功利化和政治意識淡薄等問題。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在網上瀏覽信息時對政治方面的內容關注較少,有著“國家大事與我無關”的錯誤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重視不夠,有著“來上課只是為了拿學分”的錯誤觀念,導致其對抗疫精神的學習缺乏主動性。二是偉大抗疫精神并未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導致大學生對其認識不足。當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教學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抗疫精神,導致大學生對抗疫精神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的認識,出現(xiàn)理解碎片化的問題。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實際和課程教學目標,深入思考、仔細設計,講深講透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并將其全面、深入地融入教學內容。
目前,高校對抗疫精神的宣傳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式和渠道較為單一,降低了教育的影響力。
一是實踐教學不夠?!皭蹏?,不能停留在口號上”[7],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激發(fā)情感上的共鳴,更要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日漸豐富,實踐教育因其親身體驗的特點而更易取得實效,但思想政治理論課仍以灌輸為主,需要進一步探索將抗疫精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形式。通過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抗疫精神,不僅能夠使大學生增強對抗疫精神的理解,也能夠促進其將抗疫精神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二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易被忽視。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在高校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進而發(fā)揮對大學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8]。雖然目前高校提高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但是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發(fā)揮仍不充分,不利于大學生更好地通過校園文化感受抗疫精神。三是網絡教學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都離不開互聯(lián)網,抗疫精神的宣傳教育也要發(fā)揮網絡教學的作用,提高教學實效性。但部分教師對抗疫精神的網絡資源挖掘不夠,不能將海量的互聯(lián)網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提煉,極大地影響了依托抗疫精神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當前,高校大力弘揚抗疫精神并開展相關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應通過加強理論研究、強化社會實踐、豐富校園文化以及充分運用網絡技術等路徑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進而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依托抗疫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將抗疫精神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1)加強抗疫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契合點的理論研究。愛國主義精神和抗疫精神是同根同源的,二者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依托抗疫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首先需要對其同源性和關聯(lián)性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教育者要在準確把握抗疫精神內涵的基礎上主動挖掘抗疫精神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開展相關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擴大愛國主義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2)及時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一方面,要及時將偉大抗疫精神的內容添加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并且要著重凸顯抗疫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情感,將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另一方面,要將抗疫先進典型和抗疫感人案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庫的鮮活素材,引導思政課教師講好抗疫故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3)重視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專業(yè)課程教師可以結合本專業(yè)的學科特色和教學內容,將抗疫精神融入專業(yè)課課堂教學,把與本學科相關的抗疫事跡和專業(yè)課教學結合起來,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例如:建筑類教師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可以講述火神山醫(yī)院和雷神山醫(yī)院建設中感人的抗疫故事,使學生在體會“中國速度”的同時,也能了解建筑人在抗疫一線所做出的偉大貢獻,講述與本專業(yè)貼近的抗疫故事,更能使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fā)報國之志。
實踐教學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實踐教學能夠使大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抗疫精神的內涵,進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1)豐富抗疫精神教育的實踐載體。當前,我國抗疫斗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不僅有感人肺腑的抗疫事跡,還孕育出許多蘊含偉大抗疫精神的育人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成為抗疫精神教育豐富的實踐載體??蓪⒒鹕裆结t(yī)院、方艙醫(yī)院等抗疫一線醫(yī)院作為抗疫精神教育基地,高校組織大學生參觀這些抗疫精神教學基地,使他們零距離感受抗疫印記;在全國設立抗疫紀念日,并重點在每年的紀念日期間開展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使學生銘記這段歷史。
(2)開展校內實踐教育活動??梢栽趯W校內引導大學生進行探究性實踐學習,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主性??梢园嗉墳閱挝婚_展以抗疫精神為主題的黨日團日活動、讀書交流會和學習心得交流會等各類活動,使學生在探究中體會抗疫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可舉辦歌頌抗疫英雄的書畫展、演講比賽以及文章評比等活動,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拓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教學要走出校園,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更貼近抗疫實地感受抗疫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學生在參加社會服務中踐行抗疫精神。高校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進行與抗疫精神有關的社會實踐調查,引導他們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記錄抗疫精神。當前疫情防控雖然進入常態(tài)化,但仍需加強基礎防控措施,因此,高??梢怨膭畲髮W生在社區(qū)疫情防控一線做志愿者,使其成為抗疫精神的踐行者。同時,高校要多與社區(qū)、農村、企業(yè)和社會機構等進行聯(lián)動,組織成立大學生抗疫精神宣講團,使他們不僅成為抗疫精神的學習者和踐行者,還要成為偉大抗疫精神的傳播者和歌頌者。
校園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把抗疫事跡融入高校校史。這場抗疫斗爭取得階段性巨大勝利是全國人民共同奮戰(zhàn)的結果,全國各行各業(yè)都做出了貢獻。一些高校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學科特點和資源優(yōu)勢幫助災區(qū),一些高校的校友、教師和學生也在抗擊疫情時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高校應該深入挖掘和梳理本校在抗疫過程中所涌現(xiàn)出的抗疫英雄和事跡,并將其載入本校的校史,為向本校大學生宣傳抗疫精神奠定良好基礎。
(2)將抗疫精神融入校園景觀文化。校園景觀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具體化形式,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9]??梢栽谛@中放置抗疫志愿者雕塑,以紀念抗疫過程中本校志愿者所做出的貢獻,也可以建設抗疫英雄事跡文化長廊,讓學生在直觀學習中深刻感受抗疫精神的廣度和深度。
(3)在校園網上增設抗疫精神宣傳版塊。當前,許多學校為給本校學生提供學習和社交的網絡平臺都在建設“易班”網等校園網絡,并深受大學生的支持與喜愛。高校可以在“易班”網等校園網絡上增設抗疫精神學習版塊,使大學生既能用短視頻、動漫和文章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也能在論壇中暢談自己的體會,進行討論交流和思想碰撞。
在疫情爆發(fā)期間,網絡的作用逐漸凸顯,全國人民居家隔離、居家辦公上課的特殊時期需要網絡平臺的支撐,最新疫情需要網絡進行通報,抗疫期間感人肺腑的故事需要網絡媒體進行宣傳。網絡化已經是當前人們生活學習不可逆轉的趨勢,高校要抓住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有利時機,運用網絡技術宣傳抗疫精神,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1)抓住在線教學機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春季學期各地高校大學生不能返校復課,學校開始運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學,開啟了教學“云”時代,高校應抓住這個機遇,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開展抗疫精神教育??梢砸揽俊霸啤闭n堂的方式邀請抗疫一線的工作者給大學生講述抗疫時期的故事,增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與疫情嚴重地區(qū)的高校和政府合作,以直播等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帶領大學生在抗疫一線基地進行“云”參觀。
(2)依托新興科學技術豐富教學資源。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網絡教學資源也日漸豐富,但當前存在著網絡資源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因此,高校教師在運用網絡技術進行抗疫精神教育時,需要不斷學習新興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同時,也要仔細篩選網絡資源,針對大學生的特點進行整理并擴展,進而增強抗疫精神教學的針對性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
(3)加強網絡媒體監(jiān)管,把控社會輿論?;ヂ?lián)網一直是一把雙刃劍,疫情期間網絡在極大緩解人們諸多不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因素。當前,網絡上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不但影響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極大影響了抗疫精神的傳播[10]。因此,高校和政府應該加強網絡監(jiān)管,積極推進網絡實名制和言論責任制,為大學生學習和成長打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
偉大抗疫精神體現(xiàn)了全國人民在抗疫期間所展現(xiàn)出來的良好精神風貌,為高校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有利契機,高校要抓住這個重要機遇,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強化社會實踐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網絡輿論宣傳,多措并舉,教育引導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